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i><font color="#ed2308">那时风华正茂的交大西迁人<br></font></i><i><font color="#ed2308">带着对党和国家的热爱与真挚<br></font></i><i><font color="#ed2308">带着建设西北的豪迈与热情一路向西<br></font></i><i><font color="#ed2308">将爱、家、事业都深深扎根在黄土地上</font></i></h3> <h3>[西迁人 西迁事 西迁情 ]</h3><h3> 2017年12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对西安交通大学作出重要批示“继续弘扬好西迁精神”, 2018年伊始,总书记在新年致辞中又提到了西迁精神。何为西迁精神?西迁精神即“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h3><h3> 1955年中央决定交通大学从上海迁往西安,以填补西安没有一所高水平的综合性工业特色大学的空白。交大6000余名骨干力量响应党和国家号召,放弃上海优越舒适的工作和生活条件,立志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1955年5月,彭康校长率资深教授一行奔赴西安,共同察看和商议交通大学新址。十个月的时间,就从万顷麦田建筑起一个能供全部教职工学习、科研、生活的校园。虽然条件艰苦,但是大家都精神饱满,干劲十足,为保证新校园顺利开学,交大教职工夜以继日运输和安装保障上课用的教学、科研设备,1956年9月10日,交通大学在西安人民大厦礼堂举行了开学典礼。学校没有因为迁校而晚开一天学、迟开一门课、少开一个实验,交大人共同创造了中国高等教育的一次“伟大迁徙”,彻底改变了中国西部高等教育发展格局。当时,任交通大学校长的彭康己步入知天命之年,在对迁校问题发表意见时,他开宗明义:“我们这个多科性工业大学如何发挥作用,都要更有利于社会主义建设。”</h3><h3> 西安交通大学有一位老师钟兆琳,被誉为中国电机之父,他的身上体现着西安交通大学老师特有的气质。在迁校的时候,钟老师已经过了60岁,当时中央劝他,你年龄大了,不一定迁,但他坚决表态一定要迁。到西安交大后,他一直坚持从事教学和科研,无私奉献、艰苦奋斗,直至去世。源于父亲的教导他始终有这样一个思想:“中华民族要强盛,必须有包括西部的强盛,没有西部的强盛,中华民族整体就强盛不起来。”周恩来总理曾经也说过,中国革命发源于东南,成功于西北。建党在上海,红色根据地创建在瑞金,然后一路长征到延安,从这里走向新生的共和国。钟兆琳老师的事迹和周恩来总理的总结,都说明一个道理: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一定要加倍把西部建设好,只有把西部建设好了,全国才能同步进入小康社会。</h3> <h3> 交通大学西迁,不仅仅是一次空间的转移,其背后凝聚着交大人爱党报国的使命担当与服务人民的家国情怀。“党让我们去哪里,我们背上行囊就去哪里”“哪里有事业,哪里有爱,哪里就是家”“始终与党和国家的发展同向同行”……64年来,西迁的交大师生克服重重困难,用青春和汗水在西北建设了一所著名的高等学府,在交大西迁的洪流中,无数可歌可泣的事迹,筑成了“西迁精神”的丰碑,成为西安交大永恒的精神力量。</h3><h3> 在“西迁精神”的指引下,西安交大为党和国家奉献着力量与智慧。西迁以来,学校累计培养毕业生近25万名,其中40%留在西部建功立业;培养出的34位两院院士,有近一半在西部工作。1978 年以来,学校获国家科学技术奖226项,位居全国高校前列。</h3> <h3> 如今,西安交大这棵“西迁大树”已经根深叶茂,成为大西北的一部分。老一辈知识分子奉献报国的使命担当,已成为交大人根植内心的家国情怀。随校西迁时还不满20岁的学生陶文铨,在西安交大这片沃土上,已经成长为中国科学院院士、首届国家级教学名师、“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如今,年近八旬的他仍然坚持在本科生教学第一线,为青年学生答疑解惑。</h3><h3> </h3> <h3> “陶文铨教授是团队的灵魂和旗帜。”能动学院党委书记何茂刚说,以陈大燮、杨世铭先生为代表的西迁老教授“传帮带”精神和以陶文铨教授为代表的西迁传人的敬业精神推动了热流学科的不断发展,也培育了一批服从大局、团结和谐的科研攻坚队伍。</h3><h3> 热流科学与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唐桂华教授感慨:饮水而思源,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交通大学热工教研室,发展到目前的热流科学工程系及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正是交大西迁后不断成长发展的一个典型缩影。<br></h3><h3> 实验室高级工程师陈磊:“到科学最前沿的领域去攻坚克难,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把西迁这棵常青树继续浇灌下去,让西迁精神永存,让西迁大树常青。”</h3> <h3> 西迁精神不仅是西安交大的,也是西安城市精神的重要内容和西安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让我们传承和发扬西迁精神,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建功立业新时代!</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