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读《吃肥皂》

军刀

<h3>  夏日的午后,烈日灼人。这样的天气,即使静止不动,依然细汗缓流。猛然想起马局长撰写的《吃肥皂》,那日清晨只是粗读,正好今日空闲,再次拜读。于是沏茶,品读美文,“心静自然凉”。作者触笔细腻、情感丰富,显然逸出其高大硬朗的气质。这段经历在作者的生命中持续地发酵,记忆的时间越久,酿出的情感越是醇浓。读毕,思绪万千。看着红褐色的茶汤翻滚,不胜唏嘘。</h3><h3> 作者的大作一经发表,写观后感或直面表达感悟的定不乏其人,本不敢妄加评论,然想说点什么的冲动促使自己提笔就来。</h3> <h3>  △这是有着苦涩笑点的文字。可以想见,在作者与“方方正正,书本大小,浑身闪烁着紫红色的光”的“物件”确认过眼神后,让他欲罢不能。加之老姥姥的不经意一喂,从此让他魂牵梦绕。那日天公作美,冷不丁撞见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梦寐以求的宝物“盗”至僻静之地,独自享用……作者把一个懵懂儿童、敢为人先、勇于做世界上第一个尝肥皂的人的形象描写得生趣盎然、栩栩如生。在那个特定的年代,痛并着快乐!想来,现在的孩子恐怕没有这样的机会了。一来,随着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琳琅满目的零食已晃花了眼,哪还顾及这不起眼的“方不楞正的”物件?二来,我们大人早已像垃圾分类似的,将零食划为三六九等,哪些是“垃圾食品”,哪些是“定期服用”,哪些浅尝,哪些辄止,且经过无数次的反复训练,我们的孩子已然稔熟于心,哪里会犯错?</h3> <h3> △这又是不乏戏谑的文字。当主人公第一口“硬硬的,有些发涩,一股说不上来的味道。”,幻想着第二口的味道会好些,并坚定地咬下去…这不算完,百折不挠,舍我其谁?第三口……这让我不由自主的想起微信上传的特朗普小时候吃洋葱的视频。虽东西文化差异、所捧之物有别,异曲同工之妙隔空同框。</h3> <h3> △这还是能把人看哭的文字。作者第一次见山楂糕竟不知为何物?玩的?吃的?不明就里。尤其是读到“使劲地闭上眼睛,吸溜着鼻子,强忍着那股让人难受的味道,大嚼特嚼……”时,脑海中就会浮现出一个衣衫褴褛的孩子,为了寻回那“滑溜溜、甜滋滋,还酸酸的”口感,满腹狐疑地品尝朝思暮想到手的美味的情景。倘若那时有其他好吃的,作者还会与那块“山楂糕”较劲吗?读来让人心酸。不由得让人想起溺亡的那个叙利亚小男孩,他安静地俯卧在层浪推迭的海滩。他还没来得及尝试诸多美味,更别说走偏的肥皂,就急匆匆地离开了人世。</h3> <h3>  同样在叙利亚的一个难民营,四岁的小女孩面对摄影师的长焦镜头,以为那是一把枪。紧咬着嘴唇的她,面对镜头缓缓地举起了她胖乎乎的小手,做出了投降的动作。她和沙滩的小男孩的命运如出一辙,在他们的世界里除了害怕和求生,什么也看不到,连希望都没有,也不敢有。如此让人泪目。</h3> <h3>  感受作者的那个年代,虽说要胜过战乱年代,也侥幸躲过了“三年灾荒”的恐怖时代,但尚处于新中国百废待兴、刚刚起步的建设时期,物资极度匮乏。零食没有现在这么五花八门,吃饱穿暖,已是理想。</h3><h3> </h3> <h3>  说实话,像作者这样的文字自己是如何也写不来的,感觉力有不逮。用现在的话叫“实力不允许”,只能仰望星空。这样的文字反复品咂,力量的味道常常徜徉于唇齿之间。</h3><h3> 现如今我们已远离“吃肥皂”的年代,正走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康庄大道上。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去珍惜当下,砥砺奋进?眼下,我们的巡察工作已近俩月。行百里者半九十,就让我们借《吃肥皂》这篇力量之文,走好余下之路,不负组织重托。</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