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学校缺水,洗衣成了一大难题。不由自主的想到家乡那条斗折蛇行的小河。小河装着两岸村里人的喜怒哀乐。老老少少、男男女女的一生都离不开它。称它为村里人的母亲一点都不为过,它养育了一代代的村里人;称它为水怪也不为过,它吃了一个个鲜活的生命。</h3> <h3>高中时读到“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总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现在想想,这种感觉大概来源于小河吧。</h3><h3>经常有三五成群的妇女在小河里洗衣浣纱,边洗边聊家长里短,有时聊得哈哈大笑,有时聊得面红耳赤。</h3><h3>有时河边会走来几位爱嘲弄妇女的男子,故意拿洗衣妇女的丈夫打趣,脸皮薄的通常是憋红了脸,如刚出不久的玉米须。当然,红脸的多数是刚过门儿且有些姿色的新媳妇。爱打闹的通常是回骂几句,顺便一盆水泼去。最终,谁也没占到便宜。</h3> <h3>农村人只能靠种地、养牲口过日子。可以这样形容两岸人民与小河的关系,那就是打断骨头连着筋。</h3><h3>小河灌溉了庄稼,喂养了牲口,给村里人带来可观的收入,带来希望,供出一个个大学生。一棵棵白菜、一串串辣椒、一个个西红柿、一包包玉米、一片片烟叶在小河乳汁的哺育下换上新装,走上市场。</h3><h3>青青河边草,牛羊吃了肥。小河是眼睛,那河两岸的青草便是眼睫毛,春末夏初,眼睫毛最是茂盛,喂饱了无数牛羊,让村里人乐开了花。村里人眼中的这些牛羊,不是牛羊,是闪光的金子,有了它们,不用担心老人的医药费,娃的学费、生活费。</h3><h3><br></h3> <h3>小河,大人们爱她,小孩更爱她。她是孩子们的乐园。洗澡、摸鱼、捉泥鳅都离不开她。夏天,在包谷地里割一篮猪草后免不了大汗淋漓,把篮子放在河埂上,跳进河里洗个澡,别提有多爽快了。洗澡后,通常是不愿意背着猪草回家的,男孩捉泥鳅,女孩摸鱼。对于孩子来说,吵闹是必不可少的,为了争抢成果闹得不可开交,最后不欢而散。小孩不记仇,隔天又嘻嘻哈哈的来到河里玩耍。小河可能是开心神吧,孩子们见了她,比前一天更开心。</h3><h3>大年三十,村里人喜欢捡元宝。在河水的抚摸下,河里的石头变得细腻光滑,成为天然的元宝。这时,小河便是着新装小孩的天下。孩子们好像怕她孤单似的,边捡元宝边放鞭炮,为她带来除夕的喜悦。她为孩子们带来无限欢乐,孩子们也为她披上红色新装,让她和两岸村里人一起过大年。</h3> <h3>小河也会愤怒,她一愤怒,孩子们上学变成了难题。她是一些孩子上学的必经之路,没有桥,只能淌着她到对岸读书。正因她的愤怒,借口不上学的孩子有之;正因她的激励,发誓一定要走出大山的孩子有之。最终,走出大山的孩子成为乡村教育的楷模,无数的后来者跟随他们的脚步成为山村里飞出的金凤凰。可以说,成也小河败也小河。</h3> <h3>春节后,小河迎来复苏的春天,她还没好好享受春天呢,夏天就匆匆到来。家里突然来了客人,小河措手不及,不知用什么招待才好,可急坏了她,匆忙间,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成为她招待客人的“桌上餐”,对于一个养育了无数孩子的母亲来说,我想她是伤心的,她不希望她的孩子出事。久而久之,孩子们也知道母亲不是完美的,也会做错事,不要在客人来时打扰母亲。葬身河中的生命几乎没有。</h3> <h3>小河,如今依旧在,她不仅流淌在家乡,更是在我心间川流不息。</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