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古代常州,追寻唯一的西瀛门古城墙

明道至诚文化传媒

<h3>西瀛门城墙,地处西瀛里而得名,是常州仅存的明代城墙遗址,因偶然原因保存下来而未被彻底拆毁。常州市政府为了发展旅游业和申报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而对其进行了修复,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h3> <h3>据考证,它曾是明初信国公汤和将军的驻兵之地,旧称“西营”,后因为附近经常发生火灾,就把“营”改为“瀛”,取以水克火之意,故名为西瀛里,由于城墙阻隔,又缺乏消防,所以就在城墙上开了西瀛门。</h3> <h3>西瀛门一段城墙的保留纯属偶然,民国时期,西瀛门一带商埠林立,是著名的金融商贸一条街,不少店铺建在城墙根下,于是商家便依墙开店,有的更是将城墙掏空建屋居住,这虽然是对城墙有所破坏,但在客观上却保护了这段城墙。</h3> <h3>辛亥革命后,常州城垣逐步毁损拆除。1913年拆除小北门域,解放后,一些机关、驻军及个人自行拆城,以砖修建房屋,城砖日益散失,城墙毁损倒塌,城内外畅通无阻。市人民政府于1950年7月呈报苏南行政公署,行署请示华东军政委员会后于1951年6月批准拆除。1951年组织拆除东门至大南门城墙,1952年上半年拆除新西门至北门城墙1500米,城砖用于建房、修路,建下水道等,并组织失业工人以工代赈,搬运城土,用于填河,筑路,以后除今存西瀛门及附近220余米城墙外,余均拆除。</h3> <h3>常州在进行西瀛里地块改造,在拆除附着在城墙根的旧建筑后,634年前的明城墙逐渐露出了它的真容,对这段长仅221.8米的城墙,市政府作出了修复西瀛里明城墙的决定,建成后的西瀛门城墙将集观光、旅游、休闲、绿化于一体,全方位展示城市的悠久历史和无限生机,提高常州在全国的知名度和文化地位,这对发展常州的旅游业和申报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准备了必要的条件,为创建特大城市增添了亮丽重彩的一笔。</h3> <h3>得以让我们每个人到每个城市,都可以了解这个城市的历史光辉,让每个人用微薄的力量传承。</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