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经常带着学生朗读文本,是希望通过读,加深聋生对文本的理解。</h3><h3> 朗读时我们普遍采用打着手语读的方式。打着手语读就是按照文本的字面意思边读边打一遍手语。打手语书中的标准手语,但遇到书中没有的,不会打的手语只能选择用拼音带过。</h3><h3> 聋生到了初、高中阶段,文言文、诗歌的手语只打字面的意思,根本达不到理解其内容的目的,这种打手语读的实际意义就不大了。 </h3><h3> 为了更好的使用手语辅助文言文、诗歌的学习,语文组李素敏、张丽丽、刘芳、刘磊老师开始在日常教学中探讨文言文、诗歌的手语打法,着手录制了一些重点课文的手语视频,把这项工作作为本学期教师专业成长的重点。</h3><h3> </h3> <h3> 我们选取了高中语文必修1中的《再别康桥》。首先查找新手语书中一些关键字词的标准打法。<br></h3> <h3> 深入理解诗中每个词,每个句的含义。充分结合诗中所创设的意境。</h3> <h3> 研究出最接近诗的内容、情感,最生动形象,最便于聋生理解的手语,完美的再现了《再别康桥》的意境。</h3> <h3> 如:康桥,康河,常规的打法是打“康”和“桥、河”,我们研究为把“K”的手势融入到“桥”和“河”里面,更简洁,易懂。</h3> <h3> 如:那河畔的金柳……那波光里的艳影……“金柳”没有打“金”和“柳”,而是打<b></b><u></u>阳光照耀下的柳;“影”没有打“影子”,而是柳树的手势向下打,是柳树在水中摆动的样子,就是它的影子。</h3> <h3> 下面是由刘芳老师倾情演绎《再别康桥》。</h3> <h3> 我们又选取了八年级下册中的文言文《桃花源记》。</h3> <h3> 动作幅度适当夸张,用手势的幅度表现抑扬顿挫,与主题无关的词语适当进行了删减,充分展现了故事的主要部分。</h3><h3> 手语配合身体姿态,面部表情丰富逼真,模拟的手势形象,大方。</h3> <h3> 如:“便舍船”、“初极狭”,我们大胆采用手语加动作的表现形式:“下船”,“侧着身子过”两个动作更便于聋生理解其含义。</h3> <h3> 下面是刘芳老师演绎的《桃花源记》</h3> <h3> 手语的研究贯穿于我们的日常工作,让我们的教学充实而有意义。</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