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b> 沙磁文化区——20世纪三十、四十年代,在日寇侵华,山河动摇,国难当头之时,一大批大专院校、科研机构、政府要津、重要工厂,一大批教育家、科学家、文学艺术家、工商实业家西迁重庆,汇聚在今天的重庆市沙坪坝区的土地上。当时,这片土地叫做沙磁文化区。</b></h3><h3><b> 抗战八年,这里拥有中央大学、重庆大学、交通大学等22所高校和全国1/8的大学生以及众多学术科研机构,是抗战大后方的科教文化中心。郭沫若、巴金、冰心、徐悲鸿、李四光等许多名人在这里工作、教学和创作,丁肇中、周光召、朱光亚等一代精英在这里就学成长。这里,也是中共中央南方局、八路军驻渝办事处的所在地。周恩来、董必武、叶剑英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里开展了可歌可泣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活动,培育了红岩精神。作为抗战大后方的教育文化中心——沙磁文化区,在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领导和影响下,展开了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文化运动,产生了大量文化、艺术、科研精品,像擎起时代的火炬一样光芒四射,在中华民族最危险的时刻,鼓舞全国抗战士气,砥砺同胞忍受最大的艰苦,争取最后的胜利和民族的独立解放。 </b></h3><h3><b> 今天,2019.06.23 在雄队带领下,让我们追寻这些历史留下的印记,穿过沙坪坝数量繁帙的抗战历史遗迹、资料档案,回望历史,让世人重新感受和接触沙磁文化区那一段光耀千秋的烽火岁月!</b></h3> <h3>重庆大学校徽</h3> <h3>老照片(来自网络)</h3> <h3>老照片(来自网络)</h3> <h3>全体扫街小伙伴集体照</h3> <h3><b>重庆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水平研究型综合性大学,是国家“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有A、B、C和虎溪四个校区,校园环境优雅,彰显深厚底蕴,享有 “嘉陵与长江相汇而生重庆,人文与科学相济而衍重大”的美誉。 学校创办于1929年。创建之初,先贤们就提出了与现代大学职能基本一致的办学宗旨“研究学术、造就人才、佑启乡邦、振导社会”,确立了“耐劳苦、尚俭朴、勤学业、爱国家”的校训,成为一代代重大人的精神内核。 学校弘扬“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的优良校风和“求知、求精、求实、求新”的优良学风,坚持“扎根重庆、立足西南、面向西部、服务全国、走向世界”的办学思路,坚持“树西南风声,创一流大学”的办学理念,深入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朝着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办学目标不懈奋进。</b></h3> <h3><b>重庆大学于1929年由重庆大军阀刘湘,搜刮民众的猪肉税创办而成,不管咋说,教育为先的理念还是值得肯定。35年为省里重庆大学,42年为国立重庆大学,50年为重庆大学。</b></h3><h3><b> </b></h3><h3><b> 由此发展成现在的国家“双一流”(A类)、“211工程”和”985工程”首批重点建设的高水平研究型综合性大学。</b></h3><h3><b> </b></h3><h3><b> 由于重庆是抗战时期中国唯一没有沦陷的城市,所以重庆各方面都承载了战时全国的各行各业的种种火种,教育也不例外,重大保留发展了抗战时期的中国教育大局。体现了中华民族不屈的民族风貌。</b></h3> <h3><b>重庆大学校门位于沙坪坝正街174号重庆大学A区。重庆大学校门建于1930年,为该校最早建筑,是重庆大学建校的历史见证。</b></h3><h3><b> </b></h3><h3><b> 校门为“四立柱式”折中主义风格建筑,由四个石结构石柱组成。正中两个门柱刻有时任国民政府主席林森题写的校名。大门两侧为八字形石壁,其上凿刻有重大校训:“耐劳苦,尚俭朴,勤学业,爱国家”。</b></h3> <h3>重大优秀历史建筑</h3> <h3>重大第五教学楼:</h3><h3>建于50年代 典型苏式建筑</h3> <h3><b>.寅初亭 </b></h3><h3><b>1943年,为了声讨国民党软禁重大商学院院长马寅初先生而修建的祝寿亭。当时,周恩来、董必武、邓颖超联名送去寓意深刻的“桃李增华坐帐无鹤,琴书作伴支床有龟”的贺联。上联赞颂马寅初桃李满天下,又指出寿堂缺了老寿星,下联说马老不失气节,同时也用有龟谐音,希望马老早日归来。</b></h3><h3><br></h3> <h3>(图片来自网络)</h3> <h3>寅初亭,屹立的先生刚直不阿的精神</h3> <h3>《理念墙》</h3> <h3>钟塔</h3> <h3>大轰炸纪念樯</h3> <h3>名人雕像</h3> <h3><b>文字斋,也叫重庆大学文字斋,建于上世纪30年代初,1933年建成,是中国传统建筑。</b></h3><h3><b>该建筑由黑色砖瓦砌筑,红色立柱支撑,古色古香,后门可眺望嘉陵江。解放前曾是重大高年级学生宿舍和重大教师宿舍,现为重庆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办公用房。是重庆大学A区至今保存较完好的老式建筑之一。</b></h3><h3><b></b></h3><h3><b> 与文字斋并行,现在重庆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所在的七教的位置上,有座相似结构的“行字斋”,曾经两个“斋”都是做为青年教室宿舍的,每晚到深夜的灯火,是嘉陵江上一道风景。</b></h3> <h3>工学院地下室</h3> <h3>现已辟为重大网红咖啡店</h3> <h3>黄桷树</h3><h3>根深叶茂</h3><h3>勃勃生机</h3> <h3><b>重庆大学工学院位于沙坪坝区重庆大学A区内,重庆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抗战时期,著名无线电专家冯简便在工学院大楼办公。重庆大轰炸中,工学院大楼曾中弹,由于结构坚实,仅炸毁一角。</b></h3><h3><b><br></b></h3><h3><b> 该建筑坐南朝北,面阔42.7米,进深12.2米,建筑面积2 456.56平方米,1930—1935年建造,曾为重庆隆贸洋行。由西方建筑师莫利生设计,仿西方古典建筑风格,墙体全用条石砌筑。整栋建筑古朴大方,比例适中,为重庆同时期建筑中所少见,为研究重庆近代建筑的发展演变及西方建筑风格对本地建筑的影响提供了难得的实物资料,也为研究重大校史及重庆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珍贵史料。</b></h3> <h3>创建于1929年的重庆大学理学院,与重庆大学同岁,10月12日也迎来90华诞</h3> <h3><b>重庆大学理学院位于沙坪坝区重庆大学A区内,重庆市级文物保护单位。</b></h3><h3><b> 抗战时期,理学院见证了沙磁文化区诸多重要事件。1938年2月6日,重庆沙坪文化区自治委员会成立大会在理学院二楼的教员休息室举行,会上宣告了“沙磁文化区”的成立。1939年3月,重庆大学、中央大学和四川省立教育学院的女同学联合邀请邓颖超来理学院演讲。1939年5月5日,汪精卫公开投降日本之后,国民参政会议第一届第四次大会于同年9月18日在重庆大学理学院礼堂召开,蒋介石出席会议并发表了演讲,会议通过了《声讨汪逆兆铭案》。</b></h3> <h3>理学院内,平时不开放滴</h3> <h3><b>理学院建于1930—1933年,中国式建筑风格。该建筑由沈樊德设计,“工”字形平面,中轴对称,总体为双层带阁楼,层次为重檐歇山形式,屋面坡度较陡,建筑面积3 322平方米。建筑外立面遵循中国古典建筑样式,翘角飞檐,但内部结构则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是民国时期中国建筑师探索中式建筑风格的典型例证,为研究民国时期建筑风格的演变及民族风格建筑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b></h3> <h3>偶遇</h3><h3>见证重大毕业学子</h3> <h3>沙滨路,远眺江北</h3> <h3>周恩来塑像</h3> <h3>重庆大学主教学楼.</h3><h3>是在当时饶家大院原址修建起来的,可惜撤了.</h3> <h3>现仅存饶家大院旁的水池,可见当初的建筑格局和风釆。</h3> <h3><b>民主湖</b></h3><h3><b><br></b></h3><h3><b>重大民主湖</b></h3><h3><b>民主湖是重庆大学校园风景湖,紧靠重大的思群广场。解放前夕,为预防当局断水,重庆大学师生自发的组织起来修建人工湖,取名“民主湖”。这是重庆大学师生爱国、爱校光荣传统的具体写照。民主湖中央有一四方亭子取名“湖心亭”,可供休息与游人驻足观览。湖边有桃树、柳树点缀、草地上错落放置重大一些名人、校友的塑像,老校长郑思群的骨灰也安葬在民主湖畔。民主湖是重大最具有人文气息的地方,景色别致的湖光,能够净化心灵,能够给人自信。</b></h3> <h3><b>重大七七抗战纪念堂</b></h3><h3><b>中西合璧的风格,整个建筑呈矩形……在重庆大学A区后校门旁,一座占地近千平方米的礼堂掩映在绿树丛中。</b></h3><h3><b>国立中央大学的七七抗战大礼堂,它不仅是重庆抗战历史无声的重要见证,也是抗战时期国立中央大学迁渝办学的纪念丰碑!</b></h3> <h3>中央大学“七七抗战”大礼堂位于沙坪坝区重庆大学A区内。1937年秋,全面抗战爆发,位于南京的国立中央大学迁来重庆,借用重庆大学校舍办学。1938年,中央大学在重大松林坡修建了此礼堂,为纪念“七七事变”,就命名为“七七抗战大礼堂”。礼堂竣工后,曾有包括周恩来在内的许多名人在此发表演讲。礼堂坐西南朝东北,砖木结构,占地827.7平方米,原为两面坡样式,大门开在东北山墙处,现礼堂虽经改造,但主体尚存。</h3> <h3><b> 文字斋,也叫重庆大学文字斋,建于上世纪30年代初,1933年建成,是中国传统建筑。</b></h3><h3><b> 该建筑由黑色砖瓦砌筑,红色立柱支撑,古色古香,后门可眺望嘉陵江。解放前曾是重大高年级学生宿舍和重大教师宿舍,现为重庆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办公用房。是重庆大学A区至今保存较完好的老式建筑之一。</b></h3><h3><b> 与文字斋并行,现在重庆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所在的七教的位置上,有座相似结构的“行字斋”,曾经两个“斋”都是做为青年教室宿舍的,每晚到深夜的灯火,是嘉陵江上一道风景。</b></h3> <h3>打卡:七七抗战礼堂</h3> <h3>校史陈列管,重大体育馆。</h3> <h3>重大松林坡 国立中央大学迁渝纪念亭</h3> <h3>中央大学迁渝纪念碑刻</h3> <h3>国立中央大学,抗战时期艰难西迁历史……</h3> <h3><b>在重庆大学内,有一个片区叫“松林坡”。七十多年前,这个“松林坡”曾有一所全国规模最大、系科最全的高等学府——国立中央大学。现这个松林坡,就是当年中央大学遗址。。</b></h3><h3><b> </b></h3><h3><b> 据相关资料显示,国立中央大学建于南京,是民国时期中国最高学府,也是民国国立大学中系科设置最齐全、规模最大的大学,也是现在南京大学的前身。1937年抗战爆发,当年,该校随国民政府搬迁至陪都重庆,选址于松林坡,后又陆续在柏溪、成都华西坝、贵阳等地设立分校区,直至抗战胜利后才迁回南京。1946年9月中央大学拥有7个学院、37个系、6个专修科、26个研究所,是当时国立大学系科设置之最。1948年,在普林斯顿大学的世界大学排名中,国立中央大学已超过日本东京帝国大学(现东京大学),居亚洲第一。</b></h3><h3><b> 抗战时期内迁西北或西南的各大专院校由于战时环境的影响,学习条件是很艰苦的,而中大校风学风尤为艰苦勤奋。大家珍惜战时读书机会之难得,无不孜孜以求,期望学有所获,能真正成为抗战建国的栋梁之才。</b></h3> <h3><b>由于中央大学在松林坡建的大都是些砖木结构的平房,到上世纪50年代时,这些临时性建筑已经很破旧了,于是上世纪50年代重大校方将其拆掉了,建成了一批青砖红瓦小洋楼,作为苏联专家的住宅,后来改为教师宿舍。这些小洋楼现在空置着,校方一直保存得很好。历史需要承载物来纪念,并唤醒人们的记忆。原中央大学校友会多年前在松林坡留下这座“中央大学迁渝纪念亭”,记载了中央大学的这段抗战历史。</b></h3> <h3>:∴地面残留的瓦片中,印有"西南建筑工业管理局.764厂;" 清晰记录那段历史的沧桑</h3> <h3>重大招待所</h3> <h3>斑驳的门牌</h3> <h3>松林村</h3> <h3>(老照片,来自网络)</h3> <h3>(老照片来自网络)</h3> <h3>重大松林村文化墙</h3> <h3>国立中央大学 重庆旧校址</h3> <h3>松林,记忆…….</h3> <h3>重大游学之旅 扫街线路图(户外助手徒步轨迹):重庆大学老校门、重大钟塔广场、钟塔及理念墙、重大第五教学楼、寅初亭、大轰炸纪念碑、工学院、文字斋、理学院、重大图书馆、七七抗战大礼堂、周恩来铜像、团结广场、民主湖、校史陈列馆、松林坡、国立中央大学旧址、中央大学迁渝纪念碑亭、红岩缝纫机厂旧址……</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