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哈业胡同采石场

高六

<h3> 在包头梅力更景区以西约3公里的山脚下,有一废弃的采石场,它就是原呼和浩特铁路局哈业胡同采石场,废弃的原因是采石场破坏梅力更生态保护区环境。</h3> <h3>  铁路是由路基、道碴、枕木、钢轨、连接零件等组成,缺一不可。道碴是铁路重要的组成部分,对确保路基的稳定性及耐久性有着重要意义,在铁路建设和日常维护中都离不开道碴。</h3> <h3>  1958年,随着包兰铁路开工建设,原铁三局在哈业胡同山脚下设立临时采石点,为包兰铁路,包白铁路及包环铁路建设提供道碴。</h3><h3> 采石场于1959年6月投产,当时没有机械,全靠人工开采,生产不到一年,因产量低,亏损严重而停产。</h3> <h3>  1965年4月,采石场重建,原料开采靠炸药,道碴加工仍是靠手工碎石来完成,劳动强度和生产效率十分低下。</h3> <h3>  1968年,采石场引进第一台石料破碎机投入使用,大大减轻了职工的劳动强度,提高了生产效率。采石场从此开始了机械化加工道碴的历史。</h3><h3> '随着采石场规模的不断扩大,大批来自集宁工务段的职工增援,保障了呼铁局铁路建设和维修用料。</h3> <h3>  由于采石场位于偏僻的山脚下,远离城市,交通十分不便,职工信息闭塞,生活、就医和子女的上学成了老大难问题。</h3><h3> 为解决职工后顾之忧,保证安全生产,原包头铁路分局生活管理段组织开行供应列车,将列车商店直接开进偏僻的山沟,满足职工的生活需求。同时,采石场还在家属区南侧开辟了一个农场,适时种植一些蔬菜,解决职工吃菜难的问题。</h3><h3> 为保证职工和家属的身体健康,原包铁医院在采石场成立了医务保健室,保证了大家日常患病能够及时得到治疗。</h3> <h3>  采石场周边除了大山外,仅有一个牧业队,文化生活十分缺乏。包铁分局工会为满足这里的职工文化需求,定期组织电影队为广大职工播放电影,丰富了职工业余文化生活。</h3> <h3>  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采石场职工虽然各项生活基本得到保障,但适龄子女上学是每个职工的心病。因为这里偏僻,仅有一个牧业队为邻,且为蒙古族,没有一所学校。最近的学校在阿嘎如泰苏木,离这里约20公里,并且是蒙语学校。对于从小是汉语的孩子来说,上这样的学校学习是无比的困难。</h3><h3> 包铁分局领导想职工所想,急职工所急。1972年决定成立段(场)办学校,就是远离县城的单位成立小学,使适龄儿童与正规学校一样,在家门口就能够享受到正常的教育。这种学校属于单位管理,教材由包铁分局教育科制定,当年共有4所段办小学(包头工务段铁小、临河工务段铁小、乌海西工务段铁小、哈业胡同采石场铁小)。由于这些学校成立于文革期间,学校统称为“抗大小学”。</h3><h3> 改革开放后,段办小学生源逐渐的减少,包铁分局采取集中办学,或让职工子女入地方学校,给予补助的办法来解决就学问题,从此段办小学完成了沿线职工子女就学的历史使命。</h3> <h3>  80~90年代,是采石场最欣欣向荣的时期,场里不仅引进了许多机械化设备,还建起了许多单身宿舍,大批的青年职工分配到这里,为场里注入了新的生机,有力的支援了铁路建设。</h3> <h3>  1981年9月7日,是采石场建场以来最悲伤的日子。这天,有7名职工负责往包白线运送石碴,由于他们常年负责运送石料,生活起居基本都在宿营车内。当天他们错误的往点燃的煤油炉内加入汽油,结果瞬间发生了火灾,由于列车正高速的运行,宿营车是由守车代用,外钢内木结构,大火借着列车运行产生的风力,立刻将整个宿营车包围在火海中,2名职工被活活的烧死在宿营车内,此次大火共造成职工2死2伤的列车火灾大事故。</h3> <h3>  2001年11月,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确定梅力更周边区域为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其中,呼铁采石场共有35多公顷的面积属于梅力更自然保护区的范围。</h3> <h3>  为保护生态环境,2017年8月,由包头市九原区政府牵头,多个部门联动,对该采石场的机器设备进行集中拆除,从此,哈业胡同采石场结束了近60年的生产道碴历史。</h3> <h3>  2018年年初,九原区林业局牵头实施呼铁哈业胡同采石场生态修复工作,项目命名为梅力更生态公益示范林。</h3> <h3>  我站在原调车机储油罐顶部,远望着山坡上的标语,还有那片示范林,再目睹着空旷的炸药库和被毁的水泥储料仓,看着被洪水淤泥掩埋的宿营车,俯视着已损坏的调车机加油罐,还有那锈迹斑斑的铁道……。不禁思绪万千:</h3> <h3>  采石场虽然被保护生态环境无情的结束了生产历史,但当年那热火朝天的工作和生活场景,永远的会浮现在曾经在这里工作过的人们脑海里。</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