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font color="#ed2308">让文物活起来,将古代艺术品逐步资产化、金融化、数字化是中国未来30年金融与文化的国家战略</font></b></h1><h3><b><font color="#ed2308"><br></font></b></h3><h3>作者:刘兴跃</h3><h3>著名收藏家、文化学者,</h3><h3>湖南省艺术收藏家协会主席,</h3><h3>湖南高信置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h3> <h1><b>引言:</b><br></h1><h1><br>中国是世界上文明史传承最完整有序的国家,这片古老的土地埋藏着上万年的文明史,历经改朝换代,大量宫廷珍宝流失民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兴起了一次又一次的基础设施建设浪潮。修水库、修电站、建房子,大量地下的文物被挖出来,有资料显示,1980-2010的30年间,国土开挖的面积是1950-1980年的40万倍,30年来挖出的文物至少以亿计。</h1><h1><br></h1><h1>另根据数据显示,这些出土文物,除了不足10%被国家馆藏,剩下的90%都流向了民间,并造就了一个有着8000万人参与的庞大收藏家群体。即便如此,一直以来,受《文物法》的限制,海量的民间古代艺术品都处于“非法收藏”、不被承认的阶段,这不仅导致了95%的国内文物艺术品尤其是民间藏品极端缺乏流通渠道,还使得大部分出土文物被走私到世界各地,或者被打上“工艺品”标签出走海外。“中国民间无真品”、“中国大陆没有大藏家”等奇谈怪论也是牢牢地统治着整个国内的“收藏江湖”。</h1><h1><br></h1><h1>但是文物保护和传承关乎国家核心利益,国家经济安全、金融安全和文化安全,是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关键性事业,现有的文物管理体制已经不能适应人民群众快速发展的文化需求,文物保护和监督管理必须从构架层面重视和推动下去,才能有效实现国家文化战略,把丰富的文化资源持续性转化为产业动力,服务经济发展。</h1><h1><br></h1><h1>正如此,庞大的民间收藏文物这一巨大的民间资本何时亮相,对整个中华民族来说,既是一场深厚文化历史的考验,也是巨大的历史机遇。</h1><h3></h3><h3></h3><h3></h3> <h1><b>中国古代艺术品的市场现状</b></h1><h1><br></h1><h1><b>中国民间到底有没有珍宝?</b></h1><h1><br></h1><h1>中国大陆到底有没有大藏家?中国民间到底有没有珍宝?中国大陆到底有没有大藏家?</h1><h1><br></h1><h1>回答是肯定的!而且,最好的东西都在民间,最大的收藏家在中国大陆。</h1><h1><br></h1><h1>2016年,G20峰会在杭州召开。与20国集团政要同时亮相这次盛会的还包括6件凝聚着中华灿烂文明的历代官窑瓷,它们分别是:元龙泉窑荷叶盖罐、清雍正郎窑红葫芦瓶(一对)、清乾隆天蓝釉象耳海棠尊(一对)、清乾隆珐琅彩九龙大盘。其中,雍正郎窑红葫芦瓶陈列在贵宾休息室前厅两侧、乾隆天蓝釉象耳海棠尊陈列在主会场大厅两侧、乾隆珐琅彩九龙纹大盘展示在习总书记书房兼会客室里。</h1><h1><br></h1><h1>2017年,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九次会晤在福建厦门举行,聚光灯下除了五国政要外,12件官窑佳器也成为了此次首脑峰会光彩夺目的“明星”,它们分别是:宋建窑鹧鸪盏、宋汝窑鼓钉洗、宋官窑贯耳尊、宋哥窑贯耳瓶、宋定窑划花葫芦瓶、宋钧窑长颈胆瓶、元青花鱼藻纹罐、明宣德青花缠枝纹梅瓶、清雍正粉彩牡丹纹胆瓶、清乾隆黄地青花贯耳六方尊、清乾隆豆青釉大肚尊(一对)。</h1><h1><br></h1><h1>如果你认为,这两次重要的首脑峰会上展出的18件古瓷珍品肯定来自故宫等国有大博物馆,那么,我会很荣幸的告诉您,错了!它们都来自民间藏家的个人私藏。毫不夸张的说,中国民间收藏,其藏品的等级之高已经成为了不可忽视的现象。</h1><h1><br></h1><h1>另据深圳文物考古鉴定所所长任志录介绍,2006年,深圳市文物考古鉴定所利用一批社会流散的河南禹州钧台出土的官钧标本进行研究后,甚至得出了官钧窑是明代初年的结论,改写了中国陶瓷史,海内外包括大英博物馆、大都会博物馆等各大博物馆、各大拍卖行均据此改正了年代。</h1><h1><br></h1><h3></h3><h3></h3> <h1><b>(一)、但是,民间收藏变现流通和确真、确权、确值的现状依然不容乐观。</b></h1><h3><br></h3><h1>民间收藏体量庞大,但绝大部分尚处于“非法收藏”、不被认可的状态。</h1><h3><br></h3><h3></h3><h1>改革开放四十年来,随着国内基础设施建设的全面展开和房地产业务的蓬勃发展,使得体量庞大的文物艺术品被出土,除了不足10%的出土文物被文博机构收藏外,剩下的90%都流落民间。初步统计,国内藏家人数已达到8000万人,所持有的藏品按人均10件计算,就有8亿件,是全国公立博物馆1469万件藏品总数的数十倍,而实际上民间收藏过万件的藏家比比皆是。另据国家文物局统计,目前国内2000余家民办博物馆的各类文物收藏就有上亿件。</h1> <h1>与此同时,限于国内《文物法》的约束和打压,这些被民间藏家持有的海量文物当下依然处于“非法收藏”、不被认可的状态,他们中绝大多数人的现状往往是“满屋子的古董,满屁股的债务”。但是,这不该是收藏的宿命,收藏的命运应该是“化千年宝藏之财富,为经济发展新动力”。</h1><h3><br></h3><h1><b>(二)、古代艺术品鉴定混乱,国内文物面临严重的“身份危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一直缺乏可行的文物鉴别标准,使得国内文物出现了严重的“身份危机”。</b></h1><h3><br></h3><h1>一方面,由于找不到历史记载,无法“验明正身”,很多出土文物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得不到承认。主要原因在文博专家的“两个凡是”的指导思想造成的——“凡是博物馆里的就是真的,凡是民间收藏的就是假的”。不实事求是的对待民间收藏,对历史遗留的艺术品不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调查研究,把它们一棍子打死,造成的后果是给中国传统文化形成断层。</h1><h3></h3><h3><br></h3><h1>严重的“身份危机”也形成了中国文物流失的怪圈:在中国出土,不被认可,遂流出;海外被认可,再天价买回;没有被认可的,继续流出。</h1><h3></h3><h3><br></h3><h1><b>(三)文物外流趋势增长迅速,文化资源安全堪忧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量出土文物的外流也和当下实施的《文物法》有直接关系。</b></h1><h3><br></h3><h1>该法规定,凡出土文物一律归国家所有,任何私人买卖均属非法。这个规定如果能彻底实施,会封杀出土文物市场,将出土文物的商业价值减低为零。</h1><h1><br></h1><h1>理论上,这个办法可以让大众把手中的出土文物都缴给政府保管,盗墓也会失掉利益诱因而为之消弭。但实际上,喜爱中国文物的并不限中国人,许多外国人对中国文物的喜爱更甚于中国人,结果导致中国出土文物的市场都在国外。</h1><h1><br></h1><h1>正如此,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文物不仅在市场上以较低的价格流通,还被冠以“工艺品”之名大规模倒卖出境。</h1><h1><br></h1><h1>据统计,近30年的文物流失量,远远超过晚清、近代甚至“文化大革命”时期。仅一个韩国商社金一喜社长在中国采购的200多集装箱的文物就有60万件,比故宫的三分之一还多。另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近年来对47个国家的200座博物馆进行的调查统计显示,发现中国出境文物1800万远远超过晚清、近代甚至“文化大革命”时期。仅一个韩国商社金一喜社长在中国采购的200多集装箱的文物就有60万件,比故宫的三分之一还多。另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近年来对47个国家的200座博物馆进行的调查统计显示,发现中国出境文物1800万件,绝大部分为出土文物,而且近10年走私出去的文物是八国联军抢走的30多倍。</h1><h3><br></h3><h1><b>(四)伪专家非法鉴定,无人监管、不负责任首先,在执行层面,国家对文物艺术品鉴定机构没有设置准入制度,完全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从经营范围的审核层面,进行基本的审查。</b></h1><h3><br></h3><h1>文物艺术品鉴定行业内部缺乏基本的行业协会进行自律管理,大部分鉴定机构只具有艺术品鉴定的经营范围,却越界从事文物鉴定。</h1><h1><br></h1><h1>其次,文化产业的产业属性被严重忽视,文物市场秩序混乱。其首要表现就是民间藏家亟需具有专业资质的鉴定评估专家“掌眼”,但是有专业资质的鉴定评估专家都在国内各大文博机构,根据国家文物局的规定,文博系统人员不得从事收藏活动,不能有效回应民间藏家的需求。严重的信息不对称使得各种伪专家、伪学者搅乱社会文物交流交易秩序,这也使得国内文物市场难以与金融对接。</h1><h1><br></h1><h1><b>(五)中国文物定价权被境外机构和利益集团控制,文化金融安全保护力度不足,危及国家安全。</b></h1><h1><br></h1><h1>由于国有文博机构保有的文物数量不足、品质不高、精品不多、种类不足,直接导致了国内文博机构和文物市场丧失文物定价权,文物“三真”——确真、确权、确值体系无法在国内完成,这使得每年巨额的国有征集资金全部用于海外的文物回流征集,直接以合法形式促使文物外流与国有资金流失。同时,国内日益恶化的“三真”体系也使得国内文化金融安全的核心利益被国外把控,危及国家文化安全。</h1> <h1><b>二、中国近几年来针对古代艺术品的各项政策</b></h1><h1><br></h1><h1>综述“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作为承载了中华灿烂文明的珍贵文物,古代艺术品传承着民族的历史文化,维系着民族精神。它能为我们现代社会带来巨大的精神享受和民族凝聚力,是中华民族长盛不衰的动力和支柱。</h1><h1><br></h1><h1>因此,一旦国家文物主管部门开始积极回应社会关切的文物市场开放问题,制定了部分引导民间收藏文物保护利用、促进文物市场健康发展的文件和,一旦国家文物主管部门开始积极回应社会关切的文物市场开放问题,制定了部分引导民间收藏文物保护利用、促进文物市场健康发展的文件和意见,那按西方价值体系推算,中国祖先留下的古代艺术品价值将会呈现一个价值300万亿以上的绿色GDP。</h1><h1><br></h1><h1>300万亿元的存量资产如每年能流通10%即30万亿元,每年交易两次就是60万亿元,交易过程中的全部税收按20%计算就是20万亿元,文化产业势将取代房地产成为国家经济的支柱,为国民经济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为“一带一路”“亚投行”提供金融核动力。</h1><h1><br></h1><h1>正如此,国家层面已经开始重视民间收藏,社会共识初步形成。</h1><h1><br></h1><h1>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文物工作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强调要“让文物活起来”“保护文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保护文物也是政绩”,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要求,为新时代文物工作提供了重要遵循。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并出台一系列有利于文物市场开放的政策。如下:</h1><h1><br></h1><h1>2016年初,文化部发布了新修订《艺术品经营管理办法》,将“美术品”改为“艺术品”;</h1><h1><br></h1><h1>2017年1月,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其中提出,“推动中外文化交流互鉴。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合作,创新人文交流方式,丰富文化交流内容,不断提高文化交流水平”;</h1><h1><br></h1><h1>2017年2月,国家文物局正式发布实施《国家文物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要切实加大文物保护力度、多措并举让文物活起来。中央级媒体报道也在不断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h1><h1><br></h1><h1>2018 年 7 月,《关于2018年关税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务院下调艺术品进口关税政策生效,此次关税下调是历年来力度最大的一次,艺术品进口关税由前些年的12%,经三次下调,降至目前的1%。</h1><h1><br></h1><h1>2018年7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审议通过了《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提出“开展文物流通领域登记交易制度试点”,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第一份专门针对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中央政策文件。为促进文物市场活跃有序发展提供政策保障。</h1><h1><br></h1><h1>201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进一步激发居民消费潜力的若干意见》印发,该《意见》中明确要求“健全文物合法流通1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进一步激发居民消费潜力的若干意见》印发,该《意见》中明确要求“健全文物合法流通交易体制机制”。</h1><h1><br></h1><h1>如今,我们正处于文物工作的春天,社会共识初步形成,党中央高度重视,广大民间收藏家也从不断释放的利好政策中获得了砥砺前行的莫大动力。</h1> <h1><b>三、民间收藏的海量古代艺术品的出路与建议在解决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必须想清楚为古代艺术品寻找出路的初衷。</b></h1><h1><br></h1><h1>首先,它必然是与国家文化大发展战略的核心处于统一战线的,那就是弘扬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伟大的历史是团结中华民族的旗帜,向全世界宣传中华文明的伟大历史遗产要比任何口号更真实有效。民间收藏文物作为其中最有潜力的一部分,如何让民间收藏的文物活起来也变得尤为重要。首先,让民间的文物艺术品活起来是大智慧!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表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重点是要在“活”字上下功夫,让文物活起来也是国家文物事业发展“十三五”时期重要任务之一。习近平总书记也提出,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文物资源向社会尽量开放,以增强公众接触文物资源的便利性。</h1><h1><br></h1><h1>那么,民间文物艺术品活起来意义何在?上层战略是文化立国、文化强国,首先,它能抵御做空中国经济的企图,夺回艺术品价值的话语权,重新建立中国自己的艺术品价值体系,对抗西方的价值体系。其次,这也是人民币走向国际,成为国际金融储备最好的诠释。货币是个虚幻的数字,艺术品可是现实存在的宝藏。文物艺术品的合法收藏,犹如给文物艺术品的巨人穿上新鞋,让它自由的行走在中国这块广袤的大地上,为中华民族再立新功。同时,于广大民间收藏群体而言,更直接的将是实现艺术品资产化、数字化、金融化,让手中的古代艺术品流通起来,真正实现藏富于民。</h1><h1><br></h1><h1>因此,过去的财富,今天的文化创造,古代创造能否变成今天的财富,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坎。要找到民间收藏的海量艺术品的出路,我们必须一步步破解阻碍其发展的一个个壁垒。</h1><h3><br></h3><h1><b>第一、确权。</b></h1><h1>通过制度创新,放开经营主体,实行多种制度并行的市场制度。要解决古代艺术品交易难题的根本点,实现“变现确值”,首先要做的就是放开文物市场的经营主体。如现行《文物保护法》确认了民间收藏的合法地位,同时第五十五条第四款的规定:“除经批准确权。通过制度创新,放开经营主体,实行多种制度并行的市场制度。要解决古代艺术品交易难题的根本点,实现“变现确值”,首先要做的就是放开文物市场的经营主体。如现行《文物保护法》确认了民间收藏的合法地位,同时第五十五条第四款的规定:“除经批准的文物商店,经营文物拍卖的拍卖企业外,其他单位或者个人不得从事文物的商业经营活动。”必须改变。在古代艺术品社会基础发生巨变的今天,文物交易市场经营主体的放开是中央精神的体现,是国家战略调整的方向,也是一个新的经济集群形成的契机。应允许现有的文物商店、国有博物馆、私人博物馆以及拥有文物资源的其他国有文博机构作为市场主体进入市场,实行国有文物经营、私人文物经营企业、混合所有制文物经营企业、中外合资文物经营企业等多种经营主体并存的市场制度。</h1><h3><br></h3><h1><b>第二、确真。</b></h1><h1>艺术品真假赝品的鉴定,也就是艺术品的身份认证。文物普查不失为时下解决艺术品身份认证的机遇,国有博物馆的文物普查可圈可点,可是普罗大众手中的文物如何普查哪?工作量巨大,弃之不用,失去了普查的意义。要实现全民登记,就要权威机构认定真赝品,通过建立各地区的备案中心工作站和区域性的博物馆,来解决艺术品真赝品的认定和价值评估不失为事半功倍的方案。</h1><h1><br></h1><h1>2016年2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在研究文物保护强化管理事项时强调“健全文物登录制度,建立国家文物资源数据库”。3月初,《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指导意见》,将“健全国家文物登录制度”位列七大“重在保护”之首。</h1><h1><br></h1><h1>4月上旬,以国务院名义召开的全国文物工作会议,刘延东副总理出席会议并作了重要讲话,再次强调将“健全文物登录制度”纳入到今后的工作之中。建立国家文物登录制度,完善认定、登录标准,明确调查、申报、登记、定级程序,制定不可移动文物降级撤销和馆藏文物退出管理办法,推进文物信息资源社会共享,成为我国十三五文物事业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h1><h1><br></h1><h1>运用宏观微观溯源加区块链技术,为民间文物艺术品发身份证,配合国家战略,引导行业规范性发展,使民间文物艺术品有序流通和传承,才能为接下来的古代艺术品资产化奠定坚实的基础。</h1><h3><br></h3><h1><b>第三、确值,建立艺术品的价值认证。</b></h1><h1>缺乏公信力的艺术品鉴定评估机制阻碍了整个艺术市场的健康发展,尤其是艺术品价格被专家“一锤定音”的模式也需要结合时代变化进行革新。 积极整合行业核心资源和优势,联盟一大批国家级权威艺术品鉴定评估机构、拍卖公司、保险机构、金融单位及艺术品上市收购缺乏公信力的艺术品鉴定评估机制阻碍了整个艺术市场的健康发展,尤其是艺术品价格被专家“一锤定音”的模式也需要结合时代变化进行革新。 积极整合行业核心资源和优势,联盟一大批国家级权威艺术品鉴定评估机构、拍卖公司、保险机构、金融单位及艺术品上市收购企业等,鼎力构建起艺术品鉴定,检测、评估、拍卖、保险、金融等综合服务于一体的艺术品二次流通平台,竭尽全力为广大的民间藏家解决艺术品鉴定难,流通难,变现难等长期困扰和阻碍艺术品健康发展的一系列行业顽疾,积极构建中国艺术品行业健康有序的市场运营机制。 </h1><h1><br></h1><h1>在实现了艺术品的确真、确权、确值三大问题后,民间收藏文物这块巨大的民间资本将以何种方式亮相也是以大智慧。有以下建议供参考:</h1><h1><br></h1><h1>首先,应鼓励和支持全国高校、各市县建立博物馆,并推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博物馆文化合作。文化、文物是我们的命根子,博物馆作为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在促进世界文明交流互鉴方面具有特殊作用。</h1><h1><br></h1><h1>第一,建立各类博物馆,不仅能保护并激活民间收藏,为数量庞大的古代艺术提供展陈空间,还能让世界看看中国民间收藏藏品的品级,让世界真正认识中国藏家们爱国情怀。</h1><h1><br></h1><h1>第二,重视民间持有的价值非凡的珍贵艺术品,建立起民间的博物馆系统,国有、民有比翼双飞,这些将使中华文化的软实力影响无限放大,直至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推进器,中国人和中国的古代艺术品才更有尊严。</h1><h1><br></h1><h1>第三,如今的中国需要百个、千个、万个博物馆,但是缺少了资本的帮扶,博物馆自我生存的难度极大。因此,兴建博物馆一定要有相应的金融政策做后盾。</h1><h1><br></h1><h1>首先,如今让古代艺术品变成资产的步伐越来越近,古代艺术品的资产化、金融化和让社会力量投资、管理,让资本运营民营博物馆成为可能。</h1><h1><br></h1><h1>其次,古代艺术品资产化是中国未来发展的方向。古代艺术品与生俱来的金融特质是其他资产不可替代的,中国特有的古代艺术品可以成为最安全、最保值的资产,迅速起到平衡经济,稳定货币的作用,然后保护人民赖以生存的生活领域,保持生存稳定。</h1><h1><br></h1><h1>中国古代艺术品作为凝聚了中国古代人类创造性的劳动的重要文古代艺术品与生俱来的金融特质是其他资产不可替代的,中国特有的古代艺术品可以成为最安全、最保值的资产,迅速起到平衡经济,稳定货币的作用,然后保护人民赖以生存的生活领域,保持生存稳定。</h1><h1><br></h1><h1>中国古代艺术品作为凝聚了中国古代人类创造性的劳动的重要文物,是具有特定的文化价值、审美价值、历史价值、思想价值和经济价值的物品。因此,艺术品资产化的发展不只是为国家增加投资渠道和投资工具,更重要的是提升全民的文化和审美素养。</h1><h1><br></h1><h1>同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贫富差距,降低通货膨胀压力,完善艺术品金融蓄水池功能,使古代艺术品这个民族资产成为人民币的支撑走向世界。那么,何为古代艺术品资产化?就是将文物艺术品通过文化挖掘、市场传承,在确真、确权、确值的基础上,实现金融价值,成为可流动资产,逐步成为黄金的后续补充,成为国家货币信用背书、计入社会资产、财富信用体系。</h1><h1><br></h1><h1><b>首先,为什么说古代艺术品能做资产背书呢?</b></h1><h1><br></h1><h1>1、高效能:古代艺术品具有货币价值的超浓缩性。一件元青花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梅瓶价值接近2700公斤黄金,古代艺术品货币价值量能巨大。</h1><h1>2、绿色:古代艺术品跟核能源一样有着绿色环保的特性,无需工业化再生产就可以使用了。</h1><h1>3、瞬间激发:古代艺术品只要制度规则启动就可以使用,不需要生产开发的周期和前期大规模投入。</h1><h1>4、价值可控:古代艺术品被中国传统古文化浸润了几千年,其价值经得起任何时间、地域、文化框架的考验,完全可控。</h1><h1>5、公认性: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不完全统计,在全世界47个国家、200多家博物馆的藏品中,藏有中国文物1800万余件。中国文物艺术品成为世界财富是个无法磨灭的事实。中国文化五千年为全世界累计了巨量文化和金融财富,作为世界金融的杠杆具有一定的存量。作为以人文本的当代金融体系来讲比稀有金属有更大的认可空间。</h1><h1>6、可行性:古代艺术品作为金融杠杆建设初级早已完成,作为金融杠杆的价格体系经过多年国内外的拍卖操作和银行抵押,价格框架已经成熟。同时,西方艺术品体系运作了百来年,已经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体系让我们去参照,复制,使用。这些数据都可以作为依据来进行价格评估,以及趋势分析。</h1><h1><br></h1><h1><b>其次,在欧美等发达国家,艺术品资产化早已是一种司空见惯的现象。</b></h1><h1><br></h1><h1>一百多年来,欧美资本市场已体系完备,博物馆以及艺术品都已经加入到资本体系,成为基金甚至财团的信用值,并且有其完备的评估体系,其中包括大量中国文物。尤其是从上世纪80 年代晚期开始,西方经济的迅速崛起带动了艺术品市场的兴盛,也使得艺术品资产化顺理成章,艺术品资产化使得艺术品投资逐渐成为了投资业的一部分。</h1><h1><br></h1><h1>在欧美国家,艺术品投资与股票、房地产投资并列成为企业和家庭的三大投资项目,其比例一般占据了企业或家庭总资产的5%-25%。从投资艺术品的效果来看,不但抵抗风险,而且升值可观。同时,在西方40年之久的艺术品与金融资本相融合的历史中,也形成了多种多样的艺术品金融形式,比如艺术品基金、艺术品组合投资基金、艺术家信托投资基金、艺术品对冲投资基金、艺术品质押贷款和艺术品租赁等。其中艺术品租赁是国外艺术银行的重要营销手段之一。</h1><h1><br></h1><h1>艺术银行是指以艺术品为存取租赁物的委托机构。艺术银行业务是国外私人银行业务的一部分,旨在为投资人提供多元化的艺术品投资服务。可以说,欧美艺术品市场已经形成了一整套完备的机制,使西方艺术品市场长期处于良性循环和螺旋式上升的状态。欧美国家打通金融和艺术品市场这一市场发展关键通道的方式,给艺术品资产化奠定了坚实基础,从而也为艺术品投资扫清了障碍。</h1><h1><br></h1><h1><b>再次,西方热衷于编织中国古代艺术品的财富故事。</b></h1><h3><b><br></b></h3><h1>为什么?让中国人趋之若鹜。这比满世界寻找黄金刺激多了,所以宋代瓷器、元代瓷器、明代瓷器、清代瓷器都成了高高在上的“宠儿”。因此,顺势而为不失为一大良策。一旦中国艺术品的价值体系轻而易举的被中国几千万的收藏大军的海量藏品激活,其影响力将不言而喻。</h1><h1><br></h1><h1>放眼中国,如果能顺利实现文物艺术品资产化,将带动国内投资市场快速发展,巨大的投资需求将大幅提升金融资本效率,使社会经济面貌大幅提升。同时古代艺术品将吸引巨量海外资金追逐,通过制度化疏导将凝聚成巨大的“资金池”。这无疑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引擎。</h1><h1><br></h1> <h3></h3><h1><b>四、古代艺术品资产化、金融化的运营方式的探讨。</b></h1><h1><br>随着全球经济和文化发展中心不断向中国及亚洲地区转移,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的国际化也在不断推进,目前股市、楼市、现代艺术品市场低迷,由稀缺性保证的、具有持续增值价值的古代文物艺术品将成为市场主动力。</h1><h1><br>与此同时,今天的民藏有了两个机遇,一个是古代艺术品的低价收藏;一个是古代艺术品的高价运行。这两个机遇就是艺术品资产化、金融化的基本保证。</h1><h1><br>与此同时,当下国内金融资本以银行、信托、基金为代表的金融资本介入艺术领域,各种艺术品理财产品以及基于艺术品的金融产品频频问世、层出不穷,已成为当今中国艺术品市场的一个显著特点,促进了艺术市场金融化的繁荣。</h1><h1><br></h1><h1>但是,系统化的建设还需从两个方面入手:<br>首先,古代艺术品资产化从体系建设入手。文物艺术品资产化,是一个完整的产业链,产业链缺损,就会流转不畅,搭建以文化资产证券交易所为核心平台的古代艺术品资产化体系至关重要。古代艺术品资产交易所,是以古代艺术品资产化、金融化、证券化为依托,以稀缺的具有持续增值性的古代艺术品为价值保障,以支持文化产业发展、“一带一路”建设、“亚投行”发展为目标,以提升文化需求和扩大文化消费为导向,以打造循环文化产业链为内容,以电子化交易为操作模型的跨境古代艺术品资产交易平台。与此同时,作为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古代艺术品资产化还需要国家有关部门制定法律法规、行业标准、统一协调、全面监督管理,集中力量进行全产业链搭建。</h1><h3><br></h3><h1>其次,古代艺术品资产化得从国家战略入手。</h1><h1>古代艺术品资产古代艺术品资产化,使传统文化、金融资本、实体产业高度融合,对提高国家形象、国际地位、人民币国际化具有重大意义。</h1><h1><br>古代艺术品资产化始终要围绕着国家战略。<br>顺应国家战略,古代艺术品资产化大幕已经拉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开发文化遗产,以古代艺术品、文化遗产为载体,打造集文化产业规划、古代艺术品鉴定、价值评估、权威认证备案、文化产权开发、媒体运营、国际文化交流、实战人才培养、文化资产交易、博物馆群落建设为一体的公益文化产业链,把中国古代艺术品定价的话语权回归中国,将成为历史的必然选择。</h1><h1><br>在具体运营上,艺术品资产化、金融化的模式也要与市场化形态的路径对应,遵循艺术资源—商品化—产权化—资产化—资本化(证券化)的发展演化过程逐步展开。在这一链条中,资产化是重心,金融化是核心。</h1><h1><br>而在资产化的过程中,艺术品及其资源的估值是关键,定价是核心。</h1><h1><br>因此,分步骤、分阶段的执行也将是一定时期内的常态:</h1><h1><br>第一阶段:艺术品从单纯意义上的艺术品形态发展出商品形态。</h1><h1><br>第二阶段:随着市场的成熟和资本寻求新的投资渠道,艺术品又出现资产化、金融化的倾向,成为证券、房地产市场之外为投资者带来经济利益的投资对象。</h1><h1><br>第三阶段:通过公开交易平台,以艺术品为原生产品进行衍生交易获利,实现了所有权和交易权的分离,降低了参与门槛,带来了新的运作手段和运营模式。</h1><h1><br></h1><h1>在具体实现形式上,将古代艺术品转化为金融工具,以金融资产纳入个人和机构的理财方式。</h1><h1><br>主要形式有:<br>(1),艺术品产权交易;<br>(2),艺术基金;<br>(3),艺术银行与信托;<br>(4),艺术品按揭与抵押;<br>(5),艺术品银行等。</h1><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 <h1>结语: </h1><h1>艺术品的金融特性和黄金金融特性有些相似,都是珍贵而稀少。黄金如果不是强加给他的金融功能,除了小部分工业用途,也只能充当装饰品而已。</h1><h1><br></h1><h1>一个客观的事实是:当毕加索、莫奈的油画过亿元时,世界都很平静,因为它的确稀少。而当中国的元青花“鬼谷子下山”大罐,拍卖成交2.5亿元人民币时,世界哗然了,一件瓷器,可以等值2吨多黄金。</h1><h1><br></h1><h1>因此,一旦民间古代艺术品能走向世界舞台,那影响力将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h1><h1><br></h1><h1>另外,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处处长牛犁曾表示:中国GDP在2025年前后将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h1><h1><br></h1><h1>但是,按照当下的形势,要成为名符其实的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就必须有充足的黄金储备作基础。就目前来说,我多年国的黄金储备仅1050吨,美国却有8453吨,尚存7400吨黄金储备的差距,如何弥补?我们拥有的超过世界任何国家的文物艺术品——“文化黄金”,就是货真价实的“硬黄金”。</h1><h1><br></h1><h1>一旦全力启动古代艺术品经过权威的备案认证及价值评估后,我们可以公开向全世界发布这些巨量的资产价值,使其成为人民币国际化发行的币值基础。届时中国价值几百万亿元资产存量的古代艺术品会成为国际金融杠杆,必然带动世界权威经济实现新跨越。</h1><h1><b><br>作者:刘兴跃<br>著名收藏家、文化学者,<br>湖南省艺术收藏家协会主席,<br>湖南高信置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b></h1><h3></h3><h3></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