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我们的父辈是共和国的见证人,是新中国的建设者。他们用无悔的青春、火一样的热情,全身心地投身到那激情燃烧的岁月,忘我的工作,无私的奉献。</h3><h3><font color="#010101"> 父亲周玉篇,主任医师,教授,1948年9月毕业于山东医科大学。1947年在山东省立医院实习期间,参与了济南市曾定石同志领导的地下党工作,1948年参加了淮海大战,在临时搭建的、条件十分简陋的战地医院里,在没有任何人指导的情况下,他凭着书本上刚学到的知识,救治了数以百计的伤病员。</font><br></h3><h3> 1949年2月父亲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华东军区野战五院和野战一院工作。先后参加了渡江和抗美援朝战役,战时的伤员很多,而医生却很少,缺医少药,条件十分艰苦。他们三个人组成一个小组,日夜工作,一批接着一批地抢救伤员,难得有吃饭、睡觉的时间,困了就偎在墙角打个盹,睁开眼睛后接着再干,有时一连十多天出不了手术室。开展新疗法时,就先在自己身上做试验,成功地救治了成百上千的伤员。先后荣立三等功4次、四等功1次,2次荣膺劳动模范称号。195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h3>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母亲李克昭,1948年8月考取国立中央高级护士职业学校。当时报名者逾五仟,只录取了36人。该校成立于1932年,与国立中央医院同一大门,1949年4月21日南京解放,原南京中央医院改成华东军区总医院,高级护校随之被部队接管,到1951年8月毕业时,全班仅剩下11名同学,她们也是该校的最后一届学生。这11名学生个个都是才女,熟悉拉丁文、英文,工作能力极强。母亲在南京军区总医院工作了20年,从护士到护士长,还破格提拨成了军医,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 <h3> 母亲天生一副好嗓子,50年代初抗美援朝到朝鲜,一边精心护理志愿军战士,一边为志愿军战士们唱歌跳舞,她唱得最多的二首歌分别是“在乌克兰辽阔的原野上”和“王大妈要和平”。战士们都亲切地称她为李护长。</h3>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1954年父母亲相识于华东军区组建的福建医疗队,父亲是医疗队队长。1956年部队里又多了一对军中伴侣,父母组建了幸福的家庭,父亲比母亲大十岁,着实满足了母亲这些军中姑娘的择偶条件“一个豆太少,二个豆正好,三个豆难找,四个豆太老”。</p> <p class="ql-block"> 我和哥哥是在母亲的歌声中长大的,母亲在部队里每周都能学到新歌。很小的时候,妈妈常会一摇一晃走在前面,而把手反背在后面向我招手,口中唱着:女儿耶,唉,快快来,哦,看看拉萨的新面貌……这时,我就会像鸟儿一样地扑向母亲。父母都是很浪漫的人,爱唱歌,爱跳舞,爱看电影。到了星期天,如果父亲到医院查房一切正常,无需加班,这就是我们最开心的时候,母亲会立刻换上便装,穿上布拉吉,与父亲一起骑上自行车,载着我们出去游玩,玄武湖、中山陵、雨花台…都留下了我们的足迹,最难忘的是夏季灵谷寺前无梁殿里的大窗台,我们一家人会爬上去,父母铺上大塑料布,在上面纳凉休息,而我和哥哥在上面呆不了一会,就会溜下去抓“知了”了。</p> <p class="ql-block"> 1954年父亲调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84医院,1958年部队大裁军,84医院整建制地转业为南京铁道学院。调入84医院时,外科只有包括父亲在内的2名主治医师和5名住院医师,担任着第六军医学校及84医院的教学、治疗、门诊的全部工作,工作十分繁重。</p><p class="ql-block"> 1958年父亲授命开创心胸外科,在首次动物实验体外循环成功的基础上,逐步开展了低温阻断循环的心内直视手术及体外循环下各种心脏手术。其中完全性总支气管断裂肺重建术、主动脉缩窄人工血管移植术、是江苏省、铁道部内首例成功病例。心脏瓣膜置换术等达到部、省内先进水平。按现在的话来说,他们那时的手术都是在创新,没有前人指导,没有良好的医疗设备保障,有时手术做到一半,老掉牙的机器就发生了故障,一切都要靠自己创造条件去克服困难。一位全身13处畸形的兰州患儿,被多地大医院拒收治疗,手术风险极大,父亲毫不犹豫地收下了她,那时供电十分紧张,为了确保这台高难度的手术能顺利进行,医院还特别启动了二路供电。术后,父亲7天7夜守候在病房,从家里取出人参,算好剂量亲自煮鸡汤喂给患儿,出院时,他一直监护到车站,亲自把患儿背上车厢。</p><p class="ql-block"> 60年代初修建滇黔铁路时,父亲带领医疗队前往工地巡回医疗,半年间出车抢救伤员百余次;两次参加成昆铁路医疗队,抢救伤员百余次;山西晋城抢救严重烧伤伤员多人。</p><p class="ql-block"> 70年代,父亲参加苏州吴江八坼镇血吸虫病防治工作数年,治疗血吸虫病人上千例,与同志们一起手术切脾250余例,无一发生意外,全部治愈出院 。</p><p class="ql-block"> 在我的印象中父母亲工作十分忙碌,他们不是出差就是开会学习,几乎没有休息时间。当时我们家居住的家属宿舍大院,只有门卫装了一部电话,在夜里常常会听到“周主任,抢救”的呼喊声,此时,不管是刮风下雨,还是数九寒天,父亲都会毫不犹豫地冲入茫茫夜色之中,邻居们都开玩笑地说:这部电话就是为周主任装的。</p><p class="ql-block"> 父亲在工作之余也没忘记他的职业, 1968年母亲在安徽大别山巡回医疗,父亲是臭老九靠边站了,请假去探亲,正赶上大别山山洪暴发。在短短的十多天中,他和母亲顶风冒雨,不仅在漆黑的夜晚抢救了一位高度肿胀即将破溃穿孔的阑尾炎病人,还自制消毒液、手术针线,用几节青竹制成简易小夹板,在深山里对一个被砸伤的小姑娘进行了骨外伤抢救,二天后,为小姑娘拨去引流条,八天后拆除缝线,伤口一期愈合,父亲赞叹年轻生命的玩强,在那么简陋的条件下处理开放性骨折,居然没有发生感染和病发症,简直是奇迹。类似这种突如其来的意外抢救,在父亲的医治生涯中不在少数。</p><p class="ql-block"> 1976年,唐山大地震时父亲担任江苏省医疗队副队长,在艰苦的医疗条件下,连续工作月余,抢救伤员数十人。</p><p class="ql-block"> 父亲是左撇子,手特别巧,左右开弓,是大家公认的“一把刀”,他不仅努力开展胸心外科手术,还经常协助其它科室开展创新工作,协助泌尿外科开展了七例自体肾移植、同类异体肾移植术;协助普外科开展了二例肝移植术。</p><p class="ql-block"> 上世纪60至80年代期间,父亲先后六次当选为南京市鼓楼区人民代表,是又红又专的先进典型,发表的论文多次获奖。在对病人的医治和用药过程中,他尽量为病人着想,尽可能的减少病人的负担。他一生开刀无数,从未收过一次红包,拒绝收礼。他医德高尚,作风正派,医术精湛,多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1978年作为江苏的代表,光荣出席了全国第一届科学技术代表大会,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1985年父亲离休,同年回聘南京铁道医学院附属医院工作13年,聘任心胸外科顾问,附院专家组组长。任组长期间带领各科专家,对各科室工作预查了两遍,对本院评审三甲医院做出了贡献。同时受聘为江苏省甲级医院评审专家组成员,参加对省内十余家医院的检查及评审工作。1986年被中华医学会南京分会聘为心胸外科学会委员。被南京铁道医学院、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南京大学聘为心胸外科研究生评审委员。</p><p class="ql-block"> 父亲十分重视对年轻医生的传帮带,不仅在医术上对他们严格要求,更注重医德的培养。为了提高年轻医生的思想道德与科学文化素质,受学院宣传部的委托,在学年级、基础部、附院进行了多次理想信念、革命传统和艰苦奋斗等教育,讲战争年代如何救死扶伤,讲和平年代如何为人民服务,对青年的健康成长起到十分重的作用。在多年的教学、医疗、科研工作中,父亲发现许多医生、教师、学生在病情汇报、学术讨论中,屡屡出现错读的字和词,他收集了错读且非生僻字130个,并以新华词典、现代汉语词典为准,写成了《医务人员易读错的字》一文,发表在《中华医学写作杂志》上。在2001年6月的江苏省关心下一代工作会议上,获得《全省关心下一代工作优秀工作者》称号。</p><p class="ql-block"> 父亲站在三尺讲台上授课几十年,为国家培养了大批的医学人材,桃李芬芳。为表彰他为发展高等教育事业做出的突出贡献,从1992年开始,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80年代初,铁道部开始筹建青藏铁路二期工程,由当时任学院科研所所长的父亲,带领铁道医学院科研所、兰州铁路局防疫站的专家,组成高原铁路探索队,配备了医务车、生活车,从海拔50米的南京查起,途经海拔4000米的关角、格尔木,一直查到唐古拉山的南山口,全体工作人员每人被采血样30余次,获取了各个海拔高度的大气压、空气含氧量、血含氧量、心肺功能等万余个数据,为今日铁路通过唐古拉山进藏,预防高山急性反应,防止急性肺水肿等,提供了可靠的数据。并提出了世界铁路史上空前的“建立火车高压密闭车箱”的设想,对今日铁路进藏具有实用价值。离休后又二次参加了高原探索医疗队。</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1993年,胸心外科同事们为父亲庆祝七十岁生日,送了一只可爱的纯种波斯小猫作为生日礼物。</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父亲山东医科大学1948年毕业五十周年校友团聚会,这当中的许多人已成为国家知名的医学专家,到2018年他们已毕业七十周年,现在只有3人健在。</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离开工作岗位后,父亲还是继续充实自己,努力紧跟时代,认真看书学习,不断提高医学水平,先后制做了一万多张医学卡片,摘录笔记200多本,写出了科普文章一百余篇,绘制彩色科普挂图150余幅,尽力为老同志服务。先后在本院离退休老干部处、部队干休所老年大学、居民委员会,河海、理工、农业、工业大学老干部处、江苏省老年公寓等地宣讲保健知识150余次,参加人数累计一万余人次,受到老同志们的普遍欢迎。2001年江苏省老科协授予父亲《全省优秀老科技工作者》的荣誉称号。有关事迹撰写成文《奉贤之路》,被江苏省老科技工作者协会收入江苏当代老科技工作者风采《晚霞尚满天》一书中,由江苏科技出版社印刷出版发行。2011年6月获中共江苏省委组织部、中共江苏省委老干部局荣誉证书,被评为“四好”离退休干部员。</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有了第三代的全家福</p> <h3> 与母亲高级护校一起毕业的十一位同学中有七位始终保持着联系,她们之间有着六十年之久的深厚友情,会常常聚在一起交流谈心体会人生,作诗歌唱美好生活。</h3> <h3> 让我们万万没想到的是,由于母亲患有心脏病和糖尿病,在2010年突然离开了我们,那种心如刀绞的痛,至今无法忘怀,想不通那么热爱生活的一个人,怎么会舍得就这样离我们而去,妈妈您不是医生吗?爸爸您不也是医生吗?您救了那么多人,为什么救不了妈妈?生命为什么会如此脆弱?妈妈,我们还没有来的及好好孝顺您呢……真是无奈,无助,无限悲伤!</h3><h3> 母亲的离开对父亲身体的打击很大,在精神上也好长时间缓不过来,好在我们陪伴着他坚强地走过来了。如今,父亲已96岁高龄,虽然身患多种疾病,又经历了多次手术,但他还是对生活充满了乐观,正向着一百岁迈进。恳求老天爷能眷顾这位医者仁心、一辈子为他人治病而不求任何回报的善良老人。</h3><h3> 2011年6月父亲获得《江苏省医师终身荣誉奖》,父母亲的老朋友又欢聚一堂前来祝贺。由衷的感谢叔叔阿姨们对父亲的关爱!感谢所有亲朋好友对我们的关心和帮助!</h3> <h3> 父亲活到老学到老,九十多岁了还是停不下前行的脚步。他一生酷爱植物,从2014年至2017年三年多的时间里,花费大量精力,编写了四本《植物养生》方面的科普知识,装订成几百册,无偿地赠送给大家,书中的知识通俗易懂,书中的美图赏心悦目,通过书中知识内容的介绍,使大家认识到花草树木、水果蔬菜对人们增强体质、防病抗病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这些书籍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评。</h3><h3><br></h3> <h3>东南大学寿星照</h3> <h3> 93岁的父亲。每年生日,福建的侄女都送来温馨的祝福!</h3> <h3>父亲94岁生日</h3> <h3>父亲95岁生日</h3> <h3> 95岁的父亲前往北京,给90寿诞的四舅贺寿。</h3> <h3>95岁的父亲锻炼身体</h3> <h3>96岁的父亲发表生日感言</h3> <h3> 重孙子的出生给父亲带来了无限欢乐,2岁的小重孙给太爷爷献寿桃!</h3> <h3>四世同堂</h3> <h3>2岁的小重孙推96岁的太爷爷前行</h3> <h3> 2019年9月,父亲与四舅、大姨、二姨共同荣获建国七十周年纪念章。</h3> <h3> 在建党98周年和建国70年华诞到来之际,翻出老相片,回忆父母亲走过的人生历程,感慨万千。特作此美篇,献给敬爱的父亲,怀念亲爱的母亲,铭记那些不忘初心、不辱使命、永于担当、甘于奉献,为祖国的强盛做出过贡献、平凡而伟大的父辈们!</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