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戏曲活化石-国家级非遗项目-池州傩

中国.池州

<h3>摄影:魏宏祥(禾女)一一池州青阳</h3> <h3>  傩,孕育于新石器时期,萌生于夏商,形成于周而规范于“礼”。池州傩是我国现存最古老、最完整的古戏曲之一,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项目。池州傩,宣传敬畏自然,敬畏天地,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思想;池州傩,传承文化,弘扬文明,千年不衰,盛世更盛,群众喜闻乐见;池州傩,历经岁月,风雨洗礼,大浪淘沙,沉淀精华,它告知人们存在即为合理这个深邃的哲理。</h3> <h3>(照片取名:祈福)</h3><h3> 池州傩,它是在民间祭祀仪式基础上吸取民间歌舞、戏剧而形成的一种戏曲形式。</h3> <h3>(照片取名:浴火重生)</h3> <h3>(照片取名:酣战)</h3> <h3>(照片取名:行如风) </h3><h3> 池州傩是古老稀有的传统戏曲剧,以请神敬祖、驱邪纳福为目的,以佩戴面具为表演特征。 傩戏逐渐发展成为具有浓厚娱人色彩和戏乐成分的礼仪祀典。</h3> <h3>(照片取名:笑口常开)</h3> <h3>(照片取名:鬼见愁)</h3> <h3>(照片取名:正邪斗)</h3><h3> 池州傩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化现象群众参与度极高,群众就在本村祠堂演出,演员就是本村村民,因此被当地群众普遍参与和接受。</h3> <h3>(照片取名:穿越)</h3> <h3>(照片取名:诵经)</h3> <h3>(照片取名:薪火相传)</h3><h3> 池州傩以面具为其艺术造型的重要手段,傩面几十种之多,角色众多,内容丰富。</h3> <h3>(照片取名:刚正)</h3> <h3>(照片取名:帝之醉)</h3> <h3>(照片取名:整塑)</h3><h3> 池州傩表演者按角色戴彩绘面具,俗称“脸子”,分列为一未、二净、三生、四旦、五丑、六外、七贴旦、八小生。</h3> <h3>(照片取名:无间道)</h3> <h3>(照片取名:傩神之威)</h3> <h3>(照片取名:天人合一)</h3><h3> 池州傩因它具有着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意蕴,成为中国最古老的戏曲文化,因此,也被誉为 “中国戏剧活化石”之一。</h3> <h3>(照片取名:智斗)</h3> <h3>(照片取名:所向披靡)</h3> <h3>(照片取名:智者千虑)</h3><h3> 池州傩代表剧目有《捉黄鬼》、《刘文龙赶考》、《孟姜女》、《张文显》、《陈州放粮》、《薛仁贵征东》、《庞氏女》、《龙王女》、《桃源洞神》、《梁山土地》等。</h3> <h3>(照片取名:登云)</h3> <h3>(照片取名:翩翩欲飞)</h3> <h3>(照片取名:勇者无惧)</h3><h3> 池州傩部分内容还取材于群众熟悉知晓的《目连传》、《三国演义》、《西游记》故事的剧目。</h3> <h3>(照片取名:历经坎坷)</h3> <h3>(照片取名:戏间切磋)</h3><h3> 每年春节期间演出,一般正月初七开始开演,正月十五演出结束,村民春节假期一家团圆,自娱自乐。</h3> <h3>(照片取名:祭礼)</h3> <h3>(照片取名:古道犹存)</h3> <h3>(照片取名:传承之谜)</h3><h3> 池州傩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以后,更加调动了当地群众演傩,观傩,研傩的积极性,瞧,很多村民在冒雨打伞兴致勃勃的观看傩戏。</h3> <h3>图片摄于贵池刘街,荡里姚,章村,源溪,东山,立山,梅街。</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