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h3><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燃情岁月</div><br> 夜深了,久久不能寐,这两年里失眠的状态已经缓和很多,近期又悄然有了复发的迹象,结果便是脾气变得不好,身体也越发的感觉不适,想的太多,也什么都不曾想,就是特别希望有一次睡到自然醒的愿望,然而这在我看来就是一种遥不可及的奢望,这也让我总是喜欢怀念二十岁以前过往的原因即是如此,自然,冲动,喜欢就去尝试。<br> 最近开始读一些关于哲学相关的书,《西方哲学史》, 只是起了个头,对历史完全无感以及无哲学底子的我而言,读起来确实是比较费劲和要花费很多时间去理解的。然机缘巧合下又看了一部关于禅学,基督等多种文化信仰交合的一部小说《遥远的救世主》,改编电视剧叫《天道》,里面的核心主题即为:自然界客观运行的规律。简单来说就是这个世界运行的规律是不会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一切都符合客观规律。但是我即不是一个坚定的无神论者,同时我也崇尚科学,很多的事情是两者都不能完全解释和可以涵括进去的,然而哲学的基础则刚好是处于神学和科学中间的部分(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这便让我无所适从。所以王小波曾经讲过的那番话是让我十分佩服并为之“神魂颠倒”的:我活在这世上,无非想要明白一些道理,遇到些有趣的事情,倘若我能够如愿,我的一生就算成功! 按照我的理解,无非就是不要随波逐流,为了追求自己的理想而活着,然又有几人可以做到洒脱,不为了”五斗米”而折腰呢?所以什么是阅历,阅历的意思即只要不是我觉到悟到的,你给不了我,给了我也拿不住,只有自己觉到和悟到了,才有可能做到,能做到才是真正属于自己,这便是阅历的真正意义所在。<br> 文字的东西总是让人感到有趣,同时又会让人有无限遐想的空间,只是落笔处难免有太多欠缺的地方,需要提升的地方太多,需要感知的东西也太多,同时需要汲取的故事太少,便是阅历的缺失,好些时候没有认真的读过几本书,总归是有各种理由让自己有不读书的理由,便一直停滞不前,所以时常会感到孤独,在我看来这种孤独可以理解为一种内心决定。人的个性有两个层次:一是内在自我,这个部分是最接近真实的部分。二是外在自我,这个部分可以称之为虚伪的部分。两者都不可缺失,我认为必须要肯定内在的自我,才有可能让虚伪的部分不被真实的这部分否定,这话听起来或者理解起来确实蛮拗口或者是矛盾的,但是理解为自我保护可能就会比较简单一些了,自私在很多人理解是不可取的,然在我看来这是人性最基本的存在,也是为了更好的自我保护,再有安全感的人也会有自私的一处或者多处是合理存在的,他需要一处真实的内在自我存在从而可以寻求自我价值的肯定以及自私状态下的一种保护色,区别在于他的这处自私是否可以释放或者可以变成外界认为的无私,前提一定是真实自我的这部分可以接受释放这部分深处的自私,同时也可以让外界认可外在的自我,对自己而言其实就是虚伪的部分,但是对于外界看来却是真实的你,从而让人觉得你是无私并且受到夸赞的,从人性的角度而言,这是可以被接受并且彼此都是愉悦的,不仅表现在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往,也表现在我们生活当中的方方面面,可以用心去感受并细细体会。<br> 已近不惑之年,很多事情也不曾经历,也有太多变幻莫测的人心是无法揣测的到的,很多事情看到了也不一定有能力去拿,也没有魄力大气去做。人的资质是一部分原因,还有很多东西需要学习甚至突破,事事如此,但愿有生之年,曾经拥有过的可以成为生命中美好的一部分,错过的也是已逝人生岁月长河中烙印的组成,不为不曾努力过叹息,不为不能安然所有而抱怨,活在当下,感恩一切!<br><br><br><br>人一刖<br>1:55<br>2019.6.27<br>东莞.长安<br><h3></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