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千年古都 走丝绸之路——东城初中毕业季西安研学纪实

李永强

<h3>文字:孙秉恺、张雨茜</h3><h3> 张祺仪、刘梓涵</h3><h3> 刘济恺、王彤羽</h3><h3> 杨秀怡、李睿恒</h3><h3>制作:李永强</h3><h3>校审:宋福龙</h3><h3>签发:宋福龙</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相见欢•游西安</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李睿恒、张祺仪</h3><h3>秦皇汉武唐宗,大一统,四海神州国盛势如虹。</h3><h3>汉湖秀,雁塔幽,秦腔雄,万千兵马群起破苍穹。</h3> 观秦兵马俑,寻半坡文化 穿汉服,学汉仪,访大风阁 游张学良公馆,登明城墙 毕业典礼,感恩教育 <h3>  19日上午,同学们研学旅行第一站是世界八大奇迹之一——秦始皇兵马俑。在这里,历史课本上生硬的图片变成了可触可感的奇观。在拍完集体合影和个人自拍后,同学们在导游的带领下来到了最大、最早发现的俑坑——秦兵马俑一号坑。 ​</h3> <h3>  秦兵马俑一号坑规模宏大、雄伟壮观,同学们不由得连连称赞。经导游介绍,一号坑大约可出土秦俑6000余件,两千余年的岁月冲刷,使它们大多成为支离破碎的残片。好在经过考古人员修补,又使他们恢复了以往的英姿飒爽。</h3> <h3>  参观完一号坑后,我们又接连参观了规模最小的三号坑和中等规模的二号坑。</h3> <h3>  同学们又了解到了兵马俑的分类,有立射俑、跪射俑、将军俑、骑兵俑等,以及兵马俑的布局。这次秦兵俑博物馆之旅丰富了同学们的知识,开阔了视野。</h3> <h3>  在享用完午餐后,我们乘大巴车马不停蹄地赶往半坡遗址参观。虽然天空中飘着淅淅沥沥的小雨,但这仍然抵挡不住我们研学的热情。进入遗址,一座莲花池首先映入我们眼帘,荷花池里有座妇女手拿一个尖底瓶正在舀水的雕塑,这个尖底瓶容易打水,而且不易溢出,体现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h3> <h3>  19日下午,我们体验了钻木取火,首先需要一个火引子,做成鸟巢一样,然后把火引子放在干燥的地面上,找到合适的木材做钻板,然后,把钻板边缘钻出倒“V”形的小槽,在中间转出一个小洞。再找到合适的树枝做钻头,相对较硬一些就可以,条件不像钻板一般苛刻。下一步用竹弓把小木棍的偏下位置缠两圈,把钻头对准小洞,用石头按住钻头上部,两个人一左一右拉弓,小洞里会逐渐冒出烟随着慢慢变浓,磨擦的热量足够多,磨出来的精细粉末会被点着,这个时候差不多就成功了。</h3> <h3>  当冒出的烟足够多时,热量足够时,将小木棍取下。当我们看见火星时,就如同沙漠中的旅行者看到绿洲一样激动。我们小心翼翼地将火引子捧起,轻轻向其中吹气,随着浓烟滚滚而起,火焰也随之出现。当火焰点燃火把的那一刻,我想起了毛主席的话:“星星之火,可以燎原。”</h3> <h3> 接下来我们又体验植物印染和陶瓷钻孔的项目。植物印染首先需要采集植物的叶片,把叶片铺在布上,把塑料薄膜覆盖在上面,用橡胶锤用力捶打,反复捶打几次取下叶片。印染就完成了。接连不断的敲打声就像激昂的协奏曲,散发着青春的活力。陶瓷钻孔使用一种特殊的工具,两人配合协作,固定住工具,在陶瓷上钻上小孔,一定控制住力度,不然容易把陶瓷钻裂。同学们玩的不亦乐乎!</h3> <h3>  在有趣的游戏结束后,同学们来到了半坡文物展厅。骨铲、穿孔石斧、石凿等文物充分显示了半坡人的智慧,甚至有些文物连现在的科技都无法做出解释,例如古针,以目前的技术还无法解释古镇尾部的圆孔是如何钻出的,由此,古人的智慧可见一斑。</h3><h3>​ </h3><h3></h3> <h3>  我们一路跟着导游走,听她为我们讲述半坡人的农耕器械,虽然不如现在的科技发达,但却廉价而又实用。同学又接着来到模拟半坡文明体验厅,有着居住区、制陶区、墓葬区,据此也显示出了半坡遗址的条理性。</h3><h3><br></h3> <h3>  书本上的学习,远比不上亲身体会。同学们在导游的带领下,又来到了半坡遗址。​从前在课本上学到的知识以及看到的图画,现在全都在眼前“呈现”出来,黄土掩埋下的古文明,已经被岁月冲刷的模糊不堪,没有导游的介绍,真的难以理解眼前看到的一切。同学们都细心听着导游的介绍,耐心的做着记录。了解着半坡人的居住房屋、地窖、灶坑等,见到了出土的人骨。那真的是一个奇妙的旅行。</h3> <h3>  饭桌上,我们也是乐趣无穷,教官们充分利用饭前时间进行教育,教育孩子们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h3> <h3>  用餐前,教官们用餐前文化影响学生,学生们齐诵餐前誓言。</h3> <h3>  饭后是孩子们自由展示的时间,孩子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h3> <h3> 我们倡导践行光盘主义,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光盘’行动,拒绝‘剩’宴”“吃好吃多是美意,不剩不扔是美德”,看!孩子们做的多棒!</h3> <h3>  6月20日上午,我们参观了张学良公馆,1935年9月13日,蒋介石为了"围剿"陕北红军,在西安成立了"西北剿匪总司令部",张学良为副总司令代行总司令之职。租用了西北通济信托公司刚刚竣工金家巷5号冯钦哉的房子,改称张学良将军公馆。</h3><h3> 从1935年9月到1936年12月25日张学良与夫人以及儿子张闾琳及其他随从人员在这里居住。西安事变的酝酿、策划、发生、和平解决也都在这里进行。</h3><h3> 1936年12月11日晚,张学良在西楼2楼会议室召集东北军高级将领王以哲、董英斌、黎天才等,宣布次日对蒋实行兵谏,布置其战略部署,并草拟了八项抗日主张。12月23日--24日,南京政府、中共代表团和张杨又在此举行了三方会谈,迫使蒋介石接受了六项协议,停止内战,联共抗日,使西安事变和平解决。</h3><h3> 在这里,同学们欣赏到了张学良将军亲笔写给毛主席的书信,以及毛主席、朱德同志关于全民族抗战致蒋书信, 体现了浓浓的爱国情怀,以及拥护全民族抗战的坚定决心。我们还欣赏到了张学良将军曾使用过的配剑、手枪,以及杨虎城将军曾穿过的军装。我们上了阁楼,去到了周恩来同志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曾居住过的房间。让我们仿佛置身于当时的历史环境,参与了当年的西安事变,目睹了中国爱国领导人为实现全民族抗战,打败日本侵略者,维护国家主权所做的努力。</h3><h3> </h3> <h3>  随后我们去到了明长城。明长城是明朝在北部地区修筑的军事防御工程,亦称边墙,甘肃境内长度约为1000公里,全用黄土夯筑,夯层厚13--20厘米。同学们冒雨登上明长城,留下了宝贵的照片,和珍惜的回忆。 在雨中,同学们打着伞徒步行走了1公里,并高昂的吟诵了《少年中国说》。勇担历史重责,共建伟大中国!</h3> <h3>  6月20日下午,同学们来到了中国四大博物馆之一——陕西历史博物馆。在这里,同学们切身感受到了中国历史的源远流长和中华文化的辉煌成就。坐落于拥有3000余年历史的十三朝古都之上,陕西历史博物馆自然拥有众多国宝级文物,竟有18件之多。从115万年之前的蓝田猿人头骨到6000余年之前的半坡尖底瓶,从秦兵马俑到西汉吕后玉玺,从镶金兽首玛瑙杯到鸳鸯莲瓣纹金碗,这些国宝使同学们大饱眼福。</h3> <h3>  21日的上午,研学团队来到汉城湖,位于西安市西北,原为团结水库。右岸紧邻北二环、朱宏路,左岸紧靠汉长安城遗址,自大兴路至凤城三路全长6.27公里。蓄满水的汉城湖水面最宽处80米,最窄处30米,水深4至6米,总库容137万立方米,形成850亩的湖面。库周以水文化和汉文化为主题的园林景观面积1031亩。 </h3><h3> </h3> <h3>  同学们乘坐大巴车去到汉城湖公园,冒着淅淅沥沥的小雨,乘着观景车,沿着古色古香的小道去到道德讲堂。同学们试穿着汉服,学习汉礼,用古老的礼仪向老师和孔子表达敬意和感谢,感受厚重悠久的汉文化。</h3><h3> </h3> <h3>  接着同学们乘着画舫游艇游览汉城湖,“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在湖的尽头则是大风阁。 在阁中,同学们观看了汉代兴亡过程的微电影,并登上阁顶,一览汉城湖全景。 ​</h3> <h3>  21号下午,同学们到达了秦腔艺术馆。同学们感受到了秦腔的磅礴气势,也体会到了秦腔粗犷朴实又柔和细腻的特点。</h3> <h3>  侯建川老师的皮影戏《卖杂货》,《华阴老腔》《昭君出塞》以及提线木偶《快乐的小货郎》都凝聚了老一辈艺术家的心血和情怀,让我们为艺术家们点赞!</h3> <h3>  同学们切身体验了秦腔的活动,如穿戏服,打板凳等,也在幕后观看了皮影戏背后艺术家的娴熟操作。</h3> <h3>  秦腔"形成于秦,精进于汉,昌明于唐,完整于元,成熟于明,广播于清,几经演变,蔚为大观",是相当古老的剧种,堪称中国戏曲的鼻祖,同学们全神贯注的认真态度不禁让人为他们竖起大拇指。</h3> <h3>  同学们参与活动热情高涨,老师们也兴致勃勃的体验了秦腔提木偶等活动,融入到了研学活动中。</h3> <h3>  "孟夏之日,天地始交,万物并秀",天地充满了勃勃生机。在这样的时光里,我们开始了一场"走进西大博物馆"的探索之行......</h3> <h3>  出发前,孩子们听了导游对博物馆的介绍之后已按捺不住自己喜悦而又激动的心情,叽叽喳喳讨论着。恨不得马上就进去参观学习。参观伊始,进入到地球馆,孩子们就被一个大型的恐龙化石所吸引。大家纷纷走上前去,认真聆听馆内专业讲解员的生动解说,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兴趣盎然,尽情徜徉在知识的海洋里。</h3> <h3>  动物馆内黄河剑齿象、猛犸象、巨型山东龙、洛川大角鹿、西北原始牛、欢庆石门兽等原始野兽的骨架让孩子们不禁惊叹古生物的神奇。从地球诞生到生命演化,从水下到空中,从海洋到陆地,从微生物到人类,这一幕幕历史的演变让孩子们目不暇接。孩子们对生物的起源和脊椎动物的演变充满了好奇心,时不时地问导游讲解员一些问题亦或是和同学们讨论着这些奇迹是如何发生和发展的。之后同学们了解了远古生物灭绝的几种原因。整个参观的过程对于所有参观的人来说绝对是一场视觉盛宴。</h3> <h3>  快乐的时光总是短暂的。参观之旅就要结束了,孩子们却意犹未尽,从地球馆出来,孩子们开始了各种各样的有关生命起源和地球演变的问题。参观结束后,孩子们意犹未尽离开了博物馆,踏上了前往下一站的路程。</h3> <h3> 22号下午,同学们来到了八路军驻陕办事处——“七贤庄”。一路上大家思绪万涌,每个人都迫不及待地想立刻身临其境,去体会这个蕴涵着深刻意义和特殊历史底蕴的“红色桥梁”,去探究历史长河涓涓流过后刻下的丝丝痕迹。</h3><h3> </h3> <h3>  一进门,导游就热心的为同学们耐心的讲解。首先为我们讲了一号院门口门牌的来历,同学们耐心听着,充满着对知识是的渴望。接着我们参观了周恩来、朱德、刘少奇等革命伟人的住所及办公的地方。接着向里走,我们看到了一口井,而且是一口苦井,据说曾经革命党人为避免和特务发生争执,便减少外出,只喝苦井内的水。这也体现了革命党人艰苦奋斗、吃苦耐劳、为国牺牲的精神。<br></h3><h3> </h3><h3> </h3><h3> ​</h3> <h3>  接着我们来到了每间屋内的地下室,革命党人曾在这里进行地下工作。一间内是一口一人高的井,内置一台手摇发电机,为避免室外的人能够听到马达声,所以在上面会盖上一层棉被,每个人只能进行五分钟的“地下工作”而特务会在白天进行信息干扰,所以电报员工作时间就在十二点到凌晨四点,真的是非常的辛苦。而另一间是一间手术室,白求恩医生曾在这里进行了他在中国的第一次手术。其地位可想而知,亦显示出全民抗日及国际抗日胜利的信心。</h3> <h3>  游览完,同学们带着强烈的心灵震撼,我们离开了“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纪念馆”,大家都陷入了沉思。此次参观带我们穿越历史的时空,在回顾中华民族走过的不平坦道路后,我们更深深地感到,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爱国主义都永远是中华民族排除万难、不屈不饶的精神源泉。</h3> <h3>  终于到了大家的最爱,那就是著名的西安回民小吃街,我们在小吃街里找到了四家比较有特色的老字号,他们都被《舌尖上的中国》报道过,并完成了导师给我们留下的任务,任务完成后就可以随便品尝地方特色小吃,每个人脸上都有着洋溢的笑容!</h3> <h3> 23号上午,我们来到了研学旅行的最后一站——大唐西市博物馆,大唐西市博物馆位于新建的大唐西市内,据讲解,西市始建于隋开皇二年(公元582年),初名利人市,后又名“金市”。唐末天佑元年(公元904年)被毁,前后延绵三百多年。西市遗址不仅反映唐代与世界各国进行商贸、文化交流的重要文化载体,也是“丝绸之路”的主要组成部分和东方起点的历史见证。据考古界发现和历史学研究证实,西市是隋唐丝绸之路的起点,是当时世界上最大和最著名的国际化市场。</h3><h3> </h3> <h3>  门前的遣隋使号和铜雕据说表达的是《丝绸之路起点》,丝绸之路,始于汉,兴于唐,是古代东西方商品交流和文化沟通的线路。这里的每一件唐三彩和陶俑都把同学们的思绪带到遥远的年代,特别是那大唐西市的原景浓缩复制图形,仿佛看到曾经的丝绸之路起点和曾经的西市繁荣风貌。从西市原景实物展示中可看出,人群熙熙攘攘,鼓乐齐鸣,再现了当时的车水马龙、热闹非凡的市井景象。可谓《丝路起点 盛世商魂》,这里不仅介绍了历史上西市的概貌、交易品类、商业文化和繁华胜景,还有专题展览《丝绸之路“百工”体验》为同学们演绎了几种古代丝路上的传统工艺制作过程,这种近距离欣赏文物,在领略古器物之美的同时,让同学们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h3> 我们的研学感悟 <h3>  通过这次旅游我我了解了很多历史知识,也改进了对秦始皇的了解,秦始皇在短的几年完成了几十年该完成的任务,在这次旅游中,我学会了自己一个人面对困难,去克服不去依赖别人。——张捷</h3> <h3>  我们去了陕西历史博物馆,从中体现了历史的繁荣和昌盛,了解了历史。回民街中感受到了西安人民的文明,美食也是多,回民街中有许多人,但是街上没有一个垃圾。在大唐不夜城我体会到了灯火通明和热闹。——杨博凯</h3> <h3>  为期七天的西安研学之旅在今天圆满结束了。在这几天了我们有说有笑,过的非常快乐,而且我也学到了很多知识。——何承泽</h3> <h3>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为期七天的研学旅行,让我们对西安这个十三朝古都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这是个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城市,这里的文物、遗址无不散发着历史独有的沧桑魅力。西安不仅有令人震撼的历史遗迹,也有着动人心魂的美丽景色,还有着充满人文特色的小吃街。在这里我感受到了很多,也学到了很多,最美课堂在路上!</h3>

同学

我们

研学

半坡

参观

西市

导游

张学良

历史

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