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师一友共筑华彩篇章 一课一例尽展课堂风采

牡丹区实验中学名师工作室课堂展示活动<br><br>&nbsp; &nbsp; 2019年6月26日,牡丹区实验中学名师工作室在校领导的高度关注下,在各位工作室主持人和授课教师的积极准备下顺利开展了名师工作室课堂展示活动。本次活动主要是以“模拟课堂”的形式展示每个工作室的一节精品课,共分为准备阶段、展示阶段、整理总结和研讨提升四个阶段,并给出现场点评,极大地促进了专业课程研究以及跨学科的课程融合。马晓琳老师对本次活动进行了周密部署,韦宇璐、毕瑞花、左彦召三位老师协助组织,整个活动开展有序,效果显著。现记录活动实况如下:<br> &nbsp;<br> &nbsp; &nbsp; 张爱新工作室:课题《食物链和食物网》;授课:马永生;点评:张爱新。<br>&nbsp; &nbsp; 教学设计简介:导入新颖,过渡自然,概念清晰,练习充分,注重构建知识体系;鼓励学生自学,激励学生思考与讨论,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个别环节拓展不够,需改进。 &nbsp; &nbsp; 点评:马永生老师在教学中,首先采取了一些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的注意力很快的转换到课堂的学习内容中来。整个学习的过程包括学生自己观察,小组讨论,回答问题,总结知识点等步骤。课堂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在学习中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注重了对学生进行情感目标教育,使学生体验到环境问题的紧迫性,从自身做起,努力学习知识才能更好的保护环境。 &nbsp; &nbsp;&nbsp;<br> &nbsp; &nbsp; 于建喜工作室:课题《马说》;授课:刘可;点评:于建喜。<br>&nbsp; &nbsp; &nbsp;教学设计简介:新课标要求: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并且“有感情地朗读”,这是指,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因此,本节课的设计,以读为主线。首先引导学生读准字音、读清节奏,进而读懂文义,最后读出文中情感,让学生在反复地读中逐步把握作者情感和文章主旨。 &nbsp; &nbsp;&nbsp;<br> &nbsp; &nbsp; 点评:今天聆听了刘老师上的《马说》,感受颇深。刘老师扎实的教学功底、精心的课堂准备,干净凝练的课堂语言,清秀灵动的板书,都让人点赞。本课教学,以读促情,学习积累一些文言词语,引导学生理解本文托物寓意的方法,挖掘文章的现实意义。<br>&nbsp; &nbsp; 在课堂教学进程中,文言兼顾,以言为主,本节课融文言、文义和文化为一体, 以读为主线,自读、译读、美读、个读,极有层次感。在朗读中品析并把握作者情感,语文味很浓,是真正的语文课。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 &nbsp; &nbsp;&nbsp;<br> &nbsp; &nbsp; 魏金君工作室:课题《西游记》;授课:常颖;点评:魏金君。<br>&nbsp; &nbsp; 教学设计简介:这个教学设计在研究传统文化在初中英语中的运用课题下所做的实践,注重学生传统文化的理解能力,融入“用英语讲好中国传统故事”理念,尤其是对核心素养所强调的学生的思维品质的培养,加工和利用信息,促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内在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并能让学生实现知识与思维上的互相促进。 &nbsp; &nbsp;&nbsp; &nbsp; &nbsp; 点评:常颖老师这节课突出主线,简洁明了,流畅平滑,给人以美的感受。常老师在文本教学的过程中渗透阅读技能和策略的同时,引导学生读进文本、走出文本,并通过词汇、句法、语义等各种信息,理解表意,模仿语言,欣赏文本,解读文本。常老师关注整体阅读,注重给学生真实整体阅读的体验。更可贵的是常老师注重挖掘中华传统文化的英语学习模块,涵养学生中华情怀,着力提升学生语言文化传播能力,培养了学生的文化自信。 &nbsp; &nbsp;&nbsp;<br> &nbsp; &nbsp; 韦宇璐工作室:课题《压强》;授课:陈艳平;点评:韦宇璐。<br>&nbsp; &nbsp; 教学设计简介:本节课从学生往果冻中插吸管引入。通过示意图知道压力。通过体验活动,猜想压力的作用效果的影响因素。通过小组实验,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关系。当压力和受力面积均不相同时,引出压强的概念。明确增大压强和减少压强的方法。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收获,习题巩固本节所学。 &nbsp; &nbsp;&nbsp; &nbsp; &nbsp; 点评:《压强》是一节经典的概念和实验相结合的课型。陈老师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创设情境,引入本节课题。为了建构压强的概念,陈老师采用对比矫正的方法,将压力和重力区分开。然后利用问题引领的方式让学生进行实验探究,最后利用类比迁移,通过层层铺垫,压强的概念便水到渠成。纵观教学过程,结构完整,层次分明,方法多样,思路清晰。 <p>&nbsp;</p> &nbsp; &nbsp; 刁建中工作室:课题《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授课:孔令英;点评:刁建中。<br>&nbsp; &nbsp; 教学设计简介:教材是以拉瓦锡实验为引入,在仿照这个实验进行红磷燃烧的实验,问题是拉瓦锡实验又称20天实验,要从这个实验中解读实验原理非常困难,所以我对教材进行了一些改进与创新:增加了1、瓶吞鸡蛋2、蜡烛燃烧4、白磷燃烧5、铁粉生锈四个实验。前两个实验从学生最熟悉的物质入手,引导学生步步深入探究,得出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原理,实现对难点的突破。第4个实验是对教材实验不足进行的改进。最后一个实验是在第四个实验基础进行的再创新实验。主要设计主线以探究应用改进创新为主。 &nbsp; &nbsp; 点评:孔老师的课,我认为有三个鲜明的特点:一、层层设疑,主动探究。本次实验教学设计,有翻转课堂的意味,利用问题引导,层层设疑。不仅解决了教材要求的实验操作、实验结论。而且拓展到实验原理和实验反思两个探究环节,使探究活动更加丰满完整。二、创新有趣。实验装置的创新,点燃方式以及药品选择的创新,新颖有趣,且与生活密切相关。更可贵的是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安全意识和环保意识,实现了德育教育进课堂的新理念。三、可操作性强。改进的实验更接近生活,更易学生理解,现象更明显,且不避讳实验误差,并从定性和定量两个角度加以分析,突破了难点。这一个实验设计,孔老师刚参加了市级的比赛,并成功突围进入省级比赛,但那个是说课比赛,和咱们的模拟课堂有所不同。所以,他在讲解的时候,收到了说课的影响,这是不足的地方。但不失为一堂非常成功的课。 &nbsp;<br> &nbsp; &nbsp;林建成工作室:课题《排球——正面下手发球》;授课:林建成;点评:杨冠旗。<br> 教学设计简介:本节课的设计由浅入深,层层推进,引导学生正确有序的进行学练。为了更好地让学生直观的进行练习,自制了教具,用球网把排球包住,拴上绳子再接上一段皮筋绳,这样学生可以很好的控制抛球的高度;在完整练习发球的时候,球发出后又会弹回来,方便学生拾球,增加练球效率。在学生身后拴上一根长绳齐胸高,引导学生向后引臂的高度,防止引臂高度不够!通过自制教具和辅助教具的引入,很好的辅助了学生进行有效规范的练习,防止错误动作,同时增强了学生的学练积极性。 &nbsp; &nbsp;&nbsp; &nbsp; &nbsp; 点评:林老师这节课设计新颖,别具匠心,层次分明合理。林老师教态自然,富有激情,很有感染力,基本功扎实,示范讲解到位。从两人合作到自主练习,从徒手到持球练习,层层推进,由浅入深,学生循序渐进,很好的掌握了排球的下手打球技术动作,这是一节不可多得的好课,值得我去学习! &nbsp; &nbsp;&nbsp;<br> &nbsp; &nbsp; 马晓琳工作室:课题《第一次工业革命》;授课:李霞;点评:马晓琳。<br>&nbsp; &nbsp; 教学设计简介:《第一次工业革命》一课以工业革命的发生发展过程为明线,以社会进步与科技发展间的相互关系为灵魂,两条线索,一明一暗,贯穿始终。采用板块教学的形式,以史料引领、问题驱动教学,关注对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为我们展现了一节有梯度、有深度、自然生成的课。 &nbsp; &nbsp;&nbsp;<br> &nbsp; &nbsp; 点评:李霞老师《第一次工业革命》一课以工业革命的发生发展过程为明线,以社会进步与科技发展间的相互关系为灵魂,两条线索,一明一暗,贯穿始终。采用板块教学的形式,以史料引领、问题驱动教学,关注对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为我们展现了一节有梯度、有深度、自然生成的课。我想以一、二、三、四这几个数字概括本节课的亮点:<br>&nbsp; &nbsp; 一、有一个贯穿始终的灵魂。二、以史料教学、问题驱动作为课堂教学的两翼。三、三个板块,线索明晰,逻辑性强。四、四个体现:这节课体现了论从史出的历史教学原则,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所有结论性、认识类的内容都是学生思考、探究获得的。“黄金无足色,白壁有微瑕”,本课也有待改进之处。关于这节课提以下建议:1、注意易错字的书写、落实;2、老师的课堂激情、亲和力有待增强,以感染和带动学生,使师生互动效果更好。 &nbsp; &nbsp;&nbsp;<br> &nbsp; &nbsp; 贾友峰工作室:课题《行进间单手肩上上篮》;授课:苗峰;点评:贾友峰。<br>&nbsp; &nbsp; 教学设计简介:本课旨在通过篮球行进间投篮动作的学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灵敏、协调等身体素质及篮球的运动水平。篮球行进间投篮的关键,首先是运球的节奏和接三大步上篮的步法,其二是上下肢动作的协调配合。 &nbsp; &nbsp;&nbsp;<br> &nbsp; &nbsp; 夏百灵工作室:课题《自由平等的追求》;授课:张伟华;点评:夏百灵。<br>&nbsp; &nbsp; 教学设计简介:初中生对于自由和平等的认识尚处于懵懵懂懂的初始阶段,不少学生仅仅认为自由受班规校级的约束和限制,很难把自由与法治联系在一起。因此课中都是引用学生身边熟悉的案例。增强珍视自由和平等意识。并崇尚和弘扬法治精神。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点评:张老师所展示的《自由平等的追求》这节课包含两个层次:一是通过分析小田的故事,知道如何珍视自由;二是通过彭德怀的故事、漫画和社会热点等社会一点不平等的现象的深入探讨,理解、学会如何践行平等。在这节课中,张伟华老师巧妙整合课程资源,通过平实质朴的活动设计,以小田的故事的为主线,引导学生学思践悟、细照笃行。整个课堂一气呵成,如同行云流水,顺畅自然。可以说,这是一节“走心的课堂”。 &nbsp;&nbsp;<br> &nbsp; &nbsp; 陈化佗工作室:课题《Unit 13 Save the sharks――reading》;授课:张晓风;点评:陈化佗。<br>&nbsp; &nbsp; 教学设计简介:Step 1 Warming up<br>Play a game “Do you know?”<br>通过猜测六种动物活跃课堂气氛,为引出鲨鱼作铺垫。<br>Step 2 Brainstorm<br>小组合作:What do you think of the sharks?<br>big, strong, cruel, scary, ugly, dangerous, ...<br>通过小组合作讨论鲨鱼的特征。<br>Step 3 Watch a video<br>Question: What happened to the shark?<br>讲述鲨鱼在食物链的位置,与食物链顶端者---人类时,会发生什么?让学生体会鲨鱼正处于濒临灭绝之中。<br>Step 4 Listening<br>What’s the main idea of the passage?<br>A. Some kinds of fish in the ocean.<br>B.The sharks are endangered in the world.<br>C .The shark fin soup is famous and expensive.<br>通过听听力,让学生全面了解文章大意。<br>Step 5 Skimming<br>略读文章,并把文章大意与段落连线,训练学生速读能力。 <br>Step 6 Scanning<br>Para1: Shark fin soup<br>细读三段文章,通过判断正误,填表格和回答问题三种方式,让学生细致地感知文章。<br>Step7 Retell &nbsp; &nbsp;&nbsp; &nbsp; &nbsp; 点评:张晓凤老师执教的这节课是九年级英语中的Unit 13 Save the sharks――reading部分。她采取的是读前、读中、读后三大块的阅读方式进行的这节课阅读教学。首先是读前环节,她采取的游戏导入法,她的游戏的设置和文本内容息息相关,作用既起到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为文章的学习做了铺垫,让学生自然进入了文本的学习。其次是读中环节,第一步是速读也叫略读或跳读,完成两个任务(1)整体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2)对每段的段意进行简要总结。符合学生对文章学习的认知规律。第二步是细读,每段的处理都是根据段落的不同内涵进行了灵活多变的的处理方式,如有判断正误,有填入关键语句,有看图描述段落大意,这样的丰富多彩的处理办法让学生对文章的学习兴趣盎然、乐此不疲。最后是读后环节,也叫情感升华环节既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除了掌握了基本的课本知识和相关的阅读能力,他们还有更大的提升,那就是我们人类要和动物和谐相处,我们应该保护动物保护我们的居住环境进而拯救我们的地球。总之,张晓凤老师的这节课从热身导入到灵活多变的文本学习,再到思想情感的升华可以说是浑然一体,一气呵成,是一节非常成功的阅读课的教学。 &nbsp; &nbsp;&nbsp;<br> &nbsp; &nbsp; 毕瑞花工作室:课题《经线和经度》;授课:毕瑞花;点评:韦宇璐。<br>&nbsp; &nbsp; 教学设计简介:导入–经线概念及特点–对比,练习–经度划分及判定–练习–东西半球的划分及判定–练习–经纬网的运用。 &nbsp; &nbsp;&nbsp; &nbsp; &nbsp; 点评:本节内容是学生学习地理的基础,毕老师通过几个学生活动落实了地理学科素养。活动一:观察地球仪,说出地球上有哪些重要的点和线。此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增强学生的空间观念。活动二:填表格,找不同,让学生在表格的引导下,自主学习有关经线和纬线的问题。活动三:利用图形转换,将立体图变为平面图,知道经度的判定和东西半球的判定方法。 &nbsp; &nbsp;<br> &nbsp; &nbsp; 于红岩工作室:课题《认识分式》;授课:蒋先臻;点评:于红岩。<br>&nbsp; &nbsp; 教学设计简介:本节课是概念课,其教学过程始终围绕着新课程标准进行,突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注重引导学生在探索具体问题的数量关系和核心运算的基础上,对初中数学课程进行逻辑论证和精致化分,从而引导学生去构建数学模型,具体表现如下:1.概念的创新教学,在学习分式概念时,避免传统教学中对于概念直接给出教学生死记硬背。本节课重视了学生学的过程,也考虑学生是否真正理解本解课内容,让学生通过类比分数的学习来获得研究分式的方法和研究的方向,通过观察、归纳、总结整式与分式的异同,从而得出分式概念。2.注重能力培养,新课标注重学生探索创新合作能力的培养,本节课的设计以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为主要形式展开教学。3.重视概念的深化和思想方法的渗透。 &nbsp; &nbsp;&nbsp; &nbsp; &nbsp; 点评:本节课的设计独具匠心。蒋老师采用概念获取中的“同化”方式,类比分数的研究方法去研究分式,这样设计既符合学生的知识结构,又能将知识形成知识网络,呈现出了知识发生发展的全过程。在概念的教学中,蒋老师采用回顾——延伸——归纳等严谨的过程形成概念,又进行辨析——深化——拓展剖析概念,使得整个数学概念浑然一体,结构完备,为后期学生学习新的概念提供了研究方法基础和保障。总起来讲,这是一节成功的设计。讲课中还存在一些小的问题,望以后的教学中加以改进:1.试题设计力争连贯。这样可以让思维更加连贯,也能节省课堂时间,提高课堂效率;2.语言表达方面,再增加一些激情和表现力。 &nbsp; &nbsp;&nbsp;<br> &nbsp; &nbsp; 左彦召工作室:课题《认识一元一次方程》;授课:赵婷婷;点评:左彦召。<br>&nbsp; &nbsp; 教学设计简介:本节课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五章第一节的内容,属于“概念课”。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接触到方程的概念后进行的,学生有了一定的学习经验,因此,本节课采用了回顾方程的概念——列举生活实例——归纳共同特征——辨析确认概念等教学环节,符合概念课的基本结构,其获取方式属于典型的“概念的生成”。 &nbsp; &nbsp; &nbsp; &nbsp; 点评:赵婷婷老师的这节课设计精美。数学界经常流传一句话,“数学是玩概念的”。本节课就呈现出了数学概念的趣味性,来源于生活,抽丝剥茧的精致、美妙等特点,再加上赵老师的流畅的组织,使得本节课概念生成的味道十足。赵老师先是从一个小游戏开始,使得学生可以快速进入课堂,而后又列举了大量的生活实例为概念的归纳生成打下了基础,最后赵老师设计了辨析训练,拓展训练等深化了对概念的理解,既关注了“向内看”的内涵,又关注了“向外看”的外延,为学生的概念学习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nbsp; &nbsp;&nbsp; 本次活动还吸引了很多老师与会观摩……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活动临近结束时,张红宁老师在辛苦地为各位工作室的老师整理评价结果。 &nbsp; &nbsp; 本次活动结束了,讲课教师的风采、各位主持人精彩的点评给参会的领导和老师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学校领导高度重视教学教研,老师们勤勉努力是实验中学宝贵的财富,教科研乃学校发展之魂,希望名师工作室再接再厉,再创佳绩,努力在教科研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b></b><br>

学生

教学

点评

工作室

实验

本节

课堂

概念

老师

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