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河西务镇隶属天津市武清区,全镇面积69.5平方公里,有耕地7.1万亩,人口4.05万,河西务的形成与发展,完全起源于运河。早在京杭大运河开通之前,中国大地上就已经出现了诸多的区域性运河。在这些运河的沿岸,人口聚集,逐渐发展成了村镇,河西务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一处。河西务靠临的这段运河,北起通州南到天津,古称沽水、潞水,又名白河、自在河、白遂河,隋朝大运河开通后,始称北运河。</h3> <h3> 河西务镇,南北窄,东西长,由东门至西门是一条三里之遥不太直的主干街道。</h3><h3> 镇子里没有城墙,四面路口建有8座城门,北面药王庙门;东面:老爷庙门;南面:鸡市口门、正门、木头市门;西面:西烧门。</h3><h3> 正门迤里驻有柳部队(日本人在此院内建有一座高耸入云的瞭望台——炮楼),警察局和一些政务商务办公的地方。</h3><h3> 镇子内外有许多寺庙,如:药王庙、老爷庙、东门外的朝阳寺。正门前的清真寺;木头市门内的小庵庙;西烧门外的公德 禅林庙,当时只是一片废墟,那是被八国联军烧毁的,东北角只剩下一眼井的良安庙。</h3><h3> 通向西、南两个方向的大道上还有三座古老的石桥。</h3><h3> 街上大小店铺一家挨着一家,牌匾字号,招牌幌子星罗棋布,生产、生活用品商店,应有尽有,小镇倒也有些繁华的景象,二、四、六、九集日更是热闹非凡。许多有名望的店铺字号,至今仍然历历在目,它们都拥挤在主干街道,由窄街子往东横街子往西的中心地段。如:万和号、天利兴、德聚勇、德昌号、增盛记、义聚隆、三义合、福海居;窄街子迤西的恒源酒店、亚东医院、雍阳照相馆;后街有兰记药铺、义和成鉄铺;西烧门里恒源酒店的烧锅。</h3><h3> </h3> <h3> 河西务,起源于汉魏,崛起于元初,鼎盛于清朝中叶,在元明清三代,一直是朝廷执掌,君王瞩目的地方。数百年间,历朝历代均在此设官置府。从而使这个临河小镇逐渐成为漕运咽喉,榷税钞关,水陆驿站所在。论其官高权重,足使上级州县望尘,更非寻常村镇可比。</h3><h3> 天津市武清区河西务镇地处京津两大城市之间,位于京津冀结合部,辖51个村街,全镇户籍人口4.05万人,流动人口近1万。</h3><h3> 天津武清科威华经济区建在河西务镇区南部,东临103国道,即将建成的京津快速公路从北向南穿区而过。经济区规划占地面积6.9平方公里,首期开发1平方公里。区内地表平坦,地质结构良好。经济区距北京市和天津市均60公里,距北京首都机场和天津滨海机场各65公里,距天津港90公里,距京津塘高速公路入口处13公里,另有京哈、京九、津蓟及京福、津围、京沈高速等国家级公路、鉄路从周边通过,水、陆、空交通十分便利,是广大客商理想的投资宝地。</h3><h3> 河西务 镇是京津冀三地交汇处,在位于河西务北边的13公里处,是河北省安平镇,1946年春,在那里曾发生了震惊中外的“安平事件”,根据报告文学《在“中立调处”的外衣下——忆安平事件》中所记述的真实历史事件改编而成的电影《停战以后》,真实的再现了当时的历史场景,也使得观影后的人们,更清晰的了解了那段历史。</h3><h3><br></h3> <h3> 河西务位于北运河西岸,始称河西,初为停泊修船的地方,曾有过“河西坞”之称。后因户部在此设立分司,这里成了非常著名的榷税钞关,河西务由此正式得名,,一直相延至今。</h3><h3> 早在东汉建安九年(204年),魏武帝曹操为了统治河北,讨伐乌桓,曾用了三年时间,先开凿了历史上著名的“白沟”,使黄河南北的运河实现贯通。此后又继续向北开凿了平虏渠(沟、渠均为运河的古称),使这条南北运河延伸到了天津静海的独流,从而与海河相接。就在开凿平虏渠的同时,又开凿了一条自幽州(今北京)通向天津的运河,这段运河与平虏渠在泉州县(武清旧称)境内汇接,取名泉州渠。至此,经曹操之手初步形成了连接中国南北的大运河水系。当时的沽水(即北运河)虽未纳入主流,但已经与大运河水系相通,为人口聚居和村镇的形成创造了条件,河西务的起源应追溯到这个时期。元朝统一中国后,定都北京(时称大都),政权中心开始北移,当时大都人口已逾40万,军需民用无不仰给江南,所以在定鼎之初,,便开始对大运河进行全线疏凿。至元七年(1270年)元世祖忽必烈采纳督水监郭守敬的题奏,调用夫役250余万,在隋朝大运河的腰部平地凿渠250余里。</h3> <h3> 此段运河道南起济州,北接临清,通过裁弯取直,一下子将原河道缩短了700多余里,被元世祖命名为“会通河”。至元十三年(1276年),郭守敬又提议废永济渠,改行通州至天津的潞河水道,元世祖稍加改动,便颁旨施工,这段河道即现在的北运河。它从香河城西的孙家务取直开沟,经河西务、蒙村、蔡村、杨村向南仍取笥沟注入天津海河。至元十七年(1280年),完工后仍称潞河,到明朝后期才改称北运河。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为使漕粮直接入京,元世祖又采纳郭守敬的建议,兴工开凿通州至大都城里的运粮河。此役耗时一年有余,用工.280余万。通过上述三大工程,从北京至杭州的大运河减到了3500余里,名副其实的京杭大运河也由此正式定型。</h3><h3> 北运河从1280年正式纳入京杭大运河主线,由于独特的区位优势,使河西务一跃而成为京幾要塞,漕运咽喉,在此后的数百年间,一直是官高权重,物资繁华的京东重镇。</h3><h3> 纵观河西务的每一步发展历程,无不与运河紧紧相连。所以,说运河造就了河西务,运河是母亲河,实在是恰如其分,毫不夸张的。</h3> <p> 公元608年,隋炀帝开凿大运河,开通了北京至杭州的水运通道,河西务因紧靠运河西岸而得名。元朝定都北京后,军需官俸无不仰给江南,河西务便成了出入京都的水路咽喉。因而,历代朝廷在这里设置的钞关、驿站、武备等各项衙门曾多达十三个,最高官阶为正三品,足见地位之显要,明隆庆六年(1572年),河西务始建砖城,此后的数百年间,因其繁华而素有“京东第一镇”和“津门首驿”之称。</p><p> 明代小说家冯梦龙《醒世恒言》中形容河西务:“河西务乃各省出入京都的要路,舟楫聚泊,如蚂蚁一般,车音马迹,日夜不绝”。因其地位显要、市景繁荣,河西务有了“京东第一镇”之称。自明朝以来,河西务就以农历二、四、六、九为集日。镇治和集市迁到新址后,那些粮食市、柴火市、牲口市、菜市、鱼市、鳮市、破烂市等就分设于各条街道上。每逢集日,货摆两侧,人行道中,熙熙攘攘,满城喧嚣。这种沿街为市的形式,促使各家店铺向主干街道集结,因此形成了几条繁华的商业街,其中规模最大的要数那条中心大街。这条街从东稍门外直通西稍门外,全长三华里,那些有名的商号大都跻身其中,前后三百余年间,这里一直是河西务最繁华最热闹的地方。</p> <h3> 河西务的“务”字,当“从事”讲。大约从宋代起,凡是从事税收的关卡通称“务关”。现在流传下来的许多以“务”为名的地方,如河西务、太子务、粜粮务、周家务等,都曾是古代税关的所在地。</h3><h3> 元朝仅存89年,便被明朝取代。但河西务税关并未因此沦没。至明宣宗宣德四年(1429年),户部将天津钞关移至河西务,并被升格为户部分司。按明朝规定,凡进京商船均需在河西务钞关领取红单,到北京崇文门后再凭单缴纳捐税。其中商品税为三十取一,还要视船只大小而论定。据史书记载,明正统年间(1436~1449年),京杭大运河上的载重大船已达11700余艘,外加官家的水师船,驿递船及民间商船,常年从事航运的船只不下两万艘。当时朝廷允许官船挟带私货沿途出售,每只船限定不得超过60石粮。而实际上各船的挟私规模都远远超过这个标准。当这些官船放空南下的时候,又将沿途的大批商品运到了南方。除此之外,还有上万只民间商船往返其中,使3500余里的大运河沿线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流通市场,并造就了50余处沿河商埠和商业城市。</h3><h3> 清王朝入主中原后,这条运河经济带继续发展,到康乾时期,已经达到了頂峰。不仅皇商、官商、民商并举,更兼有海运的兴起和加盟,使得江南的“南货”、岭南的“广货”、川黔的“川货”,以及从上海进口的“洋货”都源源不断的沿河北上,极大地带动了两岸工商业的发展和商业都市的扩张。此时的京杭大运河已然成了沟通南北的一大经济动脉,为历代朝廷开辟了巨大的财源,高峰时大运河商税占到了全国农业税收的一半。</h3> <h3> 河西务钞关于清康熙六年(1667年)迁往天津,因其位于天津城的北门外,故被称之为“北大关”。在河西务钞关存在的数百年间,它直属中央,总辖南北,为元明清三代的国计民生起到了重要的保证作用。河西务也因为这座钞关的存在,而成了声名远扬的京东名镇。对此,曾有很多史籍、诗文做过具体描述。元人称河西务:“驿路通幾甸,敖仓俯漕河。”“燕蓟舟车会,江淮贡赋多。”明隆庆六年(1572年),武清知县李贲对河西务的描述是:“鉄瓮新城十万家,闾阎旧俗竞繁华。堤连第宅公勋店,岸拥旌旗使者艖。税榷五材充国计,商通四海足生涯。会同诸夏咽喉处,名利烟波炫晚霞。”明人蒋一葵在《长安客语》中,为河西务留下了“两岸旅店丛集、居积百货,为京东第一镇也”的千古評价。</h3> <h3> 著名学者马金东、吴继良、陈景山等三位专家共同撰写的《瀛西杨家将》一书,曾披露过杨业后人杨璟的忠烈故事,见证了河西务优秀的历史文化。据该书转引自大龙庄《雍阳瀛西杨氏族谱》记载,大龙庄杨氏开基祖为杨洪、杨清兄弟,为北宋名将杨业的第十九世孙。洪武初年,其父杨璟随常遇春北征,随军河西务西大营,守卫著名的十四仓,并在河西务成家立业。建文年间,父子三人随燕王朱棣发动靖南之役。其间,杨璟于建文四年(1402年)战死在安徽灵壁。后杨洪、杨清兄弟随朱棣北上,复定居于河西务镇大龙庄村,故杨氏一族渐成瀛西(河西务旧称)巨族。景泰年间,杨璟之妻吴氏、蔡氏先后葬于现在的白庙村北。其次子世袭瀛西九千户之杨清,在坟地南修建一座六层六角的砖塔,并将其父杨璟的盔甲兵器等遗物祭于塔内。为纪念江苏六合故乡,故取名为六合塔。后又仿故乡六合建筑风格修建一座庙宇,为青砖白墙,取名为“龙泉寺”。因畏人所知,未留碑石,只以龙泉寺为记,称为白庙。杨氏看坟的佃户,纷纷在此定居,与原村连接成片,被称作白庙村。康熙年间,北运河堤决口,白庙村被冲成三部分,按其座落方位分成白庙、东白庙和中白庙三村,这便是三个村名的由来。龙泉寺在解放后被改为学校,即今日之白庙小学旧址。六合塔被雷击去半截,被当地人称为“半截塔”,直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尚存。庚子年(1900年)8月8日,八国联军从天津出发沿运河两岸进犯北京,9日晨攻至河西务。联军把指挥部设在了大龙庄的侯爵杨府之内,不仅将府内财产洗劫一空,临走时还放了一把大火,使存世近450年的杨氏祖宅、家庙几乎化为废墟,仅余凤凰台和几间祠堂得以幸免。民国期间凤凰台被夷为平地,其砖石被村民用来建筑房屋。1958年夏,祠堂的几间房子被打通后改为农民食堂,可供百余人同时就餐。文革时在破“四旧”运动中被彻底拆除,从此河西务失去了一处重要的历史遗迹,令人唏嘘不已。</h3> <h3> 近代诗人赵元礼在一次河西务之行后,其所记录的河西务离我们今天非常近了。1887年,19岁的赵元礼离开三河县,准备返回故乡天津。他乘车沿着京津大路前行,一路上风尘仆仆,马不停蹄。那时候火车尚未修通,“京津大路,车马不绝”,但因为是土路,所以过往车辆十分缓慢。路过河西务的时候,天色已晚,只能停下来住宿。客店虽然简陋,而题壁诗颇有佳者。其中有两首给赵元礼留下深刻印象。</h3><h3> 其一:“始识客中味,奇寒侵口肤。远村炊烟直,大野夕阳孤。”这显然是无名作者路过河西务时的所见所闻。因为是冬天,所以“奇寒侵口肤”,推窗远望只见远处的村庄,有一缕炊烟扶摇直上,硕大的太阳,高挂在茫茫的原野上。诗的意境阔达高远,在赵元礼看来,“字甚苍老”。遗憾的是,赵元礼忘记了后四句诗,但也由此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h3><h3> 其二:“梅花飞雪忆吾乡,柳絮飞时别洛阳。凤翼昔年携弄玉,牛衣今日泣王章。”这是另一位无名作者路过河西务时所吟诵的诗句。羁旅他乡本就思乡心切,加之当时下起了茫茫飞雪,“牛衣今日泣王章”,在家千日好,离家一时难,作者不由得想起了往昔离别家乡的场景。唐朝诗人贾至曾有《巴陵夜别》一诗,诗云“柳絮飞时别洛阳,梅花发后到三湘。世情已随浮云散,离恨空随江水长。”无名作者显然受到这首诗的影响,但似乎更胜一筹,在赵元礼看来,其诗句“字甚娟媚”。有关河西务的这则掌故,不仅印证了赵元礼曾经到访过武清的历史事实,而且保留了前人笔下晚清时河西务的美丽风景,堪称武清文化史上的佳话。</h3><h3> 如今,诗人笔下这一画面早已成为历史,现实中的河西务仍是武清西北部的一个经济强镇。</h3><h3><br></h3> <h3> 清代出版的《日下旧闻考》中关于河西务的记载</h3> <h3> 明代出版的《长安客话》中有关河西务的记载</h3> <h3> 《读史方舆纪要》中也有关于河西务的记载</h3> <h3> 奔流不息的北运河</h3> <h3> 集机械配件、特殊气体、木器、酱制品等行业为一体的河西务产业功能区。</h3><h3> 河西务产业功能区别具一格的区位优势将使武清快速融入到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中,首当其冲的成为北京、天津资源转移的载体平台,并成功分流来自北京和天津强大的消费市场。</h3> <h3> 在《大运河》这部电视片中,曾专门拍摄过河西务金果摊儿。有贵客嘉宾到访河西务或实地考察时,河西务的父母官总会向他们推介这家有名的金果摊儿。据了解,武清城里的很多居民经常在周末早晨开车赶到30公里外的河西务集市,宁可排长队也要品尝这家果子摊儿的大果子。果子配大饼,本是平民食品,是船工和当地商贩的早点,金家果子是用香油炸的,咸香适口,用大饼一卷,什么都不用就,就可以吃好吃饱。这一口,干力气活的人吃过,肯定是頂饱頂劲儿的。</h3> <h3> 每逢农历二、四、六、九热闹非凡的河西务集市。</h3> <h3> 河西务的田园风光</h3> <h3> 河西务北运河桥</h3> <h3> 整洁干净的河西务居民小区</h3> <h3> 河西务小区居民住宅</h3> <h3> 坐稳了,小弟弟。我带你去玩儿!</h3> <h3> 暴雨中的小区</h3> <h3> 树木苍翠、绿草茵茵,各种健身器材俱全的小区休闲广场。</h3> <h3> 十年前,一个偶然的机会,来到这里安营扎寨,如今一晃十年过去了,我也已经融入了这里的生活。这里的人们勤劳、纯朴、善良,虽然地处京津两大城市中间,俗称“京津腹地”,却保留着乡村的质朴与原始。每天清晨,菜农、果农、瓜农们将现拔、现砍、现采摘的、带着露水的新鲜瓜果蔬菜用车运到集市来卖,买卖者都是笑脸相迎,很少听到有人划价砍价,他(她)们自带的老式半导体、录放机,不时的传出评剧、河北梆子、京东大鼓、流行歌曲等音乐,与叫卖声、吆喝声混为一体,成为名符其实的交响乐。却又如梦如幻,如同走在电影电视剧中五、六十年代河北大平原的集市上。</h3><h3> 逢值周末,上班一族从京城回来,我们偶尔也会买一次金果摊儿的大饼卷果子,确实名不虚传。暑假期间,小外孙从京城来度假,每逢夕阳西下,我们便坐在路边建筑的高台阶上,因为这里高层建筑甚少,所以能够看到落日的全景,我望着缓缓落下的夕阳,内心也在回味着一天的收获与缺失,而小宝贝儿看着103国道络绎不绝的来往车辆,高兴的合不拢嘴,也正是那个阶段,他认识了许多高档名车。老幼两代,其乐融融。</h3><h3> 河西务的秋天也很迷人,行走在路上,两边的柿子树、花椒树、枣树被累累硕果压弯了枝头,在秋风中微微晃动。春华秋实,一片丰收的景象。河西务北临首都北京,南依中国第三大城市天津, 这里的人们即有幸福感和优越感,却又生活简单,很是充实。没有太多的奢求和欲望,只是殷实的过好自己的日子而已。</h3><h3> 如果有一天,真要离开它,我会想念这里的。</h3><h3> “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河西务!</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