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12月,我支工了。这其实也就是一个名分,一个女养路道工的苦,不说大家也想象的出。<br> 道班在西上线一个叫攒宫的乡下,是绍兴历史上第一个叫“东方红”的女子公路道班。全班十名道工,班长是个大好人,他已是三个孩子的爸爸,把我们也视为自己的子女,对我们从来没有大声大气过。开拖拉机的是个年轻小伙,剩下的就是我们八个年轻小姑娘。班长说,我们是 “娘子军”,而我们则自嘲为“八仙女”。 女子道班成立之初,公路段领导出于关心,就把道班建在茶场附近。一个主要原因就是,那条路车流量较少,工作强度相对低些。女孩子不容易,段领导有心关照我们。<br> 道班作业线差不多有17里,扫砂最远要到上旺。除了运料可以用拖拉机外,我们上路作业一般都是用的双脚,基本上两人一组,相向而行。早饭后上路,一路扫去,时间差不多了,再拖着扫帚往回走。如果路太远,则搭一辆客车回来。<br> 早时候,运(输)和养(路)是不分家的,运输段和养路段就同在北海池的那个地方办公。虽说后期分成了两个单位,但那种类似“兄弟”的感情还是存在的,养路工搭客车很正常,只要扫帚不影响乘客就行。 苦归苦,我们照样有自己的乐趣。 <br> 有一位同伴带了个收音机,没有电影的日子里,我们或者边打毛线边听歌曲,或者到隔壁老乡那里串门聊天,其情也乐。<br> 1979年6月,也就是四十年前的今天,我被调到了市区的机修组当养路机械的维修电工。<br> 回到了阔别四十年的“娘家”,第一眼看到的竟然也是一位女养路工,莫非天意?莫名感慨,这眼角挂着的不知是雨水还是泪水。<br> 公路段的一位老同事带我们参观了新修缮的站房,并向我们介绍了道班的变迁。 这里曾是我们的宿舍,这一间住了5个,那一间住了3个。 老井还在。当初洗衣都用的是这井的水。<br> 走访了40年前的老邻居。胡师母,还记得我吗?我是小美。记得记得,两双手紧紧地握在了一起。 合个影吧,茄子! 再上路看看。 再见了,“东方红”!再见了,我的思念。<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