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利用了一个忙里偷闲的日子,到乌镇去拜访了木心。对木心的了解太少,最初读他的文字,我以为他是上世纪的四九年和很多人一样,坐船到台湾,然后在台湾居住的。因为字里行间透着当年被船载过去的那样的老派,那样的斯文。</h3><h3> 木心的画让我想起小时候站在丝瓜架子下,偷偷地听邻居家的比我年长10来岁的儿子吹笛子的情景,尽管那个邻居的儿子现在已经老得不成了样子。我依然可以从他满是皱褶的脸上看到往日的青葱。</h3><h3>木心的诗是诗么?分明就是极有画面感的平常故事,可是读一遍就忘不掉:</h3><h3>“记得早先少年时</h3><h3>大家诚诚恳恳</h3><h3>说一句</h3><h3>是一句</h3><h3>清早上火车站长街黑暗无行人</h3><h3>卖豆浆的小店冒着热气</h3><h3>从前的日色变得慢</h3><h3>车,马,邮件都慢</h3><h3>一生只够爱一个人</h3><h3>从前的锁也好看</h3><h3>钥匙精美有样子</h3><h3>你锁了人家就懂了”</h3><h3>木心的文,常常让我不知所错:“生命是什么呢?生命是时时刻刻不知如何是好。”好像发现了生命最准确的定义。</h3><h3>“没有比粥更温柔的了。念予毕生流离红尘,就找不到一个四周温柔的人。”读了还能不小心翼翼地喝粥么?还能不去细细地品味粥的温柔么?</h3><h3>“从未见有一只鹰飞下来蹲在地上看蚂蚁搬家。”我这个时常蹲在地上津津有味地看蚂蚁搬家的人,注定是与鹰无缘了。</h3><h3><br></h3><h3>所以,我一定要去拜访木心。</h3> <h3> <span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走进乌镇西栅,右转再左转,经过一条林中栈道,向右一看:</span> 狭长而简洁的美术馆,临水而立。相传这是回应了木心在病中见到美术馆设计稿,喃喃的意向化描述:“风啊,水啊,一顶桥。”</h3> <h3>进馆首先投入眼帘的,是这位文学的舅舅。</h3><h3>后来在视频中听木心说,他是一半一半的,一半是西方,一半是东方。</h3> <h3>馆内灯光暗淡,是为了静谧的气氛吗?我想是的。</h3><h3>我最初进去的时候,眼睛适应了很久才看清楚,不知道那些低着头的人在干什么?我只是从旁边绕过去。等我适应过来,才发现这是一个影像视听区域。可以戴上耳机,听到木心的访谈录。说到音乐,他会哼起旋律:“哒哒哒哒、哒哒、哒!咪来哆来咪来咪索啦啦……”。说到绘画,他说“我觉得整个中国的北宋山水画闷死了!”说完他就笑了,我也不明就里地跟着笑了。后来,我不停地笑。</h3><h3>有人说,木心像一个孩子。我说,跟木心在一起,自己就成了孩子。</h3> <h3>我在这里读了几遍,似懂非懂,只有带回去慢慢地嚼了……</h3> <h3>坐在这个沙发边,就能感受到木心的气息,木心从墙上走下来,听得到他轻而缓地说:“我愉快地步行回来,已经看过我的墓地。”</h3> <h3>展品都镶嵌在低调、典雅的墙上。进门被工作人员告知视频和手稿不能拍,尽管我很想拍,但忍住了。</h3> <h3>从未见过的精致的微型画</h3> <h3>台子上散落的很旧很旧的书,让我想起我曾经读过的“毒草”。</h3> <h3>下到地下一层,就可以看到展出的木心所有文字与画的放大版,可惜我错过了时间。</h3> <h3>我能说什么呢?</h3> <h3>《三号防空洞》让我想起了木心的“所谓无底深渊,下去,也是前程万里。”</h3><h3>“岁月不饶人,我亦未曾饶过岁月。”</h3><h3>“看清世界荒谬,是一个智者的基本水准。看清了,不是感到恶心,而是会心一笑。”</h3><h3>多年后再回忆防空洞里的遭遇的时候,难道如他自己所说“凡事到了回忆的时候,真实得像假的一样。”</h3> <h3>那些狱中手稿,想象不出木心是怎样在那样一种环境写成,密密麻麻,我的视力完全无法辨认,但我依然感到呼吸困难,我一遍又一遍地站在馆内的百叶窗前,看着窗外淅淅沥沥下着雨,看着绿色的芦苇在风雨中摇曳……心中似堵非堵,做了深呼吸才舒服一些。</h3> <h3>对面默默无语的乌镇大剧院和我隔水相望,欲语还休……</h3> <h3>出来的时候看到这样一个木架子。我准备把包搁上去,让自己休息一下,工作人员立马走过来,我才知道它是一个非常珍贵的艺术品。我想,这就好像木心,他早就在那里,而我们,很晚很晚才知道他。</h3> <h3>离开木心美术馆,我又回头看看这座年轻、现代的建筑,我还会来吗?不知道!但有一点肯定,我会把我的余生掰一部分继续去走进木心的那个世界,不论是再见还是再也不见……</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