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黄梅季节长脚雨淅淅沥沥,闲暇整理书橱偶翻到珍藏近半个世纪的原上海市黄浦区第二中心小学班级同学及四十多年的原上海市张杨中学七七届七班学生名册,一个个少年的模样浮现而出。我们这些从小就生活在浦东杨家渡的同学如今都到花甲之年,有的已成故人。但对杨家渡是情未了。梦中也多次回归生于长于此的杨家渡。</h3><h3> </h3> <p> 一、杨家渡渡口与杨家渡路</p><p> 据记载:杨家渡在明代就有杨姓族人在此繁衍劳作。清道光年间逐渐有人烟气,至清咸丰年间已形成街市,并有舢板船渡黄浦江两岸。</p><p> 我们现在所说的杨家渡泛指杨家渡渡口到浦东南路一侧,北到陆家渡,南到老白渡范围的地方。其中有元和里、厚德里、东新里、东源庆里、明德里、天后宫、新宅、震修支路等地方。以苏北籍居民为主,居住的环境也比较差。杨家渡地区当时隶属黄浦区管辖,我的第一代身份证地址是上海市黄浦区杨家渡路✘✘✘里✘号。</p><p> 杨家渡渡口是以前上海八大渡口之一,小时候我们称之谓“洋码头”,这可能是原上港一区装卸舶来品的缘故。</p><p> 杨家渡渡口左边是上海油脂一厂与国棉廿七厂,右边是上港一区。有时乘门卫不注意会溜进上港一区从东昌路渡口旁的门出来,穿过烂泥渡路转到花园石桥路再走到陆家嘴路上的浦东公园(现在的东方明珠区域)游玩。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由李秀明主演的电影《秋瑾》有一片景就是在上港一区装卸码头拍的。上港一区有长长的围墙,围墙转弯处有一条小巷可通到上塑四厂,我中学第一次学工就在上塑四厂,劳务费是每天5分钱。上港一区围墙也曾破墙开店,一家是饭店,饭店隔壁的招商银行在小巷的拐弯口,有家老虎灶,隔壁是酱油店、米店、布店、豆腐店。豆腐店表面并不起眼,但建造时却影响很大,因为砌砖的拌料是用的糯米汁。酱油店里有一位残疾人,解放前他是大户人家的小开,孩童时不懂事会去他家门前惹事生非。他好像叫“八三”,那时我们游戏时,就会说“八三捉牢伊”。另一侧一条小马路是元和里,可通向油脂一厂与国棉廿七厂后门。油脂一厂后门设有营业部供应自产的菜油与豆油,那时我们会去零拷油。弄口有家烟纸店,旁边是门面不大的熟食店。</p><p> 油脂一厂有个装卸码头,与杨家渡轮渡口相邻。每当驳船靠岸或驶离,长长的拖船会影响轮渡的正常运行。署假这里是野泳黄浦江的入口,胆大的会爬上停泊候客的轮渡上从顶上跳水横渡黄浦江。这个行为俗称游外档,我胆子小一般在里档玩玩水而已。那些游外档黄浦江的人很让人羡慕,但也很危险。印象中小学七班的同学就溺水于黄浦江。当然,野泳黄浦江的人还得提防汽艇捉人,捉到野泳者会让他们双手抱头蹲在甲板上。正是炎热的夏天,赤足蹲在甲板上的滋味可想而知。汽艇在行驶一段距离让野泳者自行上岸,穿着短裤赤着脚走路也使人看了忍俊不住。</p><p> 油脂一厂装卸码头是露天操作,工人的劳动强度高,天热厂方会用手推车送冷饮水。现实是冷饮水还未送到工人手中,已经被野泳者抢完。</p> <h3>最早摇舢板的杨家渡渡口</h3> <h3>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杨家渡渡口。</h3> <p>八九十年代的杨家渡渡口。</p> <h3>改建中的杨家渡轮渡站。</h3> <h3>停泊候客的轮渡。</h3> <p>图为我原就读的上海市黄浦区第二中心小学。此门位于浦东南路上,应该是后来修建的。以前我们上学都是走位于杨家渡路末端的门。</p> <h3> 杨家渡路是指从杨家渡渡口到黄浦区第二中心小学这一段,约1.5公里左右,路不是很阔。起端是渡口,上下班人流较多。那里有家糕糰二工场,过春节时工人们都忙于生产年糕。中段杨家渡路与福康路交界处有南货店、洗染店、肉铺。再向前走有中药店,孩儿时生疖子会到药店买张红膏药贴,效果非常好,偶尔也将宰鸡后鸡肫皮晒干换零钱。百货商店也是常光顾,店虽小却也品种繁多,买的最多的应该是等外品乒乓球。大众饮食店兼营炒菜与点心,夏天的冷面是一角二分,米饭用粮票是一角,无粮票是二角。大成食品店经营烟酒糖果日用百货,小的时候会指点玻璃瓶内的糖果自言自语说这个糖吃过,那个糖吃过。大成食品店斜对面是家门面很小的糕团店,主要是预定寿团寿糕。店里的营业员如今已耄耋之年,因为是邻居现在每年的春节、中秋节都会去看望他。糕糰店隔壁应该是轧棉花店。大成食品店旁有条小弄,有栋石库门建筑,该建筑是双开门,据老辈人讲该楼原来是家银楼,故底层没有窗户。</h3><h3> 石库门房子旁是五金商店,我家第一台荷花牌台扇就是从该店购的。紧挨着的是钮扣店,柜台布局是L字形,店主是个矮小的老人不苟言笑,冬天穿着中式棉袄。</h3><h3> 杨家渡街中段与末端衔接处是十字路口,一头可到杨家渡菜场,一头是通向启新路。旁边有水果店、洗衣店,那时可没洗衣机,全是人工在大木圆盆用手搓洗。也没洗衣液,用的是榨油剩下的菜籽饼。</h3><h3> 洗衣店旁边是银行,那时统称中国人民银行。员工计算都是用算盘,记帐用手工。其中有个储蓄业务叫贴花,我中学时家人发薪水会给零钱,自己每月到银行贴2元人民币花,年底可取出。我哥1978年初结婚时自己就是用贴花的30元作礼金。1979年工作后,自己也会到银行存几元。这其中有醉翁之意不在酒,银行有一个漂亮的女员工年龄与我相坊,至今我还记住的她的姓名。每次存款就喜欢排在她的柜台,顺便聊几句。知道她是我的近邻后就托女闺蜜做红娘,无奈靓女已另有所爱,只能一声叹息,罢了罢了!也曾在潍坊西路原上海钢椅厂楼上舞厅见过她几次,彼此会心一笑心中明白。</h3><h3> 银行对面是家文具店生意清淡,一位长者托着下巴,肘撑柜台看店外的风景。该店也曾红火几天,是毛泽东主席逝世的当天,店里除了红纸其它纸张均售完。</h3><h3> 文具店隔壁是鞋铺,中学英语班魏姓同学在此上班,他哥哥好像是张杨中学75届的,是红卫兵团负责人之一。</h3><h3> 鞋铺过去商铺就不多了,有家米店,对面属小浦东居委,米店一侧属杨家渡居委,我的居委就是杨家渡。杨家渡居委至今还存在。</h3><h3> 再走几分钟就到了杨家渡路末端,那里基本是住家,有家服务社属小浦东居委。末段靠近二中心小学附近有家老虎灶,对面是烟纸店。我最喜欢买店里的小方糕,一两粮票一毛钱,脆脆的香香的,至今看到还会购买回味下流逝的时光。</h3><h3> 上世纪八十年末,杨家渡地区开始大动迁,原本的杨家渡路也改成张杨路。高档的住宅价格令工薪阶层可望不可及。</h3><h3> </h3><h3><br></h3> <h3>靠近原上港一区旁的简陋民居。</h3> <h3>图为原天后宫部分居民区,高层是天后宫大楼。</h3> <h3>菊园小区。</h3> <h3>上海油脂一厂原址现为滨江大道。</h3> <h3>国棉廿七厂原址现在是创意园区。</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