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字街——挥之不去的童年记忆

青青👒

<br></br><br></br>    十字街,一个熟悉而温馨的名字,经过近年的拆迁重建,昔日陈陋的街巷正悄然华丽转身,犹如凤凰涅槃,一个高大上的十字街即将荣耀登场,王府井购物中心、地铁站等新的坐标将跃然矗立在市民面前,令人惊叹不已。<br></br>                         <br></br>     小时候,十字街弯曲不平的街道、高低参差的房屋仿佛走不到尽头。每天走着去上学,来来回回要走四趟。上半年南方雨水多,也没有雨具,下雨天上学,条件好的是两三个人共一把雨伞,或是戴个斗笠,而我们家兄弟姊妹多,哪有雨具给小孩上学,只是披块朔料布遮着头在屋檐下走,没有屋檐的地方就在雨里跑着上下学了。说也奇怪,就这么风里来雨里去的,却很少有人生病的。    十字街有那么长,却并不宽,两部汽车会车都很困难。但当时的街道却挺繁华的,有铁匠铺、弹棉花铺、修伞补鞋的、收废品的、摆图书摊的、卖肉卖菜的、卖各种土特产和小吃的。<br></br>           <br></br>     街道上总是人来人往,各种沿街叫卖的小商小贩就更多了:有卖豆腐的、卖酒娘子的、磨剪子铲菜刀的、剃头的、补竹垫子、收破烂换米糖的、补锅的、染衣服的。、卖酒药子的。我至今还记得那个卖酒药子的老太太的叫卖声:“电旧药子~~电旧药子~~”当时流传着这样一个笑话:说是一个卖酒娘子的在前面沿街叫卖:“买酒娘子啵~”后面正好跟着一个补竹垫子的也在叫卖:“不甜~~,不甜~~(补垫~~,补垫~~)两人为此吵得不可开交,十分搞笑。<br></br>                   <br></br>     当时我们剃头大都是剃头师傅上门给剃的,记得是大人一毛钱,小孩五分钱。最奢侈的是到当时的省建宿舍的理发室去理发。那里理发要一毛五分,但是有一些小人书免费供客人看,我们看着那些小人书总是恋恋不舍,头剃完了还舍不得离开。<br></br>                         <br></br>     老的十字街是指与东坛巷交叉的那一段,往北是胶皮巷、欧家井、铁树坡;往南是谷市街、南坛口,南关口。出了南关口,就是一交通路了。沿一交通路往东走不多远就到了当时有名的二炮台。(即现在的井冈山大道和建设路的岔路口)据说,二炮台的那座桥(即井冈山大道上跨过玉带河的拱桥)当时在全国是最宽的桥。<br></br>                 <br></br>     出南关口沿一交通路往西走,就到了抚河边的沿江路。当时的抚河水很清澈,河里航行着运沙石的木船,河岸上堆满了沙子和鹅罗古子,河面上密密麻麻布满了木排,夏天,一到傍晚,十字街一带的居民便三三两两地结伴来到抚河洗澡游泳,木排上这里一团那里一伙的都是人,清凉的河风阵阵吹来,使人感到暑气全无,扑通扑通地一个个都往河水里跳。那时的抚河还是挺宽的,从河这边游到对岸去还需要些功夫呢。有些水性好的可以游几个来回。我跟着同伴也游过去几次。当时条件简陋,也没有更衣和冲洗的地方,一切都只能在木排上完成。<br></br>                   <br></br>    十字街是城乡插花地带,附近有不少的菜地。我们家也有一些菜地,种的菜除了自己吃其余的都拿去卖。拿去卖的菜一般都是早晨起来新摘的,特别是空心菜,青菜等绿叶蔬菜,早晨新摘的比隔夜的新鲜好看得多,价格也要高些。当时我还在年少时期,每天早晨4、5点钟父亲就叫我起来,和他一起去菜地摘菜,我总是揉着睡惺惺的眼睛说:“又要且武菜呀,熬都熬死了。”母亲就说:“今呀里早嗲子困咯。”现在想起来,当时父母远比我们辛苦得多,父母的养育之恩永生难报。<br></br>                      <br></br>     小时候条件艰苦,特别是夏天,没有电风扇,更没有空调,住宿和周边环境也不好。南昌的炎夏酷热难当,家里的房子又小,晚上房间里根本呆不住,家家户户都是搬竹床到外面睡。一到傍晚,街巷两边都摆满了竹床,大人们摇着蒲扇在聊天,小孩子们则在四周玩游戏,捉迷藏,倒也别有情趣。<br></br> <br></br>    记得有一次夏日的正午,烈日当空,骄阳似火,烤得大地发烫。我们一群小伙伴在家里热得呆不住了,偷偷地跑到池塘里去玩水,大家都在相互泼水打水仗,玩得正欢,不知是谁家的家长跑来了,边跑边骂道:“河老里路皮,不怕阎王修的且,要死好桑子死......”小伙伴们见了,吓得一个个光着屁股赶快往岸上跑,忙不迭的穿好衣裤溜回家了。    有时候在池塘里玩水,也不顾脏,从池塘底下掏出一陀陀的糊泥巴相互往小伙伴头上扔,打泥巴仗;也有的特意把泥巴糊在自己头上,脸上,做出一个怪模怪样给人家看。<br></br>                      <br></br>     夏天最好玩的是捉接老子(知了),我们先把柏油拿到火上融化,再涂抹到一根竹棍子头上,然后悄悄地伸到落在树上的知了身上,把知了粘下来;有时也用纱布和铁丝做一个小网兜,用竹棍子举到树上的知了身后,猛地罩过去,把知了罩下来。小伙伴们通常还会把抓来的知了拿到火上烤来吃,虽然没有调料,可那知了肉还挺香的。<br></br>              <br></br>     小伙伴们玩归玩,但大部分时间还得帮家里干活。那时候家家户户都有养鸡养鸭,小伙伴们常干的活就是捞浮漂、挖蚯蚓喂鸭子。哪时候附近有不少池塘,池塘里会长一层绿色的浮薸,我们就用纱布做成网子,捞回来做鸭子的饲料。但鸭子最喜欢吃的是寒金子(蚯蚓),春夏之际是蚯蚓生长的旺季,我们常常拿着一把小锄头,带个小毛竹筒子,到周边菜园的田角地头去挖蚯蚓。挖回来后往小鸭身边一倒,一群小鸭都跑过来抢着吃。别看小鸭子小,那么大的一条蚯蚓它们三下两下的就吃下去了。看着小鸭子吃蚯蚓的模样,我们感到特别开心。那小鸭子吃了蚯蚓,一天一个样,长得飞快。<br></br>              <br></br>     挖蚯蚓的人多了,能挖的地方也越来越少了,后来有人就发明了到菜地的垄沟里去捉蚯蚓。那蚯蚓怎么能捉到呢?原来天热的时候,白天蚯蚓都不会出来,晚上天气凉爽了,露水也下来了,蚯蚓就会爬出来吃露水,这时候我们就提着手电筒,顺着垄沟去捉爬出来的蚯蚓,这比挖蚯蚓省事多了,但是要熬夜,一般都是早上4、5点钟起来捉。<br></br>                 <br></br>     在南关口口上,有一家小商店,我们都称它为鹅头铺里。那是我们童年的乐园。那里有一分钱十粒的珠子糖,有两分钱一块的薄荷糖,有三分钱一包的糖豆子;还有两分钱一个的橡皮擦,三分钱一支的铅笔,五分钱一本的本子。商店门口是一个挺大的棚子,能遮太阳挡风雨。棚子边上有一棵大树,我们都叫它苍蝇树,因为它结出的果实就像是一串一串的苍蝇似的。树下常有人在那里卖打子瓜。那打子瓜有我们吃饭的蓝边碗那么大,里面的瓜子又大又多。你买了打子瓜不能拿回去吃,只能在那里吃,因为卖瓜的人要留下你瓜里的瓜子。没事的时候,我们常常会在那里玩耍,或打纸条,滚珠子,跳房子,玩得不亦乐乎。<br></br>                  <br></br>     有时候街上来了打爆米花的,各家都会量好米,条件好的也可以用绿豆,黄豆,玉米之类的,用脸盆装着来排队,大约5分钟爆一锅,每锅一毛钱,如果放糖精的话每锅一毛五分。爆米花炒熟放出来的时候会有一声巨响,怕惊吓到众人,打爆米花的人在开锅之前都会大喊一声:“响炮啦——”随着嘭的一声响,雪白的爆米花从黑色的机器里飞蹦而出,喷到事先摆好的爆米花笼子里。一股爆米花的浓香也随之溢散开来,附近的街巷里都能闻到。香喷酥脆的爆米花是那么好吃,在物质短缺的年代,它成了我们童年最喜爱的美食之一。<br></br>                     <br></br> ......<br></br>     童年的往事越忆越多,使人魂牵梦绕。如今的十字街也发生了桑海巨变,昔日陈旧的街巷已被林立的高楼取代。留在人们生活中的十字街只有十字街学校和地铁3号线的十字街站了。<br></br>                  <br></br> &nbsp;&nbsp;&nbsp;&nbsp;但是,无论环境怎么变化,童年的记忆却始终挥之不去,她深深定格在我们的脑海中,且行且珍惜......<br><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br><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