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叫“和”的农家小院

陈标

<h3>我十岁前,家住在两乡镇界河的拐角处(冈中东和伍佑西边界),当时老地名叫陈家舍,冬暖夏凉的茅草屋周边绿树成荫(据说是我太爷爷的老宅基),不说世外桃源,也是一处幽静之所,离我家屋后100米是一块坟地,是本生产队里先人归属之所,中间隔了一片蚕桑园,不上学的日子就会穿梭于桑树间寻找又大又黑的桑葚子(桑树枣),回家时和姐姐们比谁的牙更黑,夏日雨后要去捡地衣,捡回来的地衣可以炒菜,也可以加点盐凉拌鲜食,小河里洗澡是绝对不被允许的,但在河边戏水还是挡不住的……</h3><h3>我爷爷奶奶共育有四男两女,我爸是老大,故先分家单过(当然要分担未成年弟妹的抚养义务的),父母生我们四个,到我十岁那年响应国家号召搬到居民点,也就是现在摆放“和”字石的老宅子,也就是说这个宅地距今已有四十年历史了。</h3> <h3>这棵枝干通直的水杉树是我家搬到这边来第二年春天栽的(1978年),根据水杉35~40年结果的理论,这棵树已经证实开花结果了。</h3><h3>它是四十年改革开放的见证者,没有被当成什么尾巴割掉,也算一种幸运吧。</h3> <h3>当儿时一片绿意长留心底,成人后对营造绿色庭院情有独钟,而在刚刚解决温饱问题的父母来说,那可是天大的奢侈。从一块筛子大的地方跟父母争取,再一片片蚕食种菜地长粮地,到今天已经都成了整片花园,这个过程应该说既困难又快乐的。</h3> <h3>经常会在琢磨一个“和”,小到家庭和睦,邻里和谐,瓜果素菜共生,花卉绿树同存,人人心平气和,大到国家繁荣,世界和平,个个和颜悦色,丰衣足食,那不是盛世又是什么?</h3><h3>推而广之,一人建一个小园,十家就是一个大花园,百家千家万家万万家,我们的国家不就是一个超级大花园了嘛。</h3><h3>何需过多的靠理论来维系啊?!</h3> <h3>1996年因为吴抬路两次拓宽,村里安排一处新宅基盖了两层小楼,生活了二十年,被拆迁又回到了老宅子。</h3><h3>2016年125省道拆迁,当地拆迁办在根本不懂园林绿化的基层上,多次派出无谈判资格的社会闲散人员来补偿谈判未果,后来被强行黑屋关押30小时逼签。最终迁就达成旧宅子同意修复的综合性协议。</h3> <h3>2016年修复前的旧貌。修复前,这里因为多年不住人,房子破败严重,加上地方又小,在整改上花了不少功夫,咨询专家意见,也得到地方领导的大力支持,特别是有关人士呼吁,在一个“和”字的感召下,成就了今天小小《和苑》。</h3> <h3>多年施行的园林绿化优先家庭建设主线,对于刚刚有了温饱的农村人来说,有误解,有非议,当然得到更多的是赞许,吃苦也是开心的,现在父母年纪大了,也达到让他们在生态小园里颐养天年的小目标。</h3> <h3>盐城著名地方文化研究学者许正和先生曾著文《农家庭园》发表于盐城多家主流媒体,并收录新著《盐城赋-续》。</h3> <h3>2015年4月26日,盐城电视台二套《情感树》栏目一档专栏。讲述了一家人面对拆迁的复杂心情。</h3> <h3>《盐城晚报》《双新盐都报》也相继发表《农家庭园》的署名文章。</h3> <h3>“和”字石的由来,由盐城知名教育家封如楼先生创意,地方历史文化学者许正和先生释义,著名书法家丁锦玉先生题写的“和”再由本人亲自勒于巨石之上。</h3><h3>释义内容:日月经天,江河纬地。道法自然,返璞归真。忠信立业,谦恭做人。孝悌为先,勤俭持家。高山流水,琴瑟共鸣。人生百味,绚丽无边。</h3> <h3>“和苑”匾额由盐城市书法家协会主席,国家一级美术师,郭列平先生题写。有市政协老领导刘古城先生和十六年餐饮老店葛祥先生倾力关怀。以及原盐都区副区长武进甲和盐城市水利工程管理处原主任朱国贤先生揭牌。</h3> <h3>花卉集锦……</h3> <h3>小园小径独徘徊……</h3> <h3>和苑喜迎佳客来……</h3> <h3>雷春先生现场创作……</h3> <h3>高级工程师徐丽华女士即兴献歌一首……</h3> <h3>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h3> <h3>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h3> <h3>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h3> <h3>合影留念,期待下次再相聚。</h3> <h3>旧园已逝,新园涅槃再生。</h3><h3>“和苑”以一副崭新的面貌展示于世人面前,本人将以“和”字为本,对待工作和生活;以“和苑”为载体,努力创造美、传播美。</h3><h3>祝愿我的祖国,早日成为一个大大的花园,人民安居乐业,民族受人尊重,国家安定团结,让我们国家真正走向辉煌的明天。</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