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苏州同里国旗厂彩旗飘扬,鲜花盛放,今日迎来了苏州知青文化研宄协会12分会的知青战友来厂参观交流。</h3> <h3>苏州同里国旗厂厂长王丹曙是六五年下放的知识青年。他竭诚邀请苏州知青协会范会长率苏州插队至吴江的知识青年来厂参观交流。</h3> <h3>有心的黄厂长,特地做了【知青知青,永远年轻】的胸花,以表示他对远道而来的朋友的敬意。</h3> <h3>我和黄厂长一起在厂大门口恭迎苏城来的朋友。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悦乎。</h3> <h3>黄厂长特地准备了三辆贵宾车,准备去地铁口迎接远道来的朋友。</h3> <h3>啊,都是老知青啦,大部分都是苏高中的老三届的大哥大姐了。</h3> <h3>他们和我们一样,也进入了耄耋之年,虽都已白发蒼蒼,但精气神足,男士风度翩翩,女士雍荣华贵,他们长期活动于基层,努力地为广大的昔日知青提供服务。</h3> <h3>苏州知青协会12分会的会员是苏州插队至吴江的知识青年,今天来同里的十二位代表当年分别插队至庙港,铜罗,金家坝,青云等七个公社。</h3> <h3>苏州同里国旗厂是一个很小的企业,是苏州唯一的国旗定点生产企业。73岁的黄厂长还忙碌着厂里的业务,今天,他真诚热情地以最佳的简易的方式款待苏城来的客人。</h3> <h3>来自苏州的客人参观了国旗厂。</h3> <h3>苏州同里国旗厂可制作全世界全部国家的标准国旗,广告,宣传,图文制作也是厂里的业务。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北极的第一面国旗就是该厂生产的。</h3> <h3>苏州知青协会范会长向黄厂长赠送了协会出版的知青的文学作品。</h3> <h3>这几十本书,都是姑苏知青笔下生辉之文釆,更是知青文化研究会几位编辑这几年的辛勤服务于知青的文化硕果。</h3> <h3>黄厂长向大家赠送了小五星红旗。五星红旗将为你带来幸福和幸运。</h3> <h3>厂里办公室习近平主席和夫人的大幅画像高挂在墙,大家怀着对领袖的敬意,分别站在画像前留个影。大红大气给大家添点福气!</h3> <h3>一个小小的国旗厂,一位年已七三的老者,几十年如一日关注国家大事,参予公益事业,崇敬革命先辈的件件事迹的黄厂长,让来厂交流的知青战友唏嘘不己。</h3> <h3>这是苏州知青文化研究协会12分会的部分会员在同里留影。</h3> <h3>黄厂长邀请了具有代表各年代的知青代表出席了此次的接待活动。</h3><h3>就是范会长和最早的同里插队知识青年袁振明合影。</h3> <h3>袁振明先生是六二年高中毕业以后插队至本公社的最早的知识青年之一。他可是64年上北京受到毛泽东主席接见的知识青年代表之一,同行的还有更加著名的董加耕先生。</h3> <h3>这是六五年插队的黄丹曙厂长,六八年下放的钟鸣先生和最后一批76年插队的沈明先生。</h3> <h3>这是作者和七0年插队至大丰农场的朱补成先生。</h3> <h3>这是作者和随母亲一起下放到金家坝的任建伍先生,并在七四年同在金家坝公社文艺宣传队的苏插黄钟明女士。</h3> <h3>沈明先生七六年毕业以后插队到农场几个月就返城,是最后一批插队知识青年。</h3><h3>同里各种年代的知识青年被黄厂长召来并接待来自苏州的客人,观其用心良苦。</h3> <h3>在同里湖度假村,黄厂长设宴招待远方的客人。</h3> <h3>在同里湖度假村最大的宴会厅【富观厅】,黄厂长简单的作了祝酒辞,范会长作了热情洋溢的讲话。</h3> <h3>天下知青一家人,不管你以前做过什么,还是现在做了什么,我们坐下来就是知识青年,每人都有一个故事,每人都是一本书。</h3> <h3>您曾经当过领导,您曾经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您是为百姓服务的厨师,你曾经是科技战线上的专家,您是普通的企业工作人员,或者你已经是先富起来的人群之一。我们坐在一起就是知识青年的一员。</h3> <h3>菜肴是那么的丰富,美酒是那么的醇香,每位客人有说不完的知青生活故事,更有后知青时代的一篇篇美文。</h3> <h3>现同里电机厂厂长陈雅昌先生专程前来为两地知青聚会交流助兴。他也是一位热衷于【革命公益】事业的人士。</h3> <h3>知识青年这一代人,虽然饱经风霜,坎坷人生。但都是在逆境中奋发图强,各有其才,同里知青沈明的弹词开片味道淳正,苏腔正宗。</h3> <h3>黄钟明女士所写的朗诵诗【青春的记忆】,在十二分会魏会长,钱副会长的朗诵下,更显得深情厚意,文釆耀辉。</h3> <h3>昔日的煤矿矿花献上一首女高音,这是清唱的,没有伴奏还唱的那么好。</h3> <h3>黄女士来一段沪剧清唱【金丝鸟】味正腔圆。</h3> <h3>苏州知青吴江人钱会长的一段京剧,虽然最后有点歌味了,但是京歌的味儿还是很好的。</h3> <h3>同里知青任建伍的口琴独奏【革命者永远是年轻】引起了在座的宾客同声齐唱。</h3> <h3>黄厂长从来不会唱歌,和陆老师来一首毛主席的诗词,【爽爽英姿五尺枪,曙光初照演兵场】。他沙哑的喉咙,激情的朗诵,迎来了阵阵掌声。</h3> <h3>我为黄厂长用同里土话念了篇我写黄厂长的文章。我也算是用足了工夫,但是,由于文艺功底不足,只算是献丑了。</h3> <h3>阿咪的一曲沪剧【为你打开一扇窗】。味道是很纯正的。</h3> <h3>知青都有才,诗朗诵,男生独唱,文学讲读,一个个节目繁多,宴席上笑声连连。</h3> <h3>今天我和你认识了,明天就是好朋友。留个影吧,同里和苏州的朋友。</h3> <h3>同里古镇的六位老者与姑苏城里的五位美女,相识在此时此地,再遇也为期不远。</h3> <h3>在度假村的宴会厅里,二十位昔日从六二年至七六年响应党的号召下乡插队的知识青年,年过五十,奔七近八之人士,在同里古镇留个影,在同里湖畔记下情,请留下你我他的记忆,希望再有机会相聚。</h3> <h3>今天我们要衷心感谢黄丹曙厂长的真诚热情接待,感谢远道而来的苏州昔日知青战友,愿我们今后在知青这一个永远不会消失的历史符号下,在苏州知青协会的协调组织下,多层次,多方位的进行各种活动,丰富后知青时代的知青文化,让苏州的知青文化更加发扬光大。</h3> <h3>范文贤先生特赋诗一首</h3><h3>苏同知青会面迟,</h3><h3>同桌共餐乐无止,</h3><h3>评弹开篇韵味足,</h3><h3>“青春记忆”朗诵诗,</h3><h3>清唱红歌京沪曲,</h3><h3>口琴表演忆旧时,</h3><h3>罗星湖畔相合影,</h3><h3>两地知青成相知,</h3><h3>举杯互庆相谊浓,</h3><h3>多谢厂长黄丹曙。</h3> <h3>最后,今天的联谊会东道主黄丹曙受邀将出席内蒙及东北知青协会的会议,他在上海某知青协会发给他的邀请函上写了篇精釆的留言,本人在此展示。他希望历经近二十年的全国上山下乡运动,造就了近二千万的插队知识青年,能否由国家出面召集有关专业人士,书写一本专业的插队知识青年史记,以示后人。</h3><h3>深情感谢观看此美篇的各位好友,祝大家身体健康,万事如意。</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