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浮光掠影美国行(下)</h3><h3><br></h3><h3>重庆 唐龙</h3> <h3><br></h3><h3>美国游有感(十五)</h3><h3><br></h3><h3>一大早从纽约出发,驱车八个小时,一路北上,行程上千里,终于来到与加拿大多伦多毗邻的仍属纽约州的尼亚加拉瀑布城。车入小城,已是夕阳西下时,树木影影绰绰,草地青青,一幢幢独家小院,沿公路排开,行人稀少,一片静谧。</h3><h3>登上旅馆五楼的房间,向窗外眺望,只寻见一大湖,湖水碧波荡漾,向下游平缓而逝去。听不见轰鸣的巨响,看不见排山倒海的大浪,大瀑布在哪里?这可是世界三大瀑布之一哟!它在哪里?</h3> <h3><font color="#010101">第二天一大早,匆匆吃完早攴,便带着一脑子疑问,出发寻觅去了。沿尼加拉河而下,渐渐有白浪翻腾,水流也湍急起来,突然出现了一大遍浅滩,有不少浮木横亘其间,与浪花撞击,顿时巨浪翻滚,形成一圈又一圈,一道又一道的堤形状,先前的平静瞬间消逝,代之而轰隆的巨响。再往前行,河流被美国境内的一个河心岛一分为二,百分之二的水流如脱疆野马,飞流直下,便形成了美国一边的大瀑布。而百分之九十的水流则狂啸而下,便形成了宽约八百米,高约六十米的加拿大一侧的大瀑布。</font></h3> 我去过中越边境的德天大瀑布,当时看着中国一边狂泻的水流,还甚为自豪。今日得见,那雄伟的气势,那狂落的水流,那震撼的声响,那叫人心颤的激动,一下子便压倒了所有,一下子便挤偏了藏在深处的小我。大自然,太伟大了。造物主,太神奇了。大瀑布,太震撼了。我们人类,在它的面前,显得如此渺小,如此不堪一击呀!<br><br> <h3>藏在都市里的大瀑布,它的出现是那么地突兀,是那样地猝不及防,更是那样的惊心动魄。对,我喜欢把它叫做"藏在都市里的瀑布”。</h3> <h3><br></h3><h3>美国游有感(十六)<br><br></h3><h3>看“西洋镜”<br><br>“西洋镜”之一:枪店<br>美国人允许持有枪支,在国内连小孩都知道。当我告知小孙女,我们要去美国时,她悄悄把我拉到一边,很神秘地对我说:“别去,美国家家都有枪哟。”看着小家伙一本正经的样子,不禁莞尔一笑。<br><br></h3> <p><br></p><p><br></p><p>我们先去了一家专门的枪店。这里是禁止拍照的。进到店里,哇!柜台里摆满了短枪,有熟识的左轮枪,全金属的,闪闪发亮,还有类式警察佩带的,乌黑的枪身,躺在柜里也让人有些害怕。再往上看,高处和墙上摆满了长枪,长长的枪管,阴森森的。店里面竟还设有一个靶场,有好几个上了年岁的人,正在练习射击,靶距在三十至五十米不等。让人惊讶的是,有一位十来岁的小姑娘在家人陪伴下,也在练习手枪射击。随着门响,店里进来一位年轻人,竟携带了一长一短,在店员验枪后,便直入靶间,显然是常客。<br></p> <p><br></p><p>我们又来到另一家大型的户外用品商店,这家店规模更大,可能是与专门的枪店有别,虽然也有许多诸如左轮的短枪,但更多的是长枪,还有猎枪、气步枪等等。<br><br></p> <br>据亲友介绍,美国对枪支的管控还是很严的,各州都有各自的管控条例,不是说有了枪便可随意,防卫还是有许多严格约限制的。<br>对美国的枪文化,我们很陌生。虽国情不同,但有一点应该是一致的,枪是受人控制的,正如刀和其他的一样,刀枪的不安全,终源于人。<br><br> <h3><font color="#010101">枪店,值得一看。这个“西洋镜”,在国内是不可能见着的。算是开了个“洋荤”吧。</font></h3> <h3>美国游有感(十六)续<br><br></h3><h3>看“西洋镜”之二:滚雷摩托<br><br>一年一度的美国老兵节,华盛顿有个重大活动,向老兵和阵亡将士致敬,全国放假一天,名曰“国殇”。<br>活动安排有遊行,音乐会,演出等,盛况空前。<br>我们最感兴趣的是由来自全国各地的老兵们驾驶的摩托车大游行,号称“滚雷"。<br>老兵节与我们没什么关系,也不需认同什么,只是在旅游者眼中,一道奇特的风景线,让人饶有兴趣。因为奇特,谓之又一“西洋镜"。<br></h3><h3><br></h3> <p>奇特之一,声势大,阵仗大。经过一个一多小时的苦等,摩托车队绕华盛顿主要街道疾行,风驰电掣,浩浩荡荡,我们伫立街边,整整两个多小时,眼前各色各形的摩托,急掠而过,瞬间即逝。据说去年就多达50万辆,而今年是最后一届,只有过之而无不及。两个多小时,眼前只有无尽的摩托车一闪而过,试问有多少?数得过来吗?令人惊叹,令人观止!<br><br></p><p><br></p><p><br></p> <h3><font color="#010101">奇特之二,响声大,真如大地“滚雷”。整整两个多小时,车声震天,直如雷鸣。满眼是车,满耳是雷,耳膜被震得生生发痛,经久不息。</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奇特之三,自由自在,随心所欲。车形各异,少有雷同。老少爷们,巾帼英豪齐上阵,喇叭声响,雷声齐鸣,肆意尖叫,喝声四起。恰似一场热闹的聚会,各随各意。</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我们更喜欢自己的阅兵,一看见我们的士兵那勃勃的英姿,整齐划一的步伐,一排排齐刷刷的队列,一块块涌动的方阵,我们便止不住热血沸腾。而这里的老兵游行,却也是闻而未闻。饱了另一种眼福,也算见了一次“西洋镜"。</font></h3> <h3><br></h3><h3>美国游有感(十七)<br><br></h3><h3>密歇根大学城<br><br>我们有这个常识,一提底特律,第一时间想到的便是福特汽车。同样的,先有了密歇根大学,才逐渐发展成为一座大学城。据说,美国早年的办学者,专拣僻静的农村办大学,静更适合读书。靠近底特律的密歇根便渐渐有了一座大学城。这所大学可容纳四万多学生,加上教职工,再加上为大学提供直接或间接服务的人们,以及他们的家人,也就十万左右。于是,便有了这样一个小城市。不过,别小瞧了它。密歇根大学是一所综合性大学,在全美是排名前十的,了不起吧!<br></h3><h3><br></h3> 与在巴尔的摩小侄儿就读的马里兰牙学院看到的一样,学校没有专属的校区,学校在城里,街道在学校里穿行。而这里,这一座城里藏着一所学校,一所学校便是一座城。<br><br> 这里更绿色,绿得无边,在绿的拱卫下,古老的法学院、美术学院、医学院、生命科学院、音乐学院,等等等等,一一呈现在我们的眼前。这里有美国最有名的音乐剧,美国音剧之父就诞生在此,著名歌星麦当娜的女儿曾在这里学习过。古老的法学院里,百年以上的古建筑被参天大树环绕,颇负盛名的图书馆显得那么地遥远而又充满现代的气息。这里还有在全美都有极大影响的橄榄球队,无论输赢,都是最当红的明星,因为毕业于密大的校友,遍布全世界。为此,学校还特地修建了一座球场,成为这座城的地标。<br><br> <h3>回程路上,一个冲动由然而生,小外孙女能来这里,选上一个心仪的专业,读上几年书,岂不很好?大家当即还开起玩笑:“你来当陪读啊!”我想,真有那一天,我也释然了。</h3><h3>密大,真是读书的好地方。密歇根,不失为宜居之地。</h3> <p><br></p><p>美国游有感(十八)<br><br></p><p>福特汽车博物馆<br><br>大名鼎鼎的福特汽车博物馆座落在底特律市郊,据说家族已历四代,来此才澄清了一个很久的误会,当过美国总统的彼福特非此福特。我是重庆人,长安福特汽车耳熟能祥,便是很成功的一项中美合资,在国内有不错的销售。<br></p><p><br></p> 福特家族的第一代创始人喜爱收藏,于是便有了这个见证了美国发展的博物馆。伏卧在绿荫丛中的博物馆,像一座小镇,〈更样一个大公园,一间接一间的中世纪小屋,在丛林中散散落落,蒸汽小伙车,老式的汽车,邮政车,还有古老的马车来回川梭,工作人员衣着中世纪服装,踯躅前行,一下子把我们带回到那古老的年代。<br> 博物馆收藏了许多美国十九世纪中叶的历史见证,如第一代福特居住的小屋,就读过的小学,各种各样的手工作坊,诸如烧制陶器,织布机,玻璃制品等等。最有名且最令人叫绝的是所谓的“整体异地搬迁"。福特看中了发明电灯的爱迪生的实验室,看中了发明飞机的莱特兄弟的自行车店,便将其买下并整体搬迁至博物馆内,至今供人们参观,回顾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旧景。据说福特与爱迪生有一次趣谈。福特问爱迪生,搬迁重置后满意吗?爱迪生说,百分之九十九点九。那百分之零点一呢?爱迪生回答,实验室哪有那么干净的?<br> 每天,博物馆以它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来自远近的人们,人们光顾这里,在历史的回忆中,见证了发展与发达。回想起华盛顿的林肯纪念堂,围绕四周的众多博物馆,从阿灵顿公墓到马里兰的海军学院,直至密歇根大学古老的法学院,让我们感觉到这个国家对历史的敬重,也让我这个来自于五千年文明古国的参观者感触颇深啊。<br>在馆区走累了,吃了一支大大的美国冰淇淋,小憩一会儿。冰淇淋很甜,奶油味很重,好吃!<br> <p><br></p><p>美国有感(十九)<br><br></p><p>芝加哥之夜<br><br>告别密歇根了,而主人的烤肉,烤嫩南瓜,烤虎皮青椒,依然留香唇齿。这种虎皮青椒,加入橄榄油、意大利醋,放在美式烤炉上烤制而成,与国内的做法大相径庭。享用后,莫齿难忘。<br><br>坐上由底特律始发的火车,我们向美国第三大城市一一芝加哥奔去。火车站很小,火车外表也很陈旧,但座椅宽大结实,加上乘客稀少,还是很舒服的。比之国内的高铁,速度差了许多,摇晃也比较历害,但毕竟年代已久,钢铁帝国的底蕴犹存。四个小时的疾行,我们终于到达芝加哥。<br><br></p> 坐上出租车,黑人小伙司机得知我们是来旅游的,便告诉说,芝加哥比纽约干净多了。我有些不相信,因为在火车将进芝加哥车站时,沿途脏兮兮的,两旁是陈旧的街区,破烂的住所。这个疑团一直到晚上,才烟消云散。<br>哇!夜色中的芝加哥,漂亮极了!<br> 刚入市区,便见到一个有趣的景象。只见上百年的城市地铁在城里穿行,两旁磷次栉比的高楼,琳琅满目的商店,沿街排开,不断延伸。而这黑黝黝的高架轨道,靜静地趴在街中央,见证着这一幢又一幢后砌的高楼和店铺。顺着干净的人行道,来到中央公园。这里的建筑交相辉印,构成了芝加哥的地标,令人神往。<br><br><br> <p>地标之一,芝加哥人引以为自豪的彩灯喷泉。不时变幻着各种色彩的底座,像座玲珑塔,又像宫殿群,顶上的喷泉喷薄而出,直直往上,竟有好几十米高,而作为背景的高楼大厦,在夜幕下与喷泉相互映衬,形成了一道华丽的天际线,令人叫绝。</p><p><br></p><p><br></p> <p>地标之二,乔丹楼。中央公园又叫千禧年公园,公园濒临湖湾,黑幕中一座座大楼灯火辉煌,一直向海湾深处延伸,其中临湖的一座大楼,便是鼎鼎大名的NBA球星乔丹的住处。<br></p><p><br></p><p><br></p> <br>地标之三,一座硕大无比的,能在里窥见高楼大厦的倒影,还能看见自已的玻璃球,形状怪异,说圆不圆,说方不方,有人说像巨蛋,又有人说像腰子,真是无以言表。人们纷纷抢着留影,拍摄下这神奇的一幕。夜色中,巨形玻璃球中的芝加哥,显得那么神秘。<br>芝加哥的繁华,真有别于纽约,可能是它座落于湖畔,它的绿更多一些吧。<br><br><br><br> 美国游有感(二十)<br>旧金山猎奇<br><br>从芝加哥机场起飞,越过洛碛山脉,经过四小时飞行,最终抵达美国行的最后一站一一旧金山,又称“三蕃市”。<br><br>在飞机上为我们提供服务的,依然没有“空姐”“空少”们,却是几位穿着随意的大叔,为乘客提供服务,其中有一位还嚼着口香糖,叫他们“空爷”更恰当。不知是美国年轻人不亲睐这份工作,抑还是“闹人荒”?不得而知。<br> <h3><font color="#010101">从落地华盛顿机场那一刻起,一路行来,就没见过山,尽是一望无际的平地。而旧金山地处西岸,这里的人自称为“港区”,但沿山势而建起的一座城,叫“山城”更恰当。城市的街道从山顶向山谷平地,如一条条平行线延伸,两边尽是密密麻麻成排的房屋,整个城区便被这条条“平行线”切割成整齐的块状,汽车、有轨无轨电车在城中川流不息。少有像纽约、芝加哥那样高楼大厦,一两层的平房如积木,似饼干,构成了城区的独有特色。从远处眺望,山脊连着蓝天,一条条街道与山脊线垂直相交,两边除了房屋还是房屋,一块块,一片片向山下漫延开来。车行城中,横平竖陡,直行皆爬坡,直至山顶。</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世界传名的“花街”,便藏在山顶深处。花街不长,也就几百米,但奇就奇在,几百米的坡道,坡度竟达四十度以上,且不长的坡道上开满了鲜花,两边是密不透风的住房。四面八方的来客,都以开车缓行,下到底处为傲。我们还没有这样的勇气,只是走了一个下上来回,开开眼界。孰料山城的坡道还是给我们开了个大玩笑。当我们驱车绕行出城,顺缓坡下行之时,一段陡坡如天降般,把我们带入极大的恐惧中,屏住呼吸,紧踩刹车,短短几十秒,犹如世界末日来临。一声轻呼,一声长叹,我们勇敢的司机将车驶进了平路,这才发现手心出汗了,额头出汗了。哎呀,我的妈呀!</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出了城,我们上了美国著名的01号公路。其著名我看并不是它有八个车道,路况有多佳,最大的原因是得益于大西洋海湾。车沿着海湾风驰电掣,蓝天白云下,蔚蓝色的大海一望无际,极目天舒,海风拂面,心旷神怡。沿车道疾行,过了一段林木葱葱,古树参天的地段,旧金山的又一标志性建筑,在震撼中呈现于我们的眼前,那便是传名世界的“金门大桥”。</font></h3> 红色的桥樑坚实粗壮,高高的似两扇大门的桥墩横于大海两端,天险顿为通途,桥与海浑为一体。想起在飞机进入旧金山,下降即将着陆时,便有幸看到跨海大桥的另一段,宛如长龙般静卧在海上,桥上车流如织,向海的深处游去。虽然現代桥樑发展日新月异,我国的“港珠澳大桥”不称第一,也无人敢称第二,但“金门大桥”对历史的贡献,还是有目共睹的。<br>旧金山,一奇在山,一奇在桥。港区之城,别有洞天。 <h3>美国游有感(二十一)</h3><h3><br></h3><h3>加利福尼亚掠影</h3> <h3><br>到旧金山的第三天,我们搭上旅游大巴,开启了加州的“飞翔”。<br>第一天,大巴载着我们再次进城,坐上叮当车,二上花街,再观金门大桥,参观了古香古色的市政大厅,驻足于圣玛尼亚大教堂,瞻仰了建于一百多年前,举办过万国博览会的“罗马艺术宫”,然后直奔“渔人码头”,近距离观赏海豹群,并登上游轮,在海上兜了一大圈。<br></h3><h3><br></h3> <h3><font color="#010101">船行至金门桥下,这钢铁巨龙不愧为旧金山的地标。</font></h3> <h3>船绕“魔鬼岛”两圈,这里曾是关押重犯的监狱,据说没有人能逃出来的。有趣的是,这座监狱早已废弃,但以前曾在这里被关押过的囚犯和监狱的看守们,每年却会这里有一次聚会。真有点不可思议。</h3> <h3><font color="#010101">后两天,我们坐上舒适的大巴,沿碗延起伏,时而金黄一片,时而绿树葱葱的群山,贴地而"飞”,从旧金山城往南向东,“飞”到了优胜美地国家森林公园,再由高而下,“飞”过平原中一望无际的葡萄园、杏树园、椒榄树园,直抵地处海湾的美国南部重镇一一落杉玑。</font></h3> 在落杉玑度过短短一夜,第二天一早又往北“飞”,中午在丹麦小镇,吕尝了一顿欧州风情的西餐后,又继续北上,“飞”到位于硅谷的苹果总部,在此作短暂停留参观。再“飞”一个小时,回到三天前出发的旅馆,“飞行”结束。<br><br>说“飞”,实在有些夸张,不过两三天从旧金山到落杉玑一个来回,我们不是在“飞”吗?虽然此游如蜻蜓点水,却也“点”出了几处值得一书的景致。<br><br> 人们坐着大巴,数小时沿小河穿行在山谷中,两边除了参天大树,就是大树参天。但此行一重要去处,名曰“酋长石”便将之前的单调一扫而光。这是一块整体的花岗岩石,从上到下光溜溜的。不,这就是一座大山,一整块岩石顶着天,年月久远地耸立在此。<br> 更让人惊叹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为世人们冿津乐道,传诵人间。有一位年轻的攀岩能手,美国青年阿里克斯,经过六年的精心准备,在不用任何保护措施的情况下,竟然只用了六个小时,成功徒手登顶。他征服了这座不知摔死了多少体育爱好者的石山,将极限运动发挥到了“极致”。我们除了对他顶礼膜拜,还能奉上更好的溢美之辞吗?<br><br>因为行程局促,未能领略有美国娱乐之都之称的美仑美奂。<br> <h3><font color="#010101">只是来到“好来坞”大街,终于见到了无数明星留下的烫金名字,见到了颁发“小金人”的金碧辉煌人的剧场,再见到了满大街的戏剧扮演者、街舞者、卖艺者,甚至传教者,再一眼望去黑压压一片的旁观者,一条大街便沸腾了。出于好奇,那无数世界各地对电影、电视、戏剧、音乐贡献巨大的明星们,纷纷以自已能留名此大道而为荣,却未曾想过自己的名字长年累月被人蹭,遭人踩,难道也是一种莫大的荣光?我有些不解。</font></h3> <h3>运眺好莱坞。</h3> <h3><font color="#010101">行程至尾声,驱车来到“苹果总部”。硅谷,位于硅谷的苹果,一听便是世界领先高科技的代各词。众生莫不崇拜之致,莫不以使用“苹果”而傲的。</font></h3> <br>这次出行,也本有为小孙女买一套苹果用品,作为她十岁生日的礼物。不过,却失信了。一个众所周知的原因,让我犹豫了,回国再看看吧。三个裤兜里揣着三个“华为”的中国人,出入在苹果总部,夲不足为怪,但我又觉得有点怪怪的。唉!<br> <h3>一次出乎意料的旅行,浮光掠影美国之旅,行将划上句号。感谢我妹妹一家,感谢我侄女一家,为我提供了这次机会并创造了良好的旅游条件,感谢我的太太和兄弟,一直陪伴在我的身边,共同度过了这段美好时光。</h3><h3>我从东方来,越洋过海,带来了隔不断的浓浓乡情。</h3><h3>我将东归去,万水千山,带不走剪不断的深深相依。</h3> <h3>全文完。</h3><h3>謝谢阅读观看。</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