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读】怎样学习名师才能学到点子上

李元昌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怎样学习名师才能学到点子上</b></h1><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陈松信</div>  自从课改以来,“名师”一词不绝于耳。在众多教师眼里,名师是教师队伍中的标杆,是教坛上的明星,是大家崇拜的偶像。近年来,学习名师也成为一股热潮,为了从名师身上攫取“真经”,学校经常选派教师跨市、跨省,不远千里去听课学习,渴望能学到名师的教学理念与策略,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br>  的确,名师的课堂常常给人如沐春风的感受,但教师普遍反映,且不说很难学到这些名师的教学风格,就是将他们的经典课例照搬到自己的课堂上,也始终上不出那种味道,总有一种缺氧的感觉。<br>  我以为,<font color="#167efb">教师如果止于观摩名师课堂,学习名师的教学策略,借鉴名师经典课例,甚至将学习名师等同于模仿名师,全搬照抄,如此学习名师难免会感觉上课不灵。名师在下一次讲同一章节时,也会因为自身经验、学情等的变化而演绎出不同的课堂效果。</font><br>  课堂因动态生成而精彩,除非教师“看不见”学生举手,“听不见”学生的质疑和发问,不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完全按照自己的教学设计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这样的课堂看似密不透风,其实质是僵化而低效的。<br>  所以,学习名师不能把目光仅仅停留在名师课堂的精彩表象上,应聚焦于名师“台下”和“台上”的修炼。<br>  一方面,要学习名师在“台下”的刻苦钻研精神。“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没有丰厚的知识储备和深厚的学科素养为支撑,就无法上出精彩的一课。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回顾自己的成长经历时说:“无论工作怎么忙都要挤出时间学习,从函授专科读到师大研究生课程班,9年时间记下了20多万字的读书笔记、500多万字的文摘卡片。”“在第一次上公开课《王二小》时,一次次设计,一次次试教,推翻了,再重来……第二天就要上公开课了,下班后一个人留下来做最后一次试讲,由于太投入竟忘了去接孩子,托儿所阿姨等不及了,把孩子送来,于是一手抱着孩子,一手拿着粉笔继续演练……”可见,“术业有专攻”,学习名师首先要学习他们在“台下”勤奋学习、刻苦钻研的精神,这样才能够让自己拔节生长。<br>  另一方面,要学习名师在“台上”的敢于亮剑的精神。教师学习名师,当然也渴望有朝一日能够成为名师,不可避免地要上公开课。教师要不怕失败,敢于亮剑,这样才能化蛹成蝶。全国小学作文教学专家管建刚老师的“台上”经历或许能够给我们一些启示。北京亦庄实验小学校长李振村在《小学语文教师》2011年增刊“管建刚作文教学专辑”卷首语《管建刚是你看着长大的》一文中写道:“第一次见管建刚是2005年,当开幕式上介绍到管建刚,他羞答答地站起来,脸色红红地向大家招手,结果会场上掌声零落;第二次见管建刚,是2006年,管建刚被请来做了一个小讲座。他有些紧张,拘谨地坐在讲台上,眼睛始终盯着电脑,絮絮叨叨地讲着,不一会儿,额头上已经是汗津津的了;第三次见管建刚,是2010年,此时的他,在一千多老师的目光聚焦下,沉稳地坐在讲台上,面色沉静,目光深邃。他不疾不徐,娓娓道来,如小溪般汩汩流淌的语言中,不时爆出幽默和智慧的浪花……”虽然管建刚老师有“十年磨一剑”精心构建的小学作文教学体系,有一本本反响巨大的作文教学专著作为支撑,但也不可避免地要经历“台上”的磨砺。学习名师就要敢于到“台上”亮剑,不做“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要经得起摔打,经过千锤百炼才能让自己从青涩走向成熟。<br><br><h5 style="text-align: right;">转自蒲公英评论</h5><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