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世界集邮展览是国际集邮联合会为推动世界集邮文化事业发展,组织开展的全球范围最高级别、最高水平的竞技性集邮顶级赛事,是深受人们喜爱和关注的全球性文化活动,被誉为"集邮界的奥林匹克盛会"。</h3> <h3> 2019年6月11日~17日,中国2019世界集邮展览将在湖北省武汉市举行。邮展规模4700框,其中,竞赛类3500框,非竞赛类1200框。</h3><h3> 这次邮展是中国继1999、2009年之后再次举办世界集邮展览,宗旨是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华诞,推动中外集邮文化交流,增进中国与世界各国(地区)之间的友好交往与合作,促进邮政和集邮事业的发展。</h3><h3> 为丰富邮展活动,扩大社会影响,将在中国2019世界邮展现场举办开幕日、“一带一路”国际交流日、荆楚文化日、青少年集邮推广日、集邮会员日、相约军运日、闭幕日等各类集邮活动。</h3><h3>本次邮展规模之大、展品水平之高、主题日等活动之丰富,将创历届之最。</h3> <h3> 中国邮政定于2019年6月11日发行2019-12 《中国2019世界集邮展览》纪念邮票1套2枚。</h3><h3>图名分别为:江汉揽胜图(局部)、江汉揽胜图(局部)</h3><h3>小型张《曾侯乙尊盘》曾侯乙尊盘1枚。</h3><h3>为配合中国2019世界集邮展览活动,另印制《中国2019世界集邮展览》特殊工艺小型张1枚。</h3><h3>(一)特点</h3><h3>1、套票选用了明代《江汉揽胜图》绢本国画。该画是国家一级文物,现藏于武汉博物馆。画面中心内容为长江、汉水交汇处的景色,画中可见水上船帆密布,汉阳晴川阁与武昌黄鹤楼隔江相望。</h3><h3> 这幅画集中表现了邮展举办地武汉的地理位置、人文风貌,同时也包含了世界邮展汇聚八方来客的寓意。</h3><h3> 邮票的规格为32×50毫米,以连票的形式设计,这样更能完整地再现这幅古画的精美画面。在票面设计上,采取了左右出血、上下留边的方式,并将面值、铭记及相关文字置于上下边饰之中,这样画面元素既相互和谐统一又独立存在,相得益彰,恰到好处。</h3> <h3> 小型张选用的即是16年前与“国家名片”擦肩而过的曾侯乙尊盘。这是一件我国首批禁止出境展览的国家一级文物。出土于湖北省随州市曾侯乙墓,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h3><h3> 尊盘由上方的尊和下方的盘两件独立的器物组成,是温酒或冰酒的容器,尊通高30.1厘米,盘通高23.5厘米,制作工艺非常繁复,至今仍无法进行完美复制,其纹饰繁缛,穷极富丽,特别是它的透空装饰,彼此独立,互不相连,参差错落,玲珑剔透,令人叹为观止。</h3><h3>其铸造上的高度技巧,有着鬼斧神工之妙,堪称中国青铜器的巅峰之作。</h3><h3> 为展现尊盘之美,小型张被定为横幅票型,规格为146×95毫米,设计上整体为金色基调,与凝重的青铜尊盘交相呼应,力求和谐典雅、恢弘大气,左上方的祥云和右下方的黄鹤楼图案代表着包容热情的武汉喜迎五洲四海的客人。</h3><h3>圆型齿孔在形式上既新颖协调,又寓意一轮圆月,寄寓本届盛会的圆满成功。</h3> <h3> 特供邮品《中国2019世界集邮展览》小型张采用单色雕刻版印制工艺。</h3><h3>单色雕刻版印制工艺,简称单雕,也就是简洁地将雕刻版呈现在一种特殊纸张上。单色雕刻版印制工艺——最能真实完美呈现国宝级文物原貌。</h3><h3> 所用的特殊纸张为水印邮票纸,水印图案为中国邮政LOGO,这是新中国第二次使用水印邮票纸印制邮票,也是第一次采用我国研发的水印邮票纸。</h3><h3> 我国首次使用水印邮票纸印制的邮票为1950年的“普东2”邮票,普东2水印邮票纸为国外进口。</h3><h3> 特供邮品采用单色雕刻版印制,不仅真实完美呈现国宝级文物,还体现了中国“大道至简”的哲学思想。</h3> <h3> 2019年6月10日,我有幸隨江西省老干部集邮协会一行16人,赶赴武汉国博中心,参观世界集邮展览。这是全世界的集邮盛会,汇聚了各国的顶级邮集和珍罕邮品,展示最先进的集邮方式。中外邮商也会带来五花八门的各种邮品供邮迷淘选。各种纪念封、片、戳定会让人眼花缭乱,忙得不可开交。我们老干部集邮协会,虽然都是上了年纪的人,但仍初心不改,痴心未眠,不远几百里赶来江城。在等待入场时,我们先拍了几张集体照,从一张绽放笑容的老臉上,便可看出我们的激情和期待。</h3> <h3> 收藏不是一种市场行为,而是一种生活方式;收藏不是沉浮于藏品的涨跌之间,而是沉浸于与藏品有关的回忆与故事之间;收藏应自喜爱而萌发,由克制而延续,历岁月而积淀,收获陶冶身心与投资升值的双重回报。</h3> <h3> 6月11日,我们一早就乘十站地铁赶往国博中心,大武汉正在大发展,大建设,到处在拆建,围挡隨处可见,造成行路难,环境差。我们来到国博中心,被堵在青天白日下暴晒了几小时,滿身臭汗,手臂两色(露在外面部分,被晒得通红),还不敢多饮水,若大广场找不到厕所,再说也不敢长时间离开队伍,否则排在后面的人将会把你骂死。熬到11点,据说开幕式结束,才开始验证、安捡、放行。真不知这种开幕式是给谁开的?有多大意义?其实验证,也是故弄玄虚,玩弄人。我们都是在家里就通过网络支付了20元预定了7天的通票,验证时先验身份证,还得打开手机,找出预定介面,扫码,才领到了通票,打孔后,催你安检进场。到第二天才发现,每天每人还可领一张印有主题活动日图案的参观券。7天就有7张成一整套。好在展场门外邮商手中都有出售,3元一张,赶快补上前面二张,但主题日戳已过期了,无法补寄双票封。不知组委会怎么搞的,这种参观券为何不能主动给我们?后面几天,我就盯牢了,但每天都是经过一番口舌,才如愿获得。想想地摊上那一叠一叠的要价门券,就不难猜到为何验证处要掐大家的门券了。我们大老远跑来,享受免费参观,那些工作人员大热天站岗也确实辛苦,捞点外花也没什么大不了的,我们花几块钱也不算什么。正因为后面四天,我都顺利领到了门券,双票封也实寄成功了,也就放松了警惕,没去地摊买了。可最龌龊的是闭幕日这天,我先去邮局代他人发了几封挂号信,上海路邮局8:30开门办完事,再赶到展场还不到9点半,进门就不给参观券了,磨破嘴皮都不给,还说什么,你预定的是通票,给了你通票就行了,不能再给参观券。我大声嚷着要投䜣,他们也滿不在乎,一伙人围着我,反说我不讲理,就是不给,怎么样……我一气之下,真的跑去六号门找组委会投诉,可左右两边组委会的大门紧锁着,真是叫我投诉无门了。赶紧又出来在地摊上寻找,都说卖完了。至使我费尽九牛二虎之力,冒着75岁高龄从南昌赶到武汉观看世界邮展,一路激情一天不落,天天忍饥挨饿,认真观看学习,拍了二千多张照片,精心收集各种纪念封、戳、片,实寄双票封……真是滿心欢喜、真情感恩的心情,终于在最后一天被欺落得荡然无存了,真应了那句话:十个南昌佬,顶不了一个湖北佬!大武汉叫我如何爱你?武汉人,我真……</h3> <h3> 世界、亚州、全国邮展,本人参观学习都非常自觉,因为我自幼开始集邮,集邮的爱好伴隨了我六十多年,我的邮集参加过1983年和1989年的全国第一、二次邮展,1991年、全国职工邮展和1986年及1996年二次全国的航空邮展,1992年辅导儿子参加过加拿大的世界青少年邮展,获得过各种奖励,2002年被评为全国集邮先进个人。虽然收藏颇丰,光环闪亮,但越来越感到这些大展只是邮政和集邮高层的面子工程、政绩的累积;是邮政和集邮官员以及少数集邮头面人物亮相的光鲜舞台。他们行、住、吃、玩公款全包,歌舞升平,无限荣光。而铁杆邮迷——草根(普通)集邮者、包括一般参展者——不远千百里,耗费千百元,朝圣一样前往参观,尾隨开幕式嘉宾退场之后,历尽日晒雨淋,口干舌燥,饥肠辘辘,大汗淋漓,才得进场。资深邮人或有所益,芸芸众生只落得精疲力尽,走马观花,所获无几。如此邮展距集邮初心(宗旨——群众性的文化活动)愈来愈远,使群众热情愈来愈冷;这般集邮使发展集邮文化沦为一句口号,为集邮者服务也只是一句空话……</h3> <h3> 当我们历尽艰辛,进入展场,又见到处人头攒动,拥挤不堪。发现有人排队就探头查看,好不容易找到凭20元在网上预约购买的通票可兑换纪念封的地方,便排队兑领了一套(7枚)由武汉市集邮分公司制作的纪念封,正好旁边就是加盖纪念戳的,马上将封递交给他,这位小伙子也很热情,给我7枚封上都盖上了纪念戳。正当我滿心欢喜,到处寻找特供邮品购买处时,一位工作人员指点我要先从5号馆退出,找3号馆去排队。于是慌不择路直奔3号馆,此时长队已排到大门口了,只好耐着性子排队。在近二个小时的等待过程中,我将加盖了纪念戳的纪念封拿出来欣赏,发现封是好封设计印制精美,但这是邮展期间七天,根据七天不同主题日而设计的系列套封,应该每天加盖不同的主题日戳,可我人老眼花不知详情,全部请盖上了开幕日的主题日戳,后悔不迭。组委会为何不树一个显目的标牌,告诉大家此处是今天主题日戳加盖,你说我们刚进门怎弄得明白这是什么封,你盖的是何种戳?难道你专职的工作人员也不知道吗?怎么就不说明或提醒一声呢?埋怨之情油然而起。加上长时间的排队等待,人群中怨声载道,此时已经下午二点多钟了,饥肠辘辘,在临近柜台时才发现有块告示牌,70岁以上老人优先购买处,这种牌子应搁在大门处,指引老人过去,你放在柜台前,排了几小时的队才能看见。等我们买到时,仅剩50元一册的了,另一种明天还得排队。总算买到了,但肚子无法解决,连50元一盒的饭也售空了。我与同伴万让孙只好以水充饥。。</h3> <h3> 更令人不解的是,既然这套封已经用开幕日主题日戳销了票,以后每天仍然可以照寄不误。难道邮政工作人员,对这基本的邮政法规都不懂吗?</h3> <h3> 经仔细察看后,这套费尽心机设计的主题日戳,只有主题(文字与图案)和时间,并无地址,应该标明中国武汉,没有地址,还能称日戳吗?只能称其为主题纪念章了吧!</h3> <h3> 闭幕日这天,我就另贴世展邮票,也实寄成功了。通过这套纪念封的实寄情况来看,武汉市邮政工作的职责和水平竟如此低下。难道你们不知,盖过戳的邮票是不能用来再寄信的?</h3> <h3> 忍着饥饿还得返回展场,人越来越多,在设计师签名处更是水泄不通,人挤人的,我们人老饥疲,只得望而兴叹。</h3><h3> 在大门口,又见柜台里有另一种图案的纪念封可售,为了弥补前面一套纪念封的失误,赶紧以60元补齐了这套纪念封,拿到手仔细看看,才知这是全国集邮联为这次世界邮展发行的纪念套封7枚,另又购买了二枚一套的纪念封。有了这几种纪念封,赶紧排队加盖日戳,找地方书写名址,又找到投寄处排队加贴条码实寄出去。</h3> <h3> 这几套封,我是每天晚上,按主题挑出与前面的及准备制作门券封的,都认真写好名址,从14日开始,为以防万一都加贴邮票,准备第二天作为挂号实寄出去。每天晚上都忙到深夜。</h3> <h3> 强打起精神,自拍了几张照片。</h3> <h3> 七天的入场门券,天天都经过一番口舌,我仅获四枚,第一、二天不知可领,第七天闭幕日,那是磨破嘴皮也没弄到,急得团团转,总以为可从地摊上补齐,谁知地摊上都没货了,好不容易寻到一枚,12号一带一路主题日的,已贴在黄鹤楼的邮资封上,并盖好戳,要价十元,我二话没说,买了。15号是青少年活动日,我是亲自制作,以挂号实寄,至今还不见踪影。这样7张门券,我就缺了3枚。唉!真是无语!</h3> <h3> 在西班牙摊位花40元,买了中国与西班牙联合发行的“中国班铁”邮票首日封,真是喜出望外,这样就能与中国首日封配对了。</h3> <h3> 有了第一天的教训,接着几天,我们自寻早餐后,便稍带上点干粮以充当午饭。12~13号我只带了二个大油饼,连吃了二天后,满口生泡,后面几天只好另找包子馒头充饥。若大的展场,前后六个大展厅,未见一处有饮用水标志,每天所带一瓶西洋参泡的水,省着点喝,也能对付。好在展场有冷气,也不觉太热,饮水也就不多。倒是二条老腿,每天步行转悠二万多步,酸痛难忍。场内难觅一座位。每隔一段时间,就要转到场外换换空气,在花坛边坐会儿,吃点东西,喝口水,吸支烟,自拍几张照片,想想下一步再去干什么,又匆匆赶进场內。<br></h3> <h3> 早就听说,各国邮商为这次来中国参加世界邮展、磨拳擦掌,准备充分,有的专门为世展发行邮票、小型张、纪念封和纪念戳等。果不其然,这些与中国相关的票品,二三天就被抢购一空。中国邮迷们为之付出了超乎想像的热情。如世界博览会一样,还发行了一种专供邮人使用的集邮护照,第一天,不少外国摊位上还可隨意盖戳,但第二天就得购买他们的邮票3~5~10元不等,才能盖戳了。真是生财有道啊!好在我对此兴趣不浓,第一天盖了几个戳后,以后就再也不愿多看一眼了。感觉与20年前的99北京世界邮展明显不同的是,那时的外商,带了大量的邮票和封片,可供选择,我也确实花了大量的精力在这些摊位上淘宝,收获不少。然而,这次却邮味淡了,商味浓了。都认为中国人有钱了,可以大捞一把,偶见一些很是普通的邮品要价也很高,几十几百,隨意开价,都以为中国人真是大佬了。我只花了十元淘了一枚旧邮简。见那些年轻人,只购些光鲜亮丽的东西,也从不问价,拿起手机就刷,才觉自己实力不够,囊中羞涩啊!</h3> <h3> 我们老人,明知精力不足,实力有限,在这些漂亮的摊位前,只能看看热闹,拍几张照片。</h3> <h3> 参观与否,悉听尊便,自讨苦吃,咎由自取。谁叫你对集邮如此执著、痴迷与虔诚呢!</h3> <h3> 珍邮展区展出了邮票珍品、孤品,包括邮票博物馆现存最早的邮票图稿“费拉尔手绘稿”以及“宫门倒印”“红印花小字当壹元”“阔边大龙5分银25枚全票”“阔边大龙1分银25枚全票”“稿字邮票四方连”等珍贵邮票。</h3> <h3> 第一次见到丹顶鹤邮票的样稿。</h3> <h3> 在三轮鸡票前,我自拍留影,记录自己的集邮史迹。</h3> <h3> 在大厅转悠时,勿听乐声大起,闻声寻到湖北省在主厅,正在展示扁钟、古琴、歌舞,那古风汉乐甚是悦耳动听,翩翩起舞的霓裳美女,被观者围得水泄不通,我只得高举自拍桿,记录下这热闹的一幕。朋友,我想发问,当你看到这古代皇宫的琴瑟歌舞时,能否看到那大漠孤烟,古驿道上的马蹄声疾?能否想起那些为了社稷安宁,远离亲人的卫戍边疆的将士?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中,古代邮驿史正是伴隨着这种宫庭歌舞而同时传承下来的。</h3> <h3> 第一天,在邮展大厅里,我们只能匆匆浏览一下其规模,了解各类邮集的大致方位。只见那些评审小组的人,已经三五成组地开始审阅邮集了。他们时而认真观看,时而指点议论,时而写写划划记录着。这些洋人,不远千万里来到中国,看到他们认真敬业的态度,我们也不便打扰,偷拍几张照片匆匆离去。</h3> <h3> 这位被长枪短炮和记者围着的,大概是中华全国集邮联的领导。</h3><h3> 我们邮协也请省征集员王洪新,在现场给大家作些讲解。</h3> <h3> 邮展也是各地邮友相聚的极好机会。我们和协会的老前辈南航的肖汉平教授相会。</h3> <h3> 第一天,就与洪都赶去的邮友相聚。</h3> <h3> 这里又开了一个天窗。</h3> <h3> 北京的邮友付书翰、张俭杰夫妇因与我校王晓华老师是同学而介绍,我们才结为邮友。</h3> <h3> 我们相约,在展厅相会,简述各自的喜好,互赠邮品。与邮友相聚,也是我赴武汉观展的一大收获。</h3> <h3> 参观邮展,鉴赏邮集和学习组集应是第一位的。而到现场的集邮爱好者们大多数人,除了买特供邮折和邮品就是盖戳,去看邮集的人寥寥无几,失去了观展的意义。只要现场集邮爱好者一看到有盖戳的地方,都会蜂拥而至。我想如果这些大型邮展,如果没有特供邮品销售,还会有这么多人拥向展场吗?说穿了,邮展成了促销邮票的一种手段。</h3> <h3> 6月11~17号,七天的观展,天天起早摸黑,忍饥挨饿,转的腰酸背痛,二腿发软,仍是痴心不改,毫不松懈。每天都有4~5小时在围着展品转,但此次世界邮展有4700框,只能择其重点,我主要是观看航空航天、专题、青少年类的邮集,及新增加的图画明信片,和非竞赛类的书信类。发现湖北选送了3部票券封(又称双票封),引起了我极大兴趣。大多邮集无法细细品味,拍下了二千多张照片,有待今后认真研究学习。</h3> <h3> 很多航天邮集,大量运用了太空飞行的封片,也不知道其真实如何?有的连太空邮件的外包装、封袋,也加以展出,这些东西从何而来?怎么流入民间被人收藏的?我们草根平民只好望邮兴叹了。</h3> <h3> 书信类邮集,是今年才开始新增加的一个类别。大家都不知如何组集参展。观后,才有了初步认识,今后得留心这方面的收藏和研究。</h3> <h3> 书信类邮集,应以书信往来,讲述世事变迁,情感交流,所用素材,不仅有封片,更重视书信的内容,及相关的照片、文件和某种特殊的实物。展示的格式,也突破了传统做法,很多邮集都采用了一框12片或8片,有的一框中,每片的大小,都有不同。这些都让我们大开了眼界。</h3> <h3> 我们协会的陈固和徐晓宏二位的邮集,被选送参加了非竞赛类的书信类和极限类的展出。这是我们协会的荣誉,向二位表示热烈地祝贺!向他们学习!</h3> <h3> 在这次世界邮展的非竞赛类的中国邮集中,湖北省选送了三部双票封邮集参展,引起了我们极大兴趣。门券收藏,过去我是不屑一顾的,认为这不是集邮,扯上邮票,只是歪门邪道。现在有人创新将门券贴在封上,配上相应的邮票,再经实寄,形成门券封(又称双票封),因经实寄,获得邮政认可,成了一种新型的邮品。这次竟然可组集,登上世界邮展的大雅之堂。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h3> <h3> 其实双票封,也是集邮的一种方式,如极限类集邮一样,极限类要求只能用极限片组集,它可以组成史类(如同邮政史,航空航天史一样)讲述某地区的断代史,也可组成专题(像专题集邮样,讲述人物、事件或故事。门券单独收集不能算集邮,现有人创新,将券贴在封上,形成双票封,只有经过实寄(获得邮政认可)才能成为一种特殊的邮品,被利用来组集。如全集只用双票,我看目前还没有这一类别,应属首日封类。中国人创新能力特強,原来极限类也不看好,硬是被国人创出来了,这次世展不仅专类展出,而且还获镀金奖了。双票封展示魅力强,一定会吸引很多人,地上本来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需要我们大家一起努力。</h3> <h3> 专题集邮,一直是我主攻方向。这次我对这部分展品,先后观赏了三遍。</h3> <h3> 邮集挂花后,我又再次认真观看了这些获奖邮集,受益匪浅。</h3> <h3> 这次世界邮展,多处被开天窗,有的是整部邮集下架。尤其是中国邮集,也被开了天窗。据说是有种种原因,但长达几个月的征集、审查,不知组委会、评审团、征集员是如何工作的?这种现象如此严重,恐怕也是空前绝后的。</h3> <h3> 参观大型邮展,我都会花很多时间去淘宝。这次也是,每当我在展厅转悠累了,便会找个邮摊,淘些自己喜爱的东西。这次收获也不少了。</h3> <h3> 我们集体下塌在江汉路,这里可算是汉阳的市中心,每天我们都要自寻早餐,备好午餐的干粮,步行半小时上地铁,赶赴国博中心。一路上,看到许多古老建筑,都能保存完好,发挥其功能,令人甚感幸慰。一早我们伴着江汉关的钟声出发,沿途欣赏各色建筑的风貌和城市雕塑,让人们看到了这座古老与现代相融的都市,品尝拉干面或豆皮……等武汉小吃,心情特爽,忘却了昨天的劳累和烦恼,充满期待又奔向世展。</h3> <h3> 经打听,我们驻地附近就有几处革命圣地。14号,一早我们就找到了“中共中央在武汉旧址”,询问后得知有门券可领,乘等待开门之机,我们立即蹲在马路边,开始制作双票封。</h3> <h3> “八七会议旧址”,当年党中央在这里召开"八七会议″,决定开展秋收起义的。我们选萍乡秋收起义纪念碑的邮资封,制作双票封,相配得当。</h3> <h3> 凡是能弄到门券的,我们都极力制作双票封。</h3> <h3> 我们又乘兴参观了武汉的农民运动讲习所,毛主席旧居等。可惜都没有参观券。</h3> <h3> 这是毛主席和家人的雕像。</h3> <h3> 在武汉大桥下,乘电梯每人3元,一切证件无效,只认钞票,也正中我们下怀。将电梯票也制成了门券封,实寄回家。只可惜没带大桥的邮票,有人说双票封中双票一定要相关联。当然,原地、首曰、实寄,这是集邮者梦寐以求的,但双票封是一种创新的玩法,旅游景点的门券,就很难求到首日,景点开张有首日,券种使用也有首日,而大多数游客仅是到此一游,何谈首日?票券尽量相关联,即使你有备而来,也会有偶然情况,准备了票,却又无券,有了券却又无票。我们老人难得出游,有了机遇,赶紧制作一个双票封实寄出去,自己亲临其景,亲自动手,收获了快乐,其乐无穷。何必被极限统一束缚手脚,否则你就别玩了,坐等别人做好了再去买现成的。有时就怕你高价也难求滿意的。</h3> <h3> 在黄鹤楼,我们凭身份证免票参观,谁也不愿花几十元专门买张券。幸好昨天就买了二个邮资封,贴足了挂号邮资,很高兴找到了黄鹤楼下的景点邮局,请求挂号,不给办理,请加盖邮戳,也不行,只好投进邮筒。原来,此邮亭,只要买了他的东西才可盖戳,自带的封片,一律不盖,我15号投进邮筒的二封伩,至今也没下落。这种邮亭完全失去了自身功能,就象一个售货亭。变味的邮政!</h3> <h3> 16号下午,从展场乘地铁返回路过琴台站,朋友相邀,下车去古琴台一游如何,于是我们四人即兴寻访琴台。此处实乃闹市中一清静的小园林,虽未闻琴声,却见一伙年轻的姑娘正翩翩起舞,驻足观看顺便拍了这段视频,一天的劳累也都烟消云散了。</h3> <h3> 乘着夜幕还未降临,我们寻访找到了向警予烈士墓。怀着无限崇敬的心情凭吊了为妇女解放,为劳苦大众解放,为共产主义奋斗了一生的向警予烈士。</h3> <h3> 最后回到了老汉口邮局,发完最后一批信件,结束了难忘的武汉之旅。</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