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h3> 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乌恰县吉根乡的斯姆哈纳村,是我国国土上最晚迎来日出也是最晚送走落日的地方,这里距中吉边境线的伊尔克什坦口岸只有两公里,与北京的时差有近四个小时。夏天上午的8点30分,浓浓的夜色才开始消褪,地平线上渐渐出现了鱼肚白色;9点,天色由黑变成了清丽的淡蓝色,整个高原像一个晶莹的蓝色宝石,朝霞由淡到浓在天际线上一抹一抹地多了起来,由天到地,由地到山;9点30分太阳才慢慢地跃出地平线。晚上21点30分过后,夕阳开始西下,美丽的晚霞渐渐从天边漫了过来,染红了天空,天上的云朵模模糊糊,成了各种形式,有的像只小羊,在大草地上奔跑,有的像和平鸽,自由自在的飞翔,整个斯姆哈纳村沐浴在祖国最后的夕阳余晖中。<font color="#010101"> </font></h3><h3><font color="#010101"></font> </h3> 地处中国和吉尔吉斯斯坦边界的新疆乌恰县吉根乡斯姆哈纳村,是祖国每天送走最后一缕阳光的地方,距离首都北京约5000公里。<br> 如果说,中国版图像“雄鸡,新疆则是“雄鸡”的鸡尾,而斯姆哈纳便是鸡尾上的美丽羽毛。 <h3><font color="#010101">乌恰县抗震纪念碑</font></h3> <h3>乌恰县城</h3> <h3><font color="#010101">中国最西端的色彩包含了红色,因为这里有大面积的红层地貌分布。从空中俯瞰,一条绚丽的红色条带横跨中国、塔吉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这里是天山和昆仑山两大山系交会的地方,地势逶迤起伏,在棕褐色的大山里和洁白的雪峰下,红色砂砾岩构成的高低错落的红层山地格外醒目。大自然慷慨地把最出美景的地貌馈赠给了中国的最西端。</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一条有着红色河水的大河从西向东流淌,并且一直伴随在公路的左右。这条大河叫克孜勒苏河。克孜勒苏是柯尔克孜族的语言,意思是“红河”,克孜勒是红色的意思,苏是水和河的意思。克孜勒苏河之所以流淌着红色的河水,是因为这条河流淌在红层所在的区域,红色泥沙把河水染红了。它应该算是一条大河,长达847公里,发源于天山山脉中吉边界西侧。这条河对这一带的重要性,在这个地区的州名(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中就体现出来了。</font></h3> <h3>克孜勒苏河(红河)</h3> <h3>昆仑山、天山交汇点</h3> <h3>天山、昆仑山山脉在帕米尔高原上交汇,此交汇处地理特征明显。天山山脉在此处呈驼色,东西走向,分隔准葛尔、塔里木两大盆地,是亚洲高大山系之一,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昆仑山山脉在此处呈黛色,西起帕米尔高原,平均海拔5500米以上,在这里你可以眼望两山,脚踏两地地欣赏世界级山系独特风貌,感受“万山博物园”,体验轰轰烈烈的造山运动,属世界级自然奇观!!</h3> <h3>西部第一校</h3> <h3>西部第一校</h3> <h3>吉根乡(最后一缕阳光乡)</h3> <h3>斯姆哈納欢迎您</h3> <h3><font color="#010101"><h3> 离边防七连300米处有一棵胡杨树。这棵树叫“扎根树”,已在此伫立了500余年。作为历史的“见证者”,它已成为斯姆哈纳的一张名片,也是戍边官兵的精神象征。每年新兵入伍、老兵离队,大家都不忘在树前拍照留念。眼前的胡杨树,粗壮高大,树干遒劲,枝繁叶茂,昂首傲立,给人一种不屈不挠、催人奋进的感觉。石碑上“扎根树”三个红字十分醒目。在新疆,胡杨树被称作“英雄树”。</h3><h3> 这是一棵有故事的树。1962年8月,边防某团派出一支小分队来此勘察设站。首任站长施秋根、教导员杨亲锁带领13名官兵,牵着三峰骆驼,身背一口铁锅,在寸草不生的戈壁滩上跋涉了七天七夜,也未找到适合生存的驻扎地。面对“抬头雪茫茫,低头土黄黄”的雪域荒漠,官兵们心灰意冷。“看,树!”施秋根指着远处一棵生机盎然的胡杨树,欣喜若狂地说道:“树能活的地方,人就能活!”</h3></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伊尔克什坦口岸是我国最西的一条重要国际通道,地处东经73°58′,北纬39°42′,距县城138公里,距阿图什市238公里,是我国最西端的一条重要国际通道,交通便利。是古“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重要通道和驿站,地处中国、吉尔吉斯、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交界区。1998年1月26日经国务院批准对吉尔吉斯及第三国人员、货物正式开放,以人员、贸易、货物出入境为主。口岸年货运量90万吨、客运量为40万人次。伊尔克什坦口岸以边境贸易为主,兼有美丽的自然景色,保持西部原始风貌,充分体现中国西部之最(西部第一村、西部第一小学、西部第一关、西陲第一哨、最晚迎日出,送日落)。可进行对外贸易,出境旅游、购物、观赏西陲晚霞,游览西陲部落,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等。伊尔克什坦口岸是我国最晚迎日出,最晚送走晚霞的西部边陲,也锤炼了“艰苦创业建哨卡,爱国奉献守边防”的“好七连”。伊尔克什坦口岸将会以现代文明和繁荣迎接世界游人。</font></h3> <h3>西部第一关</h3> <h3>西陲第一哨</h3> <h3>祖国在我心中———边防战士的情怀</h3> <h3>77号界碑(中国最西边的界碑)</h3> <h3>吉尔吉斯斯坦等待进关的货车</h3> <h3>西部第一村</h3> <h3>这里送走祖国最后一缕阳光</h3> <p> 附文:去中国的最西端</p><p> (单之蔷《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执行总编)</p><p> <br>一,为什么我要去中国的西至——斯姆哈纳村<br> 我要去中国的最西端,它不是一个点,是一个名叫斯姆哈纳的村庄,坐落在新疆乌恰县的吉根乡,属于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所辖的范围。这是我在地图上查到的信息,现在我要亲自去那里看一看。<br> 为什么要去中国的最西端?出发前我问自己。<br> 十几年前,我有个愿望:去中国的“四至”看看。所谓 “四至”,就是一个国家版图的最北、最南、最东和最西。我认为一个国家的“四至”最能表现这个国家的整体风貌。如果你知道了一个国家四至的经纬度,那么对这个国家的自然风貌就基本上了解了。但我这样说,基本上是把地方看做是平坦的,如是有高大的山脉,那就复杂一些。<br> 这“四至”你最好是两两组合在一起,比较着来看,而且应该是东与西组合、南与北组合。为什么呢?因为一个国家从南到北的变化,反映的是热量的变化,也就是温度带的变化,即地理学家所说的“纬度地带性”。温度带的变化,会带来景观的变化,从植被到动物,从土壤到建筑物……显然一个国家南、北两至点的距离越远,景观和生态区就越丰富多样,最好是从赤道一直到极圈,但这样的国家全世界也没有。我国从最南端南海中的曾母暗沙到最北端黑龙江漠河县的乌苏里,南北的跨度已经接近赤道到北极圈,温度带从赤道热带、中热带、边缘热带、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一直到寒温带,这已经是极其丰富的了。东至和西至反映的是一个国家干和湿(湿润度)的变化,也就是距离海洋远近的变化,因为地球上陆地与海洋的分布对于大多数国家而言恰巧是东西分布。我说过东至和西至要组成一个对子来比较。中国的东至隶属于黑龙江省抚远市的黑瞎子岛,黑龙江和乌苏里江相汇于此,两条大江水量浩瀚,最终浩浩荡荡入海,河流两岸的森林无边无际。中国的东至是湿润地区,降水丰富,从这里一路向西,要经过湿润、半湿润、半干旱和干旱区,才能到达中国的西至。东至我在几年前去过了,现在我该去的是中国的西至——新疆乌恰县的斯姆哈纳。<br> 车从喀什出来后,就沿着309省道向西一直开去。两边的大山起起伏伏,山体赤裸,一片黄褐色。这里已经在欧亚大陆的中心地带,无论东西南北哪一个方向,离海洋的距离都是十分遥远了。眼前是一片干旱区的景象,时而越过群山在天边会出现一个个银白色的雪峰打破这荒漠世界的单调。对一个经常在干旱荒漠区行走的人来说,看到白色的雪山会格外亲切,就像在海上航行的人看到信天翁一样,因为那是吉祥的符号。对我来说,在干旱区看到雪山,我会把它转变成绿洲,就像看到村庄、田野、牧场一样,因为雪山意味着水源,雪山下面会出现由冰川融水形成的河流,河流两旁会形成村庄和市镇;雪山又意味着随海拔上升气温会逐渐下降,这会带来降水的增加和地表蒸发的减少,这样在接近雪山的地方会出现草地和植被。<br> 斯姆哈纳在中国的最西边。我看到西边的天际线是由一列雪山勾画的,我的心中充溢着一种安详温暖的感觉,我想象着中国的最西端不会是一片荒漠的景色。<br><br>中国的几个“最西端”<br>对于中国的最西端,你可以把它理解为一个点,一个能用经纬度坐标表达的我国版图最西边的端点。但你更应该把它理解为一个区域,一个包含自然与人文双重意义的地理单元。这里有帕米尔高原的伸展,有天山和昆仑山的相遇,有克孜勒苏河的流淌,有柯尔克孜民族的世代相传。最西端的村庄,最西端的口岸,最西端的夏牧场,连同最西边的端点,共同孕育出的这片土地,才是内涵丰满、意义非凡的中国最西端。<br> <br></p> 二,去中国的最西端,一路上有“红层”景观相伴<br> 去中国的最西端是我的目的,但是如果我一路直奔目的地,连路边的景色都不欣赏一下,那我就不是搞地理的人啦。因此一路上我不停地观察,很快我就发现309省道的不同寻常之处。我发现在接近乌恰县城时,路两旁山体岩石的色彩开始出现红色,或者呈现出五彩的色泽。这时我脑海中闪现出“红层”的概念,这不就是地理学家和地质学家所说的“红层”地貌嘛。红层地貌是一个大的地貌概念,丹霞、雅丹、彩丘等地貌景观是其几种特殊类型。简单地说:红层地貌就是出露地表的红色或者彩色的沉积岩层。想想看,路边的大山向你展示出一层层的红色或者彩色的岩层,这无疑是很吸引人的风景。<br> 现在我面前的路两旁的山体虽然呈现红色,但是很难说这景观是丹霞,因为丹霞地貌被地理学家概括为:坡陡、麓缓、顶平,我眼前的红色山体显然不符合这些特点,它既不麓缓,也不顶平;当然也不是雅丹,雅丹风蚀而成,低矮,体量绝没有我眼前的山体高大;也不像甘肃张掖那样的彩丘,没那么艳,但比其雄浑庞大。既然现有的红层中的景观名称都无法称呼它,那就用这类地貌的总称“红层”来称呼它吧。<br> 到了乌恰县城,停车加油,环顾四周,我看到乌恰县城周边的群山都是“红层”,乌恰县城可以说是红色岩层围绕着的一座“红城”。<br> 从乌恰出城后,路上见到的红层景观越发集中强烈了。不久有一种更吸引我的景观出现了,一条有着红色河水的大河从西向东流淌,并且一直伴随在公路的左右。这条大河叫克孜勒苏河。克孜勒苏是柯尔克孜族的语言,意思是“红河”,克孜勒是红色的意思,苏是水和河的意思。克孜勒苏河之所以流淌着红色的河水,是因为这条河流淌在红层所在的区域,红色泥沙把河水染红了。它应该算是一条大河,长达847公里,发源于天山山脉中吉边界西侧。这条河对这一带的重要性,在这个地区的州名(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中就体现出来了。<br> 不仅河因为红色的岩层而红,我发现这里许多地名都与红色岩层有关,你随便拿起一张乌恰县的地图,就会看到许多用“克孜勒”组合而成的地名:克孜勒塔拉、克孜勒库木、克孜勒阿根……塔拉、库木、阿根分别是低地、沙漠、山谷的意思,这三个地方的名称就是红盆地、红沙漠、红山谷。不仅乌恰如此,整个州的其他地方也有很多包含“克孜勒”的地名,如阿图什有个克孜勒套村,阿克陶县有个克孜勒陶乡,意思即为红山村、红山乡,套和陶都是山的意思。阿克陶县还有一个地方叫克孜勒艾格勒,意为红土羊圈……可见红层地貌对这一带的影响之大。<br> <br>中国最西端在一片红层山地中<br>中国最西端的色彩一定包含了红色,因为这里有大面积的红层地貌分布。从空中俯瞰,一条绚丽的红色条带横跨中国、塔吉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这里是天山和昆仑山两大山系交会的地方,地势逶迤起伏,在棕褐色的大山里和洁白的雪峰下,红色砂砾岩构成的高低错落的红层山地格外醒目。大自然慷慨地把最出美景的地貌馈赠给了中国的最西端。<br> <br> <br>三,309省道:在天山与昆仑山的交会处<br> 309省道还有一处值得说的地方:这条通往中国最西端的路,在两列世界著名的大山中间通过,一列是西昆仑,一列是南天山。这两列大山原本是环抱着塔里木盆地,环抱之后,双手合十,现在这条309省道,就在两列大山的双手之间通过。<br> 中国的最西端——西至点,虽然我还没有到达,但对那里已经产生了一种崇敬之情。我甚至觉得那里是一处庄严的所在,现在我乘车前往那里,仿佛是一次朝圣,而且朝圣的仪式从喀什一上路就已经开始。为什么我有朝圣的感觉?难道仅仅因为这条路在昆仑山和天山之间?因为有这样两列壮丽的山脉一路相迎相送?不,这太形式化了,我想了想,终于想明白了:这条路是古老丝绸之路中的一条,在昆仑山和天山交会的夹缝中前行,不需要翻越高大的山脉,因此一路上没有海拔特别高的山口,大部分地区的海拔在2000米左右。比较一下丝绸之路在塔里木盆地中的南路和北路,这应该是最顺畅、走的人最多的一条路。沿着这条路一直向西,会进入中亚历史上最为繁盛的几个地区,尽管中亚地区历史风云变幻,国家王朝更迭频繁,但是有两个地区一直是繁荣富饶的:一个是费尔干纳盆地,一个是伟大的中亚城市撒马尔罕。历史上多少学者、探险家、商人沿着这条路跋涉在中国与中亚和西亚之间。文化、技术、商品在这条路上传播和递送,它是古代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是古代中国人的出国大道。这大概是我走在这条路上有朝圣感觉的原因吧。<br><br>斯姆哈纳:中国最西端的村庄<br>斯姆哈纳,一度被描绘成祖国日落最晚的地方,其实这里并不是我国领土的最西点,而是我国最西端的行政村,隶属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乌恰县。从人文角度讲,这里是我国定居村落的最西端,村庄美丽宁静,房屋规划整齐有序。柯尔克孜族是典型的游牧民族。<br><br>四,西至点在77号界碑,路却一直向西进入阿赖山谷<br> 很快我们就到达了此行的目的地:中国的最西端——斯姆哈纳村。因为从乌恰县城到这里只有100多公里,路况也很好。这个小村庄的村民都是以放牧为生的柯尔克孜族牧民。我们去的时候他们都到夏牧场去了,村子里只有少数几位留守的人。<br> 在路上我们看到了中国与吉尔吉斯斯坦之间的伊尔克什坦口岸,这是中吉两国贸易和人员往来的口岸。<br> 我们在村中和口岸都没有停留,直接开车到边防军的营房。在边防军的陪同下,我们来到了边界上的77号界碑。界碑建在一个小山丘上,基座下面有几层台阶,界碑上的“中国”二字用红色油漆镌刻在一块青色的花岗岩石碑上,十分醒目。石碑的右侧是鲜红的克孜勒苏河在流淌;河的对岸是一片挺立的红色砂岩陡壁,克孜勒苏河从吉尔吉斯斯坦境内向我国流来;石碑的左侧就是309省道,这条路到了边界并没有终止,而是穿过边界一直向着西方延伸……进入了远处的阿赖山谷。阿赖山谷很有名气,一方面因为它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通道;另一方面是因为这条山谷的景色十分壮丽,而且这条宽阔的山谷空气湿润、草场丰美,是费尔干纳盆地中吉尔吉斯牧民的夏牧场。著名探险家、考古学家斯坦因曾描述过这里夏季成千上万的牧民转场的场面:“……驼队背负着游牧家庭所有的华丽毡毯和其他财物,络绎行走在途中,其情其景,真的就像风景画一样。”如今从伊尔克什坦口岸经阿赖山谷到吉尔吉斯斯坦的第二大城市奥什,再到乌兹别克斯坦的城市安集延的中吉乌公路已经修通,中吉乌铁路也在规划中……<br> 在边界另一侧的吉尔吉斯斯坦,有很多中国产的崭新的重型卡车:有陕西产的陕汽重卡,还有重庆生产的“铁马”和“红岩”牌重型卡车。陪同的军官告诉我们,中国的重型卡车很受吉尔吉斯人欢迎,是这个口岸重要的出口商品。我看到一些吉尔吉斯商人和中国商人正在商谈,办理接车手续。眼前的情景让我想起当年产自大宛的“汗血宝马”正是经过这条路进入中国的。<br><br><br>伊尔克什坦:中国最西端的口岸<br>在我国西部边界巍峨冷峻的大山中,伊尔克什坦所处的位置是一处海拔只有2000多米的低矮山口,因此这里自古便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孔道,也是我国通往中亚的捷径所在。伊尔克什坦口岸属新疆乌恰县,是我国最西端的口岸,也是我国最早与国外通商的口岸之一。从这里再向西,可以到达我国与吉尔吉斯斯坦之间的77号界碑,站在界碑处,能清晰地看到吉尔吉斯斯坦的营房,就坐落在克孜勒苏河畔。<br> <br>五,中国到底有几个最西端?<br> 第二天一早,我们就从斯姆哈纳村出发,去村子牧民们的夏牧场。部队上的教导员带着我们去找一户人家,男主人叫杜西拜克·库尔曼别克,他平时负责部队和村里的联络工作。车子在崎岖的山路上颠簸,几小时后,车子进入了一处峡谷,峡谷初始时很狭窄,车子刚好能够通过,随着海拔不断的上升,峡谷变得开阔起来,气候也越来越湿润,山谷的两边开始变绿,有成群的山羊正在下山,向牧民点会聚,一时间山谷里面到处是羊。我们到达牧民点时,已是傍晚时分,十几座毡房坐落在河谷中,一条清澈的小溪在白色的毡房间淙淙地流淌。我们要找的杜西拜克早就迎出毡房外,他和儿子都穿戴得十分整洁,引人注目的是他们都戴着柯尔克孜人独有的高高的卷檐白毡帽。毡房里挤满了人,也都穿得整整齐齐,有许多人还是从远方赶来的。原来杜西拜克的儿子迪里沙涅第二天要做“割礼”,柯尔克孜族信奉伊斯兰教,给儿童做“割礼”据说是仅次于婚礼的重要节日,亲戚朋友和邻居都会参加。现在毡房外面正在杀羊。<br> 在吃饭开始之前,杜西拜克做起了“礼拜”,我虽然不懂他说的什么,但我感受到了那种气氛和他的虔诚。<br> 第二天我们没有看到“割礼”的过程,因为还有事情,我们和杜西拜克一家告别,开车离开了夏牧场。<br> 在斯姆哈纳村的夏牧场,我对柯尔克孜人的游牧生活有了体验,知道了牧民的生活居住有定居点和游牧点之分,定居点——斯姆哈纳村是这个时代才有的,村里有政府建设的砖瓦房。过去对于游牧民族来说,毡房游动到哪里,哪里就是家。<br> 在斯姆哈纳我在地图上寻找中国最西端,也就是中国的西至点。我发现就经度而言,中国的最西端并不在斯姆哈纳村(东经73度57分),而是在阿克陶县的木吉乡境内。因为在那里有一块向西突出的地方(东经73度30分),就经度而言,中国最西端显然在这里,两者之间相差27分,大约相差30多公里,就是说那里比斯姆哈纳更向西30多公里。那么到底哪里是中国的西至呢?<br> 这让我想起中国的其他几个至点。北至点有人说在漠河县的北极村,有人说在比此更靠北的乌苏里;东至点也有几个,一个是黑龙江抚远市的最东端,一个是黑瞎子岛的中俄两国分界处的东端,也有人说在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两条大江主航道的交汇点。<br> 这些说法都有自己的依据。我认为要解决这些问题,首先要把四至点看成一个区域,而不是一个几何点,同时要区分出自然四至和人文四至。像斯姆哈纳村应该看作是人文方面的中国西至点,而阿克陶那个向西突出的部分,可以算作是自然的最西端,二者相辅相成。仅有自然的至点还不够,因为有些地方人类根本就不可能生活在那里,比如前面提到的向西突出的点,在海拔5000多米的雪峰之上。这样的西至点,显然满足不了人们去看一看和体验一下的愿望,这样的愿望应该靠斯姆哈纳这样的村庄来满足。<br> 现在我们总结一下中国西至的特点,那里有大片的红层地貌,有一条红色的河在流淌,那里有一个村庄,一个口岸,一个连队……还有在阿克陶县的木吉乡,有个区域比斯姆哈纳更靠西,但是那里人迹罕至,就经度而言,中国的西至在雪峰之上……<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