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返第二故乡,寻觅当年的足迹!——北京军区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一师五团二连战友50年再聚首!(二)

可乐奶奶

<h3>2018年7月24日,战友们乘大巴车前往50年前曾经为之奋斗过的第二故乡一一内蒙古磴口县,包尔盖农场二分场,也就是当年的一师五团二连。</h3><h3>对于这片土地,每个人都有一段刻骨铭心的情结,难以忘怀!……</h3> <h3>大巴车行驶了4个多小时,到达了磴口县城。是当年一师师部所在地。現在的县城大变了模样!</h3> <h3>县政府前广场上正在举办“庆祝改革开放40年——磴口县第26届华莱士节”歌舞专场文艺演出。</h3> <h3>磴口县城夜景。晚上住在县宾馆。</h3> 参观《内蒙古兵团博物馆》 <h3>下午,战友们首先去参观《内蒙古兵团博物馆》,它座落在一师一团旧址上。</h3> <h3>《内蒙古兵团博物馆》</h3> <h3>兵团精神永存!《兵团战士》雕像</h3> <h3>战友们在《兵团战士》雕像前留影!</h3> <h3>全国生产建设兵团分布图</h3> <h3>兵团接收知青情况统计表。</h3> <h3>兵团供给制待遇。</h3> <h3>奋战“大排干”。这张照片让我想起了1969年3月,我们连接到挖大干渠的任务,就住在一团大礼堂(也是食堂)。地上铺着麦桔草,草上面铺了条我自带的光板羊皮褥子和连队发的褥子。我们晚上尽管穿着棉衣、棉裤,戴着帽子睡,还是冻得睡不着!完成任务后,发现羊皮褥子都长绿毛了!</h3><h3>挖大干渠是很累的活,土层冻的用镐头刨不动就用炸药炸,然后靠我们的双肩一担担的挑出去。据老职工说:一立方土需要担32担。那时我们男女生一样比着干,谁也不肯落后!个个肩膀红肿,有的破了皮渗出了血!……</h3><h3>记得我一顿饭能吃4个馒头、两碗菜。男生吃的就……!</h3><h3><br></h3> <h3>艰苦奋斗,奉献青春,屯垦戍边,坚韧不拔!</h3> 天下黄河第一闸~三盛公水利枢纽 <h3>“三盛公水利枢纽工程”,于1959年6月5日开工建设,于1961年5月竣工。是一座以灌溉为主,兼有航运、公路运输、发电及工业供水、渔业养殖综合利用的闸坝工程。</h3><h3>这一工程的建成,彻底结束了河套灌区“天旱引水难,水大流满滩”的历史。其灌溉面积近千万亩。成为与我国著名的古代“都江堰区”、现代“淠史杭灌区”,并驾齐驱的三个特大型灌区之一。</h3><h3>拦河闸全长309余米,巍然屹立在波涛滚滚的黄河上,规模宏大,气势雄伟!</h3> <h3>“黄河三盛公水利枢纽”鸟瞰图</h3> <h3>“天下黄河第一闸”这块石碑,是1961年5月工程峻工时立的,很有点历史沧桑感!</h3> <h3><br></h3><h3>“拦河闸”——黄河三盛公水利枢纽。</h3> <h3>屹立在黄河上的“拦河闸”!</h3> <h3>运行水位,1054.50m</h3> 重返连队寻觅足迹 <h3>2018年7月25日早上,我们乘车回连队……</h3><h3>大巴车载着我们一路向前,驶进那一望无际的乌兰布和大沙漠!望着从眼前怱怱而过的沙漠,我的思绪回到了50年前的那一天!……1968年12月14日下午大概是5点多,火车停在了磴口车站。(听说叫巴彦高勒)随后我们96名知青分别坐上了敞蓬卡车。</h3><h3>卡车一路颠簸,行驶在沙漠中。没有路、没有灯光、天黑漆漆的!借着车昏暗的灯光,我看到被车轮卷起的黄沙借助风的力量漫天狂舞!而且到处都是“坟头”(实际是一个个沙丘,误认为是坟头)我害怕极了!这是什么地方啊?!……</h3><h3>一路上,我们随着卡车的颠簸摇晃着……很晚很晚了,终于见到了点儿亮光!</h3><h3>到连队了!我们的青春梦开始了!……</h3> <h3>大巴车停了下来,原来这是组委会的特意安排。战友们纷纷下车,跑向久别了的大沙漠!此时的乌兰布和大沙漠,已今非昔比!</h3> <h3>改革开放40年,防沙、固沙治理,种植了绿色植被,修了柏油马路通往各农场、分场。</h3> <h3>战友们三五成群拍摄着,记录下这难忘的瞬间!</h3> <h3>我只顾着寻找我记忆中的“白刺”、“冬青树”,却忘了与沙漠合影留念!</h3><h3>“白刺”、“冬青树”当年都是骆驼很喜欢吃的。每年7、8月份“白刺”的果实成熟时,圆圆的、红红的、一串串的小红果实,着实喜人!放到嘴里酸酸甜甜,那叫一个美!我们都管它叫酸溜溜!</h3> <h3>继续前行,到达了一师五团团部原址。</h3> <h3>团部也变了样!原来的印象已经模糊了。过去唯一的一条主要马路也铺上了柏油路!团司令部、政治处、后勤部大院还在,但已做它用。医院还在原址,已扩大了。</h3><h3>路两旁也建了些超市、旅馆、饭店等……</h3><h3>我努力的寻找着、回忆着,……当年的印象渐渐的浮在眼前……。</h3> <h3>这是利用星期天到团部的机会,去“照相部”合影留念!</h3><h3>去团部的机会,不是每人每个星期天都有的。连里规定,每个班每次外出人员(只能去团部)不得超过1/3。所以,只能轮班外出喽!我们很珍惜每次的外出机会。</h3> <h3>发军大衣了!赶紧去团部照相!那高兴劲、神气劲就甭提了!……</h3> <h3>原团部机运连旧址。</h3> <h3>原团部机运连车库旧址。</h3> <h3>这是“磴口县包尔盖农场学校”也就是原来的一师五团中心学校。</h3><h3>记得是1970年I0月,我从二连小学校被调到五团中心学校任教。与我同时调到学校的还有来自六连、八连、和十连的三个知青,我们同住一宿舍。</h3><h3>学校共有教职员工16人,后陆续又从各连调入知青达到20多人(至1972年7月)。当时学校试行九年制教育,1一5年级是小学;6一7年级是初中;8一9年级是高中。那时学校只有8个年级。(8个班)</h3><h3>那时的学校,没有操场、出教室门就是沙丘;没有院墙、更谈不上校大门。</h3><h3><br></h3><h3><br></h3> <h3>这是当年团部学校所有教职员工(缺2名教师)在校园合影!背景是我们教工和高年级学生自己动手盖的教室、办公室。出教室门就是沙丘,也就是操场了!</h3> <h3>这是学校的7位女教师合影,后排4位是知青。</h3> <h3>为提高教学质量,利用寒假期间,在团部学校办教师培训班。这是来自各个连队小学的老师和团部学校老师合影留念!</h3> <h3>在团部,部分战友去看望至今还留在当地生活的原浙江知青潘冬香老战友!(前排左数第三人,她后面站着的是她的爱人)因某种原因,她没有回浙江,而留在了农场。至今她的生活还是不错的。</h3> <h3>潘冬香夫妇热情的招待老战友们!</h3> <h3>一家五口三代人其乐融融!愿他们一家幸福安康!</h3> <h3>小孙子亲亲远道而来的董奶奶!</h3> <h3>中午在五团的鸿晏酒店就餐。包尔盖农场的领导到场迎接,党委书记致欢迎辞!</h3> <h3>随即我们来到了包尔盖农场新场址。</h3><h3>办公楼前掛有“热烈欢迎老知青重返第二故乡”的横幅!</h3> <h3>老知青集体合影留念!</h3> <h3>已80多岁高龄的余连长,带着全家四代人重返第二故乡!</h3> <h3>来到知青纪念碑前</h3> <h3>沧海桑田,历史斗转!</h3> <h3>“知青纪念碑”前合影留念!</h3> <h3>从农场出来一路前行,很快就到了我们曾经为之洒汗流泪、奉献青春、刻骨铭心、情怀难忘的第二故乡——二连(现在的二分场)</h3><h3>党群活动中心是新建的!</h3> <h3>在“党群活动中心”举行了欢迎仪式!</h3><h3>包尔盖农场的党、政、工会、分场场长、以及原二连连长、副连长、老职工、老知青代表分别讲话。</h3><h3><br></h3> <h3>此次50年聚会活动的组织者之一,包头知青徐凯代表老知青讲话。</h3> <h3>原二连连长、副连长和老职工黄排长合影,三位80多岁的老人再重逢!</h3> <h3>听说知青们回连队了,农埸职工的子女们也赶来看望我们。</h3> <h3>当年的学生与她们的谷老师、田老师合影留念!</h3> <h3>连队的主要大道也铺上了柏油路!</h3> <h3>这是原来的连部,还完好的保留着。现已住了三户人家。</h3> <h3>保存较完好的是当年知青们住的四栋宿舍。我们去了当年三排战士住的宿舍,现在房屋的主人是我们当年的陈排长(转业老兵)居住。</h3><h3>院子打理的很好,种有果树、蔬菜、西红柿……。</h3> <h3>这可是绿色食品!来个一扫而光!</h3> <h3>院内种的梨树。</h3> <h3>久违了的故乡味儿!</h3> <h3>伊健和陈明章一同来到他们曾经居住的宿舍前!回忆着那年……那月……!</h3> <h3>大礼堂西半边房!</h3> <h3>原啤酒花烘房</h3> <h3>原水井旧址</h3> <h3>到地里走走……</h3> <h3>一眼望不到边的葵花园!</h3> <h3>老连长夫妇俩。</h3> <h3>在难以忘怀的土地上,再一次留下倩影!</h3> <h3>从连队返回团部住宿。</h3><h3>五团团部的夜晚,皓月当空,是那么的清静!</h3> <h3>迎着朝阳,新的一天开始了!</h3><h3>战友们即将告别这片曾经挥洒热血、奉献青春的热土;即将告别这个梦开始的地方!……</h3><h3>再见,我的第二故乡!再见,我的父老乡亲们!再见啦!</h3> <h3>战友史立明,独自骑自行车到五团与战友聚会。今天将继续他的自行车旅行——向宁夏进发!祝老战友一路平安!</h3> <h3>此时此刻,望着远方,思绪万千!……</h3> <h3>岁月,赋予了我们永远不变的战友情!</h3> <h3>岁月,改变了我们的容颜!</h3><h3>岁月,却改变不了我们的战友情!</h3><h3>谨在此感谢为50年聚会活动,辛勤工作的包头战友!感谢组委会全体工作人员!真诚的道一声:您们辛苦了!谢谢!</h3><h3>感谢战友们提供的照片和视频!</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