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前段时间,老领导史新民去福建霞浦摄影采风,偶然发现当地畲族雷姓与陕西大荔(古冯翊)渊源颇深。其实,事实远胜于此,某种程度上讲大荔可谓天下雷姓的祖居地。</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雷姓源流</b></p><p class="ql-block"> “雷”是一个古老的姓氏,与华夏共生。在2018年度“百家姓”排名中,雷姓以380多万名列第七十九位,占到全国人口总数的0.23%左右。雷姓有汉族,也有壮、苗、彝、瑶、水、畲、羌、回、满、土家、蒙古、阿昌、景颇、基诺等少数民族。中华雷氏一姓多源,多系并存,有炎帝后裔方雷氏之说,还有苗族源头蚩尤之说,畬族源头盘瓠之说,他姓改雷之说,引得研究学界和雷姓甚至扩展到相关的方姓、邝姓后裔多年执着探究不辍。</p><p class="ql-block"> 方雷氏即封地在方山的雷公,黄帝臣子雷公是他的后人,封地在方山的方雷氏部落世袭首领。夏之前的几百年里,雷姓以中原为繁衍地,夏末(约前1670年左右)雷氏从中原西迁关中,分布散居于东部冯翊古地。 商时西岐侯国茁壮发展,三分天下有其二,关中更是南以秦岭为屏,东截崤函为障,借泾渭滋润,仗黄河涛涛、华岳雄险大势成就千古帝王之州。方雷氏后裔、西周开国大元戎(军队主将)雷震助武王伐纣有功“食采冯翊”。继汉代设左冯翊、三国设冯翊郡后,雷氏分支开始自冯翊迁往今江西、湖北、安徽、四川等地,经过南北方向扩散,不断地繁衍播迁,成就了江西“雷姓豫章望”、广东雷州半岛雷氏等名门望族。魏晋南北朝以来,雷姓分布更为广泛,大漠江南、烟雨塞北,东海之滨、阳关西岭,均有雷姓人躬耕不辍的身影。明初至清代中叶,因为北方战火频燃,雷姓士族更多地向相对稳定的南方迁徙繁衍,其中迁徙至江南、岭南的雷姓一部分融入苗、瑶、彝、侗、畲、壮、黎、布依等族。福建霞浦溪南镇白露坑半月里的畲族雷姓正是这种情况,先祖雷袒发携子雷文寿于康熙二十二年(1683)从福建福安经霞浦盐田长岗山迁徙而来,他们有自己的族谱,还出过雷志茂、雷位进以及雷世儒祖孙三代“一门五进士”等名闻八闽大地的人物。当然,也有作为山西洪洞大槐树迁民落脚于西北五省和其他地区的,目下湖南、四川、陕西等省雷姓人口较多,雷氏族人虽繁布四海,但都望祖地大荔而称“冯翊郡”、尊崇先人定“冯翊堂”,思念祖宗发源郡望的意念可见强烈。 </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左冯翊冯翊</b></p><p class="ql-block"> 冯翊(ping yi)取义,《汉宫解诂》云:“冯辅翊蕃,故以为名。”《元和郡县图志》卷二云:“冯,辅也;翊,佐也。”左冯翊和冯翊也是有区别的,相对而言左冯翊更早、管的更宽、内涵更为丰富。西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设置“左冯翊”,既是官职名亦是行政区名,统辖今渭河以北、泾河以东、洛河中下游广大地区,治所先在长安、后移高陵,东汉献帝建安五年(200)到了大荔县城,辖十二县:临晋(今大荔)、莲芍(今来化)、郃阳(今合阳)、夏阳(今韩城)、粟邑(今白水西北)、衙县(今白水)、频阳(今富平)、重泉(今蒲城)、万年(今阎良)、高陵、池阳(今三原)、云阳(今泾阳),因地属畿辅故不称郡。</p><p class="ql-block"> 三国魏文帝黄初元年(220),改左冯翊为冯翊郡,郡署设临晋,此时辖区开始“缩水”,但仍辖九县一护军(临晋、莲芍、郃阳、夏阳、粟邑、重泉、频阳、下邽、池阳,抚夷护军)。在此后的260多年里,历经西晋、东晋、北魏等朝代,冯翊郡都牢牢把控着关中东部,并一度延展到今铜川、宜君等境。接下来随着华州、同州(均在今大荔)的精彩亮相,再出现冯翊的行政称谓是隋大业三年(607)的事了,冯翊郡短短维持了19年便被同州取代,但冯翊作为县却顽强存在650多年,见证了唐、宋、金、元的辉煌与衰败。元世祖至元十六年(1279)至今的740多年间,冯翊作为古地名鲜在大的行政建置中沿用,但它承载的厚重历史并未被遗忘,清冯翊书院(今大荔中学)、原冯翊镇(城关镇)、今冯翊路,历代大户人家也纷纷以冯翊命名家庭或家族的堂名,吉氏、党氏、印氏、陈氏、梁丘氏,当然包括雷氏。2015年4月,全国雷氏联谱建祠理事会确定雷氏总郡望为“冯翊郡”,以望立堂“冯翊堂”,雷氏宗祠通用楹联“宝婺灿瑶阶星近五云冯翊风各翻彩蠲,高辛荣凤诏堂开三代香庭膝绕舞斑衣”、“冯翊灵钟歌松竹而文夸肇建,新庭瑞霭培亭壮以德大诒谋”,更是凸显“冯翊情感”。</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167efb">大荔雷姓</font></b></h3><h3> 就历史文化事实而言,简单地把大荔等同于冯翊是不严谨的,“大荔从来都是大荔,冯翊却不仅仅是大荔”。当然,从大荔长期为左冯翊、冯翊郡治所而言,抒发“冯翊开基”情怀以慰先祖之灵、励后昆之志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前几年,就有一批批来自天南海北的雷姓人群来荔寻宗探源,我也曾陪着他们踏勘走访,虽然没有什么突破性的成果,但从他们饱满的精神情绪里面,能明显感觉到对大荔这方热土的深情眷恋。</h3><h3> 放眼大荔1800平方公里、17镇办、272行政村,东滩西野、南苑北原,处处几乎都有雷姓村庄和雷姓人口村子。据不完全统计,村庄名称里带“雷”字的就有十几个,尤以铁镰山东西两头最多。有雷姓人口繁衍生息的则更多,基本上遍布村村寨寨,全县雷姓人口逾两万,占到大荔总人口的2.7%,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10倍还多。就目力所能及的文献记载,埝桥雷甫村于西汉时期雷姓建村,为县域拥有雷姓人口时间最早;两宜太夫雷以唐至德二年(757)礼葬大将雷万春得名,是县域最为杰出的雷姓人士。巧的是冯村雷家寨在明末也出了个英雄雷万春,打虎除害惠及乡里功照千秋。此外,宋金时期将军雷时举;明代知县雷缙、雷睿、雷霓、雷爵、雷子质、雷光前、雷春行、雷春起、雷大道、雷元善,监察御史雷士桢;清代知府雷成朴,知县雷声、雷世荣、雷应、雷尔杰、雷五福、雷冲宵、雷培株,武进士雷振亨,才子雷宇霖;民国皮影艺人雷文立等名留史册。及至现代,大荔雷姓名人济济多彩,既有革命烈士雷鹏程、雷同淼、雷有兴、雷会元,又有省部级劳动模范先进人物雷金凤(女)、雷鸣,更有陕西省人民政府参事室终身参事雷振山、四川温江军分区司令员雷展如、高级兽医师雷双溪,高级工程师雷自强、雷沸,新疆大学教授雷茂奎、陕西省书法协会副主席雷长安……他们同宗同族、同根同源,或相貌堂堂、气宇轩昂,或温文而雅、文质彬彬,均做人大气、为事大雅、著文大彩,承继了雷氏源远流长的家风文化底蕴。</h3> <p class="ql-block"> 有人认为:“雷姓源于北,而盛于南”,此话对也不对。放眼祖居地大荔雷氏的兴旺、特别是古冯翊地区雷姓发展盛况,我们欣喜地看到雷姓雷氏在故土枝繁叶茂的必然。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乡亲,这山、这水、这人,这情、这缘、这念,最是乡思在大荔。</p> <p class="ql-block"> 作者简介:王小民,大荔羌白人,1971年生。陕西省地情专家,陕西省作协会员,渭南市作协理事,渭南市政协特邀文史委员。出版有《风情同州》《大美大荔》《小民看大荔》《沃土情思》等著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