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门口的小“故宫”——我看了还想看的理由

范为姝

<h3>  今天,不得不说说,座落于长海路上看了还想看的家门口小“故宫”——杨浦区图书馆新馆。</h3> <h3>  僻静的长海路、黑山路口,因为出现了这样一座新老结合的建筑——小“故宫”,引来无数市民前来分享它的华美再现。</h3> <h3>  我被家门口的小“故宫”惊艳到了!明黄色琉璃瓦、重檐歇山式屋顶、精巧的彩绘、富丽堂皇的门楼……</h3><h3> </h3> <h3>  旧上海市图书馆始建于1936年,前身是“大上海计划”中的主要建筑之一,由著名建筑师董大酉设计。</h3> <h3>  图书馆坐西朝东,主体部分为二层,门楼高四层,设计手法采用现代建筑与中国传统建筑混合式样,门楼正面为三孔券门,四周围以仿石造望柱栏杆,屋顶为重檐歇山顶。</h3><h3> 它的亮点、看点,出乎一般人的意料。</h3> <h3> 同行的好友告诉我说,图书馆的新老建筑完美结合,从建筑外墙看就有着明显的区别,凡方形墙面就是老建筑;而新馆的外墙面则以竖条纹为主。</h3><h3> </h3> <h3>  好友指着新馆墙面问,像不像竖着的一本本书?</h3><h3> 啊!太形象的造型。书架上的一本本整齐的书,完美!让人慢慢欣赏、领悟设计师的思想。</h3> <h3>  说它的亮点是在于建筑、功能、设施。</h3><h3> 来到一楼门厅入口处,地坪上的圆形水磨石是旧上海市图书馆旋转门的遗迹,中间的凹点是当初门的轴点。</h3> <h3>  在门厅入口处、走道,已有八十多年的红缸砖地坪实处可见。为此,工人们在修缮过程中十分用心保护它。<br></h3> <h3> 小“故宫”的感觉从何而来?那朱红色的大立柱、色彩丰富的彩绘、古色古香的“宫灯”,你是不是有一种穿越到紫禁城宫殿的感觉?</h3><h3> 反正我感受啦。</h3> <h3>  在一楼南侧一角,当修缮人员撬开封板时,原始的彩绘“大放异彩”。</h3> <h3>  举头可见彩绘,底蕴之美油然而生。</h3><h3> 可惜,室内大部分的彩绘已被人为涂料重新粉刷过,图案难辨。而现在人们看见的是复制品,仅有极少是原物。</h3><h3> 好友如是说。</h3> <h3>  从照片中我们可以看到,色彩亮丽,棱角分明是复制品。而“大放异彩”手工彩绘线条自然,色彩暗淡,则是真迹,被保留下来。</h3><h3> 新旧彩绘的区别使建筑的年轮才得以彰显。这几块真迹不仅凸现了历史厚重,展现了当时建筑顶部的华彩,也成为后续彩绘修复的蓝本。</h3> <h3>  一楼南侧壁龛内的雕像是董大酉先生。</h3><h3> 董大酉(1899——1973)著名建造师,是当年中国建筑学会会长和旧上海市图书馆的设计主持者。</h3><h3> 从地方志书中得知,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大上海计划”使江湾成为市中心,一幢幢中西合璧的建筑拔地而起,市政府大楼、市立博物馆、图书馆、体育场等一系列中国新古典主义风格的建筑群,都出自于董大酉先生之手,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业内就有“北梁南董”之说。</h3><h3> 在“文革”中,董先生的杰作及其留洋的经历毫不例外地受到批斗。</h3><h3> 1973年,董大酉先生因肺癌去世。</h3> <h3>  一楼北侧壁龛内的雕像是蔡元培先生。</h3><h3> 蔡元培先生是旧上海市图书馆临时董事会董事长。</h3> <h3>  在两尊雕像中间,这扇孔雀门,它历经多次改造已丢失。只能参照二楼的孔雀门复制。</h3><h3> 如果没有馆内图片资料介绍,我们无法察觉到两扇孔雀门的不同“身世”。</h3> <h3> 二楼的孔雀门为纯手工打造,用铆钉接,做工相当细致,原物足见当年的工匠精神。</h3> <h3> 二楼前厅和中厅的水磨石地坪皆为原物,修整后依然光彩夺目,不减当年风采。</h3> <h3>  特别是前厅中央铺地的图案是一本翻开的书,它被赋予了图书馆在建成之初即肩负的使命,至今鼓舞人心。</h3> <h3>  在一周内两次去图书馆,除了我所感悟的有故事、有精神之外,它的功能设施有亮点、有品味吸引了我。<br></h3><h3> </h3> <h3>  杨浦区图书馆虽是古朴的外貌,但配置的设施却完全是现代化图书馆的要求,在这里读者可以体验到借阅数字化、图书内容数字化。</h3><h3> </h3> <h3>  这是在图书馆外的“乐学亭”。在这里可以体验到朗读的快乐。你扫码使用,就能找到播音员的感觉。</h3> <h3>  这是“图书网络平台”小屋。</h3><h3> 杨浦区设立了不少自助服务点,如宝地广场、上海国际时尚中心等16个站点都能看到小屋的身影。</h3> <h3>  读者用手机登入“杨浦书界”,可以便捷地挑选自己中意的书籍。</h3> <h3>  除此之外,它还有24小时服务平台。</h3><h3> “书界”O2O图书网借平台,运用“图书馆+互联网+信用”相结合的运营模式,通过第三方物流系统,实现线上免费借、线下免费取的网购式公共图书馆文化服务。</h3><h3> 用支付宝可借书啦!点赞。</h3><h3> </h3> <h3>  大数据时代《杨浦图书馆业务数据动态》让我驻足而思,实时借阅、客流人次、当日借还书量、月度榜单和最欢迎书籍……</h3><h3> 数据告诉我们:读者在看什么,人们想获取哪些门类的知识。</h3> <h3>  谁想到,旧上海市图书馆在仅完成接近一半的规模就投入使用,但1937年8月随着日军侵华战火蔓延至上海,它被迫关停。</h3><h3> 展现在我们眼前的照片是2018年9月修缮扩建完工的图书馆内的庭院,也是建造师最初设计的“井”字形布局给予读者的休闲之地。</h3> <h3>  经过三年多的修缮,100多名工匠,以修旧如旧的工艺,八十多年的图书馆又在我们的视线里重现,来到庭院欣赏一下古建筑,感觉真好。</h3> <h3>  风和丽日假期,一家三口可沐浴着自然美,读书、写字、画画、发呆……生活如此美好。</h3> <h3>  修缮扩建后的图书馆,完成了当初未能完成的“两翼”建筑,长长的走廊,再现“中国复兴式”建筑的历史特征与建筑风貌。</h3> <h3>  一楼的走廊用照片介绍修缮扩建工程中的“工匠精神”所在,专注、术业有专攻、精益求精、追求突破。</h3><h3> 在“魔都”,居然有这么一座小“故宫”,引来市民前往参观、体验。</h3> <h3>  在走廊里,一幅幅艺术品是来自读者。正如新馆所愿:把书香引进来,把读者请进来。</h3> <h3>  杨浦在中国近代工业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走廊墙上作品仅反映部分历史。</h3><h3> 如“正广和”开创于1864年,开篇了中国第一家汽水公司的漫长历史第一页;上海是全国最早使用煤气的城市,1865年,第一家煤气厂在杨树浦路河畔建成;中华造船厂的前身大中华造船机器厂建于1926年;永久自行车始建于1940年上海唐山路上,名为昌和制作所,是中国最早开办的自行车整车制造厂之一。等等……</h3><h3> </h3> <h3>  杨浦图书馆新馆开辟了展览展示功能区,凸现了当代图书馆的服务功能。</h3><h3> 正在展示的《形意之间》展出,不懂美术的我,进去瞅瞅吧。</h3><h3> 素描人物头像占据半壁江山。实在不懂用铅笔、白纸是如何把黑白画的魅力表现出来。桌上的书签只有关注公众号、点赞才能获得。看来高雅艺术也要有人来捧场,“酒香也要穷吆喝”呗!</h3> <h3>  随着点位布局图指引,我上下走了一圈,这天报刊阅览区读者最少,但多为年轻人。</h3> <h3>  然而,这里的读者相对密集一些。谁不想在小“故宫”里感受一回“古人”读书的氛围。</h3> <h3>  在“图书借阅区”,我也体验一下。</h3><h3> 孙犁,“这是一个有风格的作家”——毛主席在《人民日报》上读了孙犁的作品后写道。</h3><h3> 那就读读孙犁的作品吧。</h3><h3> </h3> <h3>  在对面地方文献阅览区,一眼望去老中青还很平衡。地方文献阅览区与“上海近代市政文献主题馆”成为杨浦区图书馆新馆馆藏的一大特色。足见当任领导卓识远见。</h3> <h3>  二楼的大黄蜂守护着青少年阅览区门口,原来低幼儿童不能进。尽管如此,还是“人头济济”,安静的学习环境、舒适的阅读设施,是读书、写字的好地方。这里的无线上网,让陪读的父母“两不误”。</h3> <h3>  馆内开设的大隐书局,不仅卖书,还有咖啡、小点心供应,体现人文书店的特色。</h3><h3> 我也进去转了转,价格还挺亲民的。</h3> <h3>  走进杨浦区图书馆新馆之前,我并不知道五角场曾经是“大上海计划”的集中地。</h3><h3> 参观“上海市政文献主题馆”后,深感杨浦区图书馆不仅有亮点更有看点。</h3> <h3>  1929年,为谋求与租界抗衡,旧上海市府在江湾地区规划设计城市市政设施,包括旧上海市政府大楼、旧上海市博物馆、旧上海市图书馆、旧上海市体育场、旧上海市国立医院主楼和中国航空协会及陈列馆(俗称“飞机楼”)</h3><h3> 嗯,抽空还得看看“飞机楼”,记得父亲住院时,我曾路过。</h3><h3> 时隔35年啦,它的模样变了吗?</h3> <h3>  在这里,用历史文献、建筑模型、全息投影等方式立体展台来展示当年的“大上海计划”市政图景。</h3> <h3>  “上海近代市政文献主题馆”的设立,不仅让象我一样的人,了解过去的历史知识,看到上海城市的历史建筑,并从中认识到家门口小故宫有故事、有品味;读懂了杨浦区图书馆有底蕴、有精神,值得学习与体验。</h3><h3> 家门口的小“故宫”,我就是看了还想看的理由。</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