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经典越千年

李秀成

<h3>文字、摄影:李秀成</h3><h3><br></h3> <h3>  朋友圈霸屏,美篇霸屏,今日头条也霸屏。</h3><h3> 一亮相,就艳惊全场;一现身,就震撼红尘。</h3><h3> 荷,正以最美的姿势走来,袅娜着,摇曳着,从诗经楚辞的风骨中走来,从唐诗宋词的神韵中走来,从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走来。</h3> <h3>  首先走来朴实的荷。荷的生存能力强,只要有一方水塘或者一口水缸,她就能袅袅婷婷开出一方新天地。她不像梅花那样孤傲高冷,也不像牡丹那样雍容华贵,她是平易近人的,平易到不分男女老幼,不论贫富贵贱,不择春夏秋冬,总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夏秋可以赏莲花、采莲蓬、吃莲子;即使凛冬来临,万物萧索之际,也可以有“留得枯荷听雨声"的诗意与浪漫。在现如今“文化唱戏,经贸搭台”的经济发展模式下,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的“荷花节"“莲藕节”,俨然让荷成为带动一方经济的文化符号。</h3> <h3>  华丽的荷也毫不示弱地粉墨登场。其色艳丽,其形婀娜,排山倒海般魅惑着万千众生,而万千众生也派出最豪华的宣传团队为之歌咏,为之描绘,为之摇旗呐喊,为其千百年来传承经久不衰的美丽不遗余力。翻开一部中国文学史,或者翻开一部中国诗歌史,咏荷的诗篇浩如星辰,稳稳当当坐上咏花题材的头把交椅。有名的,无名的;名气大的,名气小的,纷纷为之痴狂。诗中大腕如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李清照,次者如王维、王昌龄等,都留下了写荷的不朽诗篇。而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的诗句更是脍炙人口,将荷的知名度送上巅峰。我在东湖拍荷时,就见一年轻父亲边叫儿子赏荷边教他背诵“小荷才露尖尖角”的千古名句呢。</h3> <h3>  当代照相技术的突飞猛进,手机功能的多样性和普适性,让荷成为当代人趋之若鹜的对象。在公园,在池塘边,在一切有荷的地方,随时可见手持相机、手机疯狂拍荷的男女老少,无论晨昏,无论晴雨。</h3> <h3>  音乐的力量诉之于听,其传播和穿透能力,非诗、画、摄影作品可以比拟。凤凰传奇一首《荷塘月色》、乌兰托娅一首《莲的心事》,传遍城市大街小巷,传遍乡村角角落落,将荷的形象扎根于心。相传北宋词人柳永一首《望海潮》词,由歌妓传唱,流传到北方的金国,金主完颜亮听到"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诗句时,遂起挥鞭南下之意,悍然攻宋。一朵小小的荷花,竟成了侵略者发动战争的借口,导致北宋的灭亡。这与《荷马史诗》记叙的特洛伊战争何其相似。为了争夺绝色美女海伦,古希腊国与特洛伊城进行了长达十年的战争,一个繁华的城邦就此衰落。真是一女倾城、一花倾国啊!</h3> <h3>  高洁的荷理直气壮地走来。她虽是一种植物,一款花卉,但她的名字也叫青莲,一直以来都是品格高尚者托物寄情、借物言志的最佳选择,也是中华清廉文化符号的主流之选。在楚辞中,屈原常用香草美人比喻自己品行的高洁,“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周敦颐的《爱莲说》一文,将荷高洁的美名永远烙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于是乎,荷便成了“花中君子"。在合肥的包公祠,池塘里的藕是无丝的。丝谐音私,藕无丝,寓意包公刚直不阿,大公无私。</h3> <h3>  禅意的荷低眉含首,一如观音坐莲。庄严,慈悲,安祥。低调,隐忍,包容。滚滚红尘,她只需拈花微笑。</h3><h3> </h3> <h3>  有人说,荷花浓妆艳抹,婀娜多姿,是为取悦世人,因而荷是俗的。</h3><h3> 也有人说,荷花清雅脱俗,美丽天成,这才有了“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美誉,因而荷是雅的。</h3><h3> 俗也好,雅也罢,荷不变,变的是人心。一百年如此,一千年如此,一万年还会如此。不生不灭,不增不减。</h3><h3> 千年已过,莲花不老。</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