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本义——我们一起学经典之《中庸》题解

🌴🌴碧海蓝天

【探古读书会】今天开始学习儒家经典《中庸》<br>爸爸:中,不偏不倚,无过不及的意思。我们举勇敢做例子说明这个。勇敢是人的好的品质,是“中”。一个人只有在比如说面对敌人、面对各种各样危险时,有勇气做出正确选择,我们才说这是勇敢,对不对?<br>王轶峰:对。<br>爸爸:所以,勇敢是一种人的行为,在这行为里,人根据自己的判断,依靠勇气,做了当前情况适合的行为。这句话里包含了勇敢的三个规定,智力因素、感性因素、适合三点。判断是智力因素,而勇气是……<br>有一成语“血气之勇”,是说勇气是人的血气、血性,所以勇气体现的是人自身的感性因素。智力因素和感性因素的和谐、适合就是人的勇敢品质。<br>勇敢是这样一种品质,这种品质是人在其理性行为中所形成的人的性格,在其形成时,智力过程消失了,勇敢就成为人之自然的感性直接性。<br>要点是:勇敢,在这里肯定地表现为一种感性直接性。但是,你要是把勇敢当做单纯的人的自然感性直接性,就不对了,因为消失了的智力过程不会永远不起作用,只是在性格形成时成为潜在存在,或者说以否定的形式在性格中保存起来了;<br>而且性格,在人自己本身中、在自我中之时,也是没有取得现实性的东西——当我们面对一些事情,表现了自己勇敢的品质时,我们就实现了自己,我们的勇敢就取得了现实性;<br>此时,面对事情时,智力过程也就会加入进来。智力过程也会从潜在存在转变为现实存在,从否定存在形式取得自己的肯定性质。<br>上面所述,可以使你对社会规范、道德伦理、法律习俗这些东西如何在人的“自我”形成中起作用有一个初步认识。<br> “适合”就是“中”,就是不偏不倚,如果勇气过度了就是什么,你知道吗?<br>王轶峰:不知道。<br>爸爸:勇气过度了是鲁莽呀。那,勇气不及是什么呢?<br>王轶峰:是胆怯、怯懦。<br>爸爸:不错。所以对于勇敢来说,中是勇敢,过度是鲁莽,不及是胆怯。我们再举一例:如果中是聪明,那么过度是什么?<br>王轶峰:聪明过度是狡猾。<br>爸爸:聪明的不及呢?<br>王轶峰:是鲁钝。<br>爸爸:现在你对中、过度、不及了解的还不错。<br><br>“庸行”,这个词指合乎伦理道德、合乎法律习俗的行为,“庸”也就是“合乎伦理道德、合乎法律习俗的”。<br>那么,“中”和“庸”放在一起,“中庸”就是“关于合乎伦理道德、合乎法律习俗的行为的学问”。<br>从上面我们所做的分析可以理解到,做到“合乎伦理道德、合乎法律习俗的行为”是不难的,这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转化为人的自然而然的行为,但是,“关于合乎伦理道德、合乎法律习俗的行为的学问”是很难的。<br>缩短句子有助于理解,这里说的是:行为是不难的,关于行为的学问是很难的。<br>儒家把伦理道德、法律习俗概括为“礼”字。《礼记》也是儒家五经之一。儒家在研究这一学问过程中,也把“礼”、 “合乎伦理道德、合乎法律习俗的行为”抬高了地位,这一方面是维护当时社会稳定的需要,另一方面是因为法律和习俗、政治家和哲学家、理论家还没有完全分离的结果——法律和习俗原来是同一的,习俗就是有法定效力的,直到春秋时期才有了成文法,随着法律的逐步完善、强大,法律和习俗两者才逐渐分离。<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