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来源:历史开讲了</h3><h3><br></h3><h3>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一直延续至今,这与深厚的文化底蕴密切相关,其中就包括世人熟知的姓氏文化,每个姓氏有它的起源。</h3><br><h3><strong>根据统计,我们姓氏数量高达5662个,其中单字姓3484个,两字姓2032个,三字姓146个。</strong></h3><br><h3><strong>在中国两千年的封建时代,不算割据一方的小国,共有四百多位正式在册皇帝,其中刘姓皇帝最多,出了52位皇帝。</strong></h3><br><h3></h3> <h3>民间有句谚语“<strong>张王李赵遍地刘</strong>”。</h3><br><h3><strong>众所周知,这几大姓氏人口极多,但“五大姓氏”之一的张姓在历史上却一个皇帝都没有。</strong></h3><br><h3>但在我们华夏大地,还有一个姓氏,存在可考历史至少两千年,现在人口不足三万人。</h3><br><h3><strong>在历史上却出了15位正式皇帝,堪称最牛姓氏,就是复姓司马</strong>。</h3><br><h3></h3> <h3>“司马”一姓起源于西周时期,最早作为西周国家军事行政部门的首脑,司马与司徒、司空并称“<strong>三有司</strong>”,可以说位高权重。</h3><br><h3><strong>到了汉武帝时置大司马,以后各朝代均为高级武将的官名。</strong></h3><br><h3>提到司马这个姓氏,很多人联想不到晋朝的国姓,更多是三国时期与诸葛亮斗智斗勇,熬死曹操、曹丕、曹睿三代君王。</h3><br><h3><strong>最终统揽朝政的乱世枭雄司马懿。</strong></h3><br><h3><strong>虽然司马懿的文学名声并不很好,但这掩盖不了他的成就,曹操的“老骥伏枥”似乎就说他人老心不老,一朝“飞龙在天”!</strong></h3><br><h3></h3> <h3>三国曹魏时期,司马懿出仕,他文官出身,替曹家镇守过荆州,后来领兵西北抵御诸葛亮北伐,还讨伐过辽东,可以说文武双全。</h3><br><h3>门生故吏遍布朝堂军伍,再加上司马家族人才辈出,经过高平陵政变,司马家族权倾朝野,后司马炎废魏建晋,建都于洛阳。</h3><br><h3></h3> <h3><strong>从此,河内郡成为司马氏家族最著名的郡望,进一步扩大了司马世家的影响。</strong></h3><br><h3><strong>司马家族出过很多历史名人:像司马谈、司马迁、司马徽、司马懿、司马昭、司马炎、司马颙、司马光、司马相如等等。</strong></h3><br><h3></h3> <h3>在经过两晋期间150年的繁衍生息,据史书记载,司马氏族人口鼎盛期竟达到了数十万之多,这在中国古代也算是大姓了。</h3><br><h3><strong>但至今只有不足三万人,这是为什么呢?</strong>原因很简单。</h3><br><h3>一是在司马氏统治时期,虽然说是最为鼎盛的姓氏,但司马氏不像其他姓氏,没有那么多的支脉。</h3><br><h3></h3> <h3>二是晋朝在中国历史上是一段短暂的朝代,辉煌转瞬即逝,两晋皇帝大都荒淫无能,无所作为,导致后来发生“<strong>八王之乱</strong>”,互相残杀。</h3><br><h3>三是西晋时期大量游牧民族被迁入,关中和凉州的外族已占当地人口一半,导致出现“<strong>五胡乱华</strong>”,开始天下大乱。</h3><br><h3><strong>很多帝王更是下令屠尽司马一族,司马姓氏人口锐减。</strong></h3><br><h3>四是随着晋朝司马氏皇权不断衰落,司马姓的贵族为免被迫害,也根据历史上复姓改单姓的规律。</h3><br><h3>很多司马氏改为司氏、马氏、同氏、仝氏、冯氏等,当然也有一部分人维持司马氏的复姓者。</h3><br><h3></h3> <h3><strong>但至今不足三万人,分布在河南、山西、山西、安徽等地。</strong></h3><br><h3><strong>不管怎么说,晋朝统一是推动中国历史进步的重要事件之一。</strong></h3><br><h3>司马氏作为著姓(有声望的姓氏),虽不是大姓,在人数相对不多的条件下,推行仁义政策,得到统治阶层和百姓拥护和信赖。</h3><br><h3><strong>最终统一中国,建立晋朝,传位十五帝,实属难能可贵!</strong></h3><br><h3><strong></strong></h3> <h3><font color="#010101"><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lrkRI4gk9eug3WMxnz1n7Q" >查看原文</a> 原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著作权归作者所有</font></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