<p class="ql-block">“海洋”天然就有一份浪漫和神秘。它包容着无数生灵,蕴藏着无数宝藏……无论你是谁,出生在哪里,当看到层叠的浪花时,都无法拒绝海洋的召唤。</p><p class="ql-block">但同时,大海似乎离我们又很远。自明清起,中国就不是一个重视海权的国家,西方侵略者从海上叩开了我们的大门,对我们来说更是一段惨痛的回忆……现在我们终于有了一座国家级的海洋博物馆——坐落在天津滨海新区中新生态城的国家海洋博物馆。</p> <h3> 海博馆占地面积15万平方米,场馆总建筑面积8万平方米,展厅面积2.3万平方米,博物馆以海洋生态与陆生动物有机结合的故事线为布展,带领观众开启精彩的航海发现之旅。</h3> <h3> 这座“海上故宫”的馆体由四幢跨陆地、岸线、海域的白色流线型大型建筑组合而成,像一只伸向大海的“奇妙海洋生物”,从高空俯瞰,呈现“飞鱼”入海造型,非常壮观。</h3> <h3>网络截图</h3> <h3>为什么称其为“海洋上的故宫”呢?因其地位和北京故宫博物院相当,如果说故宫是中华民族陆地文明的代表性博物馆,那么,国家海洋博物馆则是中华民族海洋文明的代表性博物馆,兵马俑之于西安,故宫之于北京,海洋博物馆之于天津,从西向东,勾勒出中华文明2000多年来陆地黄色文明和海洋蓝色文明交相辉映的人文景象。</h3> <h3>国家海洋博物馆的建成,既体现了天津的区域优势,也有助于提升天津的文化发展水平。是暨滨海文化中心又一个城市文化地标。同时也是人们了解海洋文明、认识海洋资源、重塑海洋价值观的重要课堂。</h3> <h3>漫步在亲水平台,凭栏眺望,静静的渤海湾,微波粼粼,海风轻拂,蓝蓝的海水就好像荡漾在心里,悠悠的,有一种说不出舒畅感。“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祝愿我的家乡更加璀璨夺目,越来越美!</h3> <h3>下面请您跟随我的镜头一同走进海博馆,去探寻一个浩瀚又神奇的海洋世界😜😜</h3> <h3>郑和福船——国家海洋博物馆复原了一座巨大的宋元时期的福船:这是一种能够入海的大型商船,以风帆为动力,以舵操控方向,货物藏于船舱当中,能够纵横四海。宋元时期繁盛的泉州城中,便有福船繁忙的身影。</h3> <h3>这座福船身上运用了不少古典的工艺。凑近你会闻到一股浓重的油味儿,这味道和故宫柱子上的油味儿特别像,它来自桐油。中国古代的海船,会用桐油裹上捣烂的麻草、贝壳粉等原料,制成油灰来填补木块之间的缝隙和钉子留下的洞眼,从而实现防水的效果。</h3> <h3>这艘福船模型的一侧没有装木板,我们能够看到内部的船舱。船舱被一块块隔板隔成一排舱室,这是一种和现代传播水密舱室类似的设计:如果船有些微的漏水,那么水进来后只会影响一个隔舱,整体的状况和其他舱内的货物就不容易受到影响,这是中国古代造船业的一大发明。</h3> <h3>海上贸易,瓷器之路——福船附近,陈列着一些真实的货物,其中不少来自真正的古代沉船。下面这件广州的地方窑厂出品的外销青花瓷,展翅飞翔的凤凰,配上银的瓶口,看起来颇为优雅。</h3> <h3>海博馆最吸引人还属自然展区——这里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介绍大海的演化史,一部分介绍现代海洋生物。</h3> <h3>海博馆在对现代海洋生物的展示中,其中最大的看点是塑化标本。制造塑化标本的生物塑化技术,说白了就是用塑料来固化尸体。它能够在细胞层面保存生物的结构,制造出来的标本栩栩如生,异常有神,而且能够分层处理一个动物,展示用传统技术不好保存、整姿的神经、消化系统等内部组织。上图的鲨鱼标本,它的皮肤、肌肉、内脏、骨骼都被分层展示,栩栩如生,在镜子的反射下,远看就像一群鲜活的鱼……</h3> <h3>小鳁鲸——是蓝鲸的亲戚,但个头要小得多,大的个体也“只有”10米长。且看这条小鳁鲸,它舒展着身体,大张着嘴巴,体态显得像还活着一般。各处的皮肤、肌肉按照不同的逻辑剥开了一部分,能让我们观察下方的结构,让我们的肉眼拥有了X光的功能。</h3> <h3>全景拍照,估计10米不止哦😄😄</h3> <h3>海博馆提供了大约1000多件塑化标本。在这里能看到大如鲸、鲨,小如河豚的一系列标本。传统的福尔马林泡制标本或者毛皮剥制标本都较难保持动物的颜色,但塑化标本就没有这个问题。所以,你在这里看到的鱼群不光是外形栩栩如生,颜色也异常鲜艳。这样的标本,会让我们有一种动物还活着的错觉。</h3> <h3>在自然展区内逛上一圈,你会感觉到这是一座颇为讲究美感的博物馆。</h3> <h3>为什么呢?因为这次海博馆用大量超美布景来展现动物所处的生态,这样的展示更立体,同时也比较“省标本”。观看这样的场景布置,不光能了解到每种动物长什么样,还能知道它们生活在什么样的地方,有什么样的行为,真是大开眼界!猜猜这都是什么动物啊?😄😄</h3> <h3>海博馆这次展示的贝壳数量也不少,按照分类的逻辑,展示了好几墙,非常的壮观。</h3> <h3>腹足纲——通称螺类。是软体动物中最大的一纲,广泛分布于海洋、淡水和陆地。腹足纲动物具有明显的头部,体外有一枚螺旋卷曲的贝壳。头、足、内脏囊、外套膜均可缩入壳内,头部都很发达,具有一对或两对触角,一对眼,食性杂志,植食种类以海藻,菌类,地衣和苔藓植物等为食,肉食种类食海参,蟹类或吮吸贝壳内的营养液,还有少数种类营寄生生活。</h3> <h3>库氏砗磲(佛教七宝之一)是双壳类中个体最大的,被誉为双壳贝类之王。分布于印度洋东部和太平洋西部的热带海域;我南海域均分布。砗磲为滤食性贝类,用鳃滤食海水中的浮游生物。</h3> <h3>珊瑚礁</h3> <h3>红珊瑚👍👍👍</h3> <h3>节肢动物——是动物界种类最多,分布最广的一个门类。包括人们熟知的虾、蟹、昆虫、蜘蛛、鳖、蜈蚣、马陆等。该类动物种类之间无论是个体大小,还是形态,生活习性等差异极大。但它们都有一些共同特征:身体分节,附肢也分节,体表上都有一层相对贝类要薄得多的几丁外壳。此外,它们的发育过程都要经过变态,而且在生长过程中还得蜕皮,即:蜕皮一次,长大一点。</h3> <h3>梭子蟹外形与结构</h3> <h3>帝王蟹</h3> <h3>头足类三兄弟:乌贼、章鱼🐙、鱿鱼同属于软体动物门头足纲,在海洋动物中是一个大家族,号称“头足类三兄弟”😄😄</h3> <h3>哇!好可怜😭</h3> <h3>独特的繁殖方式😄😄</h3> <h3>请您继续欣赏……后面还有更精彩的😄😄</h3> <h3> 远古海洋——展厅以地质年代为轴,通过展览叠层石、三叶虫、鹦鹉螺、菊石、鱼龙等1158件化石标本,讲述了46亿年以来地球、海洋和生命演化的故事。</h3> <h3>古海洋的见证——天津蓟县叠层石</h3> <h3>叠层石是啥呢?是在大约35亿多年前蓝细菌出现并之后,一代一代的菌垫裹挟海里的细沙、碎屑,一年一年叠出来的礁石。</h3> <h3>三叶虫(摩洛哥)</h3> <h3>简直就是艺术品,太美了!</h3> <h3>菊石(阿根廷)</h3> <h3>“沧海桑田”的物证——牡蛎礁</h3> <h3>海扇(美国)</h3> <h3>凝刻在石头上的海底森林——海百合</h3> <h3>“贪吃”的腕足动物——石燕</h3> <h3>奥陶纪海洋霸主——鹦鹉螺</h3> <h3>扇贝(法国)</h3> <h3>龟化石(美国)</h3> <h3>鱼龙类——云南(三叠纪晚期)这是产自我国云贵地区的大型鱼龙类化石,标本总长约11米,生存于三叠纪晚期(距今约2.2亿年前)它是一种海生爬行动物,具有优美的流线型体型,桨状四肢,生活在开阔的海域中,这件鱼龙化石标本保存完好,实为罕见。</h3> <h3>殊途同归——鱼龙类、鱼类和鲸类,具有外观近似的流线型体型,背鳍和桨状肢,这是“趋同演化”的结果。就是说不同种类的生物,由于栖居在同一类型的环境中,从而演化出相似的形态特征,尽管如此,这些器官内部的骨骼结构并不相同。</h3> <h3>中国豆齿龙</h3> <h3>伊克昭龙(辽宁)</h3> <h3>巢湖龙(安徽)</h3> <h3>在一层自动扶梯旁边,有来自本土的“土特藏品”与镇馆之宝“福船”遥相呼应,颇为壮观。</h3> <h3>菊石(广西河池)三叠纪</h3> <h3>震旦角石(中国)</h3> <h3>珊瑚(四川北川)三叠纪</h3> <h3>大洋之中,千奇百怪,令人目不暇接。直到今天,人类已深入探索海洋不到10%,还有90%的海底是我们没有到达的……海洋对人类来说仍是一个浩瀚而未知的世界。</h3> <h3>看到这触目惊心的图片,有没有被吓倒😱,这是被各种塑料垃圾缠绕的窒息而死的一条鲨鱼……。海洋生态环境污染日趋严重,保护海洋,保护海洋生物刻不容缓。首先要从自己做起:使用环保袋,做文明的海边游客,海钓时放生母鱼和小鱼,了解海洋科普知识,谨慎购买海洋纪念品,过低碳生活……!(谢谢您的欣赏)</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图片:手机随拍</p><p style="text-align: center;">文字素材:馆内介绍</p><p style="text-align: center;">谢谢关注浏览🌹🌹🌹</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