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华沙是一座在浴火中重生的城市。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纳粹用炮火将首都华沙这座美丽的古城毁于一旦,那些富丽堂皇的古典建筑几乎荡然无存。从1945年到1966年30万流亡国外的波兰人回国投身城市重建工程。波兰人用二十多年的时间,从战争的废墟上建起一座跟战前一模一样的华沙,有着700年历史的华沙古城得以重生。</p><p>按照惯例,重建的建筑是不能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的,但华沙老城因其100%按原貌,尽可能使用了原来建筑的剩余材料,并采用原来的技术的进行重建,再现了华沙13-20世纪的历史,1980年作为特例被世界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p> <p>既然是一座700年历史再现的城市,有一栋建筑就很抓人眼球了。没错,它是前苏联典型建筑,在北京和一些东欧国家都能看到它的身影。我们只要走在主街道上便能看到它—文化科学宫。华沙市中心的地标性建筑,建成于1955年,高度230米,是波兰目前最高的建筑。也是二战后波兰很重要的建筑,同时又是最具分裂性和争议性的建筑,而对于我们,它已然成了迷路时寻找方向的标的。</p><p><br></p> <p>到了1989年,东欧发生了巨变,柏林墙倒塌与苏联解体后,它成为波兰人心头排斥一座建筑,波兰人给这栋楼起了很多讽刺意味的别称,如斯大林的注射器、俄罗斯婚礼蛋糕等。</p> <p>我们走近这座庞大的建筑物细品外观,一尊尊雕塑立于外墙,包括天文学家和数学家哥白尼、浪漫主义诗人亚当.密茨凯维奇、先驱的物理学家玛丽.居里,以及许多理想化的波兰人典范雕塑。就雕塑本身而言,细腻生动,有着米开朗琪罗的艺术风格。但与整座大楼设计风格的融合就显得牵强了,更不用说与华沙这座城市格格不入。</p> <p>室内虽然漂亮却空空如也。华丽的水晶枝形吊灯,镀金的装饰品。空旷的前厅只有一个清洁工在擦洗已经锃锃发亮的大理石地板。原来又是我们到得太早了。参观要到下午两点,之前亦了解到参观意义不大,当即按计划继续前行。</p> <p>首先来到华沙起义纪念碑前(Warsaw Rising Memorial)这组雕像群制作于1989年,是为纪念1944年波兰反抗纳粹德国统治而建。华沙起义开始于1944年8月1日,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波兰地下军反抗德国占领军的战役。起义持续了63日,最终以失败告终,起义军投降后,纳粹军队开始疯狂轰炸华沙,造成城市85%的地方都被毁坏。整个起义过程中,波兰共有1.8万名军人和超过25万名平民死亡。</p> <p>告别英雄先烈们继续前行,远远看到了伫立于红色花岗岩圆柱顶部的齐格蒙特三世;只见他头戴王冠、身着王服,居高临下,威风凌凌,左手持十字架、右手握宝剑,仿佛要划散他头顶上空聚集的阴云。</p><p>我们知道,那里就是华沙的心脏—城堡广场了。</p><p><br></p> <p>记念柱在二战中被毁,雕像掉落下来,但完好无损,战后又重新被安放回重建后的纪念柱之上。纪念柱柱身高22米,柱基有漩涡花纹装饰的铜板,上面刻有皇室人员的姓名、头衔和颂词,以及纪念碑建造者的名字。</p> <p>来到城堡广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城堡外立面那砖红的饱满色彩。城堡的四周环绕着两座小尖塔,而中央则是高耸的西吉斯蒙德钟楼,它一直以来就是华沙的象征,启发了无数建筑师的创意和灵感。</p><p>1596年,当齐格蒙特三世将波兰共和国的首都从克拉科夫迁往华沙之后,王宫城堡便一直是王国历任统治者的驻地所在,它也成为华沙的象征和名片。这里不仅是瓦萨王朝、韦丁王朝及其他自由选举的国王之居所,见证了贵族民主在色姆大厅的形成,见证了欧洲第一部宪法的诞生,后来还作为国会和总统办公室,士官学校和国家剧场的所在地等,是波兰文化、政治和经济中心,曾被誉为“欧洲最美的宫殿之一”。</p> <p>然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王宫城堡却被纳粹夷为平地,直到战争结束三十年后才得以开始重建。专家团队耗费了极大的心血,参阅了无数的历史文献和古老照片,比对战争前抢救保存下来的重要文物,重建而成了这座宏伟壮丽的建筑,其内部装饰也完全按照破坏前的样子进行了复原。他们细致入微的修复工程让UNESO也为之钦佩,将其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清单之中,并作为文物修复的榜样案例推广到全世界。</p> <p>我不禁想起波兰国歌:“只要我们一息尚存,波兰决不灭亡,拿起武器杀退敌人,使我大地重光。”眼前这个保持着五百年前风貌的重建建筑群组成的华沙老城,就是对歌词最有力的诠释。</p> <p>在公园东侧的毕苏斯基广场(Plac Piłsudskiego)上,有建于1925年的无名烈士墓(Tomb of the Unknown Soldier),两旁有身着军装的两名士兵纹丝不动地在此站岗。墓地熊熊燃烧的火把,是为了祈祷和平永驻。</p> <p>下午,我们专门去华沙犹太人起义纪念碑。</p><p>华沙犹太人起义纪念碑坐落在华沙阿涅来维奇大街旁。二战期间,这里曾是法西斯德国建立的“犹太人区”。狭窄的街区,45万犹太人被关押在这里。每天从这里用火车将犹太人运往奥斯威辛集中营,进行种族灭绝的集体大屠杀。1943年4月19日,华沙犹太人在此举行起义,奋起抵抗。但残遭法西斯的血腥镇压,并把此处夷为平地。 </p><p>我站在庄严肃穆的纪念碑前,眏入他眼帘的是栩栩如生的起义者的群像,脑海里翻滚着45万犹太人的血和泪,绝望和反抗,仇恨和恕吼及前西德总理勃兰特来到此地的惊世一跪。</p><p>“面对百万受害者,我只做了在语言力不能及的情况下一个人应该做的事”。他说,</p><p>承认责任意味着敢于担当,有助于洗刷良心。勃兰特这一跪,翘起了他身后的整个德国。因为一个懂得忏悔的民族,才是有希望的民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