碾磨无声述沧桑

潮起潮落

<p>  如今,古老的石碾、石磨,早已退出了人们的视野,成为历史民俗的往事,定格在一代人的记忆中……</p><p>碾磨岁月沧桑,那个年代充实而又繁忙,它紧紧联系着千家万户的生活。想起那用碎石板铺砌的碾道,人走驴踩,有的已深深凹陷。仿佛看到了一代代人的脚印,听到强壮男人铿锵有力的足音,见证着风风火火的女人的身姿,记录着老人沉稳而踏实的步履,留下了孩子们轻盈矫健的身影。</p><p>碾稻谷、碾玉米、碾小麦、碾高粱、碾地瓜干,几乎是所有的五谷杂粮,哪一种粮食都少不了用碾磨加工粉碎。那些胼手胝足、耕播岁月的家人,又有谁不曾和石碾相依为命?我常常被这样一幕情怀,带入童年的梦乡。</p><p>在家人的周而复始的推动下,滚动的石碾随着人们的脚步,反复地转动着,把颗粒变成了粉末,去糠去皮,然后再经过调制,在石磨上再做一次加工,摊成煎饼。美味的山东煎饼,养育了一代又一代山东人。</p> <p>想起煎饼,想起窝头,想到粥,想到城乡的任何一种食物,就不能不联想到石碾情怀。石碾关系着城乡人的温饱。只要石碾转动,就会有丰衣足食。我的父老乡亲,也像这古朴的石碾一样,心平气和、任劳任怨地过着普通、平静,而又悠然自得的生活。石碾就是我们感情至深的亲人,它心甘情愿地陪伴着父老乡亲一生的耕耘,不离不弃,贫贱不移。</p> <p>我留意碾磨今夕,不论走到哪里,每当看到有碾磨,我都情不自禁地抓住机会拍几张。因为小时候在乡村,碾磨早就在记忆里扎下了深深的根。那时石磨几乎家家都有,但石碾在村里就就只有几家,常常半夜就去挨号捻粮食,记得有时我在推着碾就睡着了。“别睡着了,快推完了”,母亲一句疼爱的话,把我从睡意中惊醒,至今想起来真是思绪万千……</p> <p>在济南市章丘的朱家峪,据说是《闯关东》影视剧中老朱的山东老家,中午在村里小饭店吃饭,看到院子里有一盘磨,不难看出,这石磨还经常用。</p> <h3>博山的山里人家,到处是石头。</h3> <h3>淄川张庄乡梨峪口村的碾磨至今还经常用。</h3> <h3>苏州寒山寺用石磨装饰的景点空间。</h3> <h3>以上三片是苏州拙政园新增的,用磨盘装饰的休闲场地和小路。</h3><h3>现在的孩子,已经不用干这种原始的的家务活了,甚至看到这种圆形的石雕不知叫啥。我们在景区园林看到用过时的碾磨装点环境,真是一种绝好的古今搭配。大概设计师和我一样有共同的碾磨情怀。</h3> <h3>在山东半岛的最东边,三面临海,是威海市荣成俚岛镇。海边上有个小渔村,村子不大,有好多是古老的海草房,很有特色。全国好多美术院校的师生常来这里居住写生。村里领导很重视胶东的传统民俗文化,村里有自己办的民俗博物馆。本文在这里只介绍下面一组碾磨片,作为本篇的结尾吧…</h3> <h3>老村海草房前的石碾。</h3> <h3>新村社区植物园用石磨装饰的林间小路。</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