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桌的美篇

同桌

<h3>  研学走进青岛<br></h3> <h3>青岛,曾是一座没落的小渔村,在历史的跌宕中这里曾经历了百年的德日殖民地的屈辱,经历了国民党统治时期的白色恐怖……更是当年五四运动的发源地。百年中历经了沧海桑田的巨变。建国后,在新形式的改革浪潮中被赋予了新的使命,分别召开了世界领导人高层论坛的峰会,更在不久前接受了海军七十周年庆典的海上大阅兵。青岛——一跃而成为集军事、政治、旅游于一体的多功能城市。适值春夏之交,海军庆典活动方兴未艾,也正是五四运动百年纪念之际,蓬莱二小413中队的孩子和家长们来到了这座美丽的城市,亲身感受她的魅力所在。</h3> <h3>三个小时的车程进入了青岛的外围,高楼栉比鳞次,车水马龙商铺林立,一派热闹繁华的景象尽收眼底,早晨的青岛正散发着朝气蓬勃的活力迎接着我们的到来。随着车辆的前行渐入市区,眼前的景物也慢慢的发生了变化,没了耸入云端的高楼大厦,取而代之的是只有电影里才能看到的小洋楼,带着尖顶的西方教堂,围着篱笆花园的小别墅,街道也开始变得狭窄起来仅能容两辆车并行,眼前的一切一如回到了上个世纪,古朴而典雅。导游阿姨委婉的声音在耳边响起:百多年前这里曾是德国的殖民地,德国人在这里修建了医院,教堂,邮局,下水道等城市基础设施,供贵族们使用。随着世事的变迁,历史的更叠,虽然现在城市的发展日新月异,改革的春风遍布大地,这里依然保持了原汁原味的欧式建筑风格,供世人们瞻仰。所以用一个词来形容今天的青岛最为贴切,就像一块镶了花边的抹布。</h3> <h3>首选第一站栈桥,因其已成为青岛啤酒的商标图案,所以栈桥已经成为这里的地标性建筑。一条百多米长的甬道直通入海里,尽头便是回澜阁。过往的行人络绎不绝,摩肩接踵,拍照留念。东边侧墙的铭文上镌刻着栈桥从清代码头到德国码头直到成为现代地标性旅游景点的前世今生。</h3> <h3>孩子们来的正是时候,因为上个月海军建军七十周年庆典活动刚刚结束,军演的硝烟刚刚散尽,退役下来的战舰和军机正身披铠甲庄严肃立在码头迎接着游客的到来。讲解员叔叔用专用术语给孩子们详细的讲解着每一样武器的光辉战绩和悠久的历史。有海军司令肖劲光的专用第一代红旗轿车,有中苏友好时期遗留下来的第一代空军教练机,有第一代纯国产的潜水艇……解放军叔叔慢慢的讲,孩子们聚精会神的仔细聆听。通过讲解孩子们知道了渔雷和水雷的区别,明白了导弹的工作原理。登上军舰亲手触摸了坚硬的外壳,亲身体验了一名海军战斗员的感受。这里也是我国唯一一座现代的海军博物馆。</h3> <h3>最后一站五四广场,也是此行的重点。其久远的历史可以追至清末,当时由于政府的昏庸无能,割地赔款导致青岛成为当时德国的殖民地,到期后又把青岛私下转给了日本。从而引起了1919年5月4日震惊中外的五四学潮运动。爱国学生撑着“还我山东,还我青岛”的横幅纷纷走上街头奔走呼号。短短几天内引起了全国各阶层的极力声援,将爱国运动进行的如火如荼。所以青岛是整个五四运动的发源地。岁月流逝,历史的尘烟虽已散尽,但脚下滔滔的海水拍打着岸边的岩石,仿佛在诉说着那段悲壮的民族往事,提醒着每个世人不忘历史,用生生不息的自强不息的精神继往开来。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一名清华学子亲手设计了一座重700吨,高三十米的纯钢雕塑取名“五月的风”,用以铭记这段历史。火红的色彩和旋转的建筑风格充分体现了 “五四运动”反帝反封建的爱国主义情怀,张扬着升腾的民族力量。五月的风不仅成为青岛的一道风景线更是这里的一张明信片。</h3> <h3>时光匆匆,一天的研学即将结束。短暂的时间里在这座国际化的大都市里停停走走,每个人都留下了深深的印象。虽然此次行程只是对青岛概况的一个初步了解,但相信孩子们在未来长大的某一天必会重新走进这里,更深切地去触摸这座城市的每一个角落,沿着历史的足迹去感受那段烽火的岁月,用以缅怀革命先行者的情怀!</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