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教育讲述之四:择邻

宋正武

<h3>  因近墓、近市、近屠,孟母三迁,择学宫之旁而居,学六艺,习文礼,知揖让,卒成大儒。</h3><h3>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h3><h3> 因邻而学,因近而习。</h3><h3> 幼稚之学,启于模仿;冠笄之为,染于化成。</h3><h3> “内模仿”是审美里边一个极重要的概念,无论是“由物至我”还是“由我及物”,都是情感、姿态和运动的同构过程。生活状态中,内模仿无处不在,它是学习的初期形式。正因为这种学而习而化,形成了区域、种族、层级的文化。</h3><h3> 区域、种族很容易理解。北方人表达爱情用《上邪》,南方人用《西州曲》,地貌风物也,萧涤非说的。黑人、白人、黄种人,文化差异极大。</h3><h3> 层级不好说,最初预备用“等级”的,怕挨骂。人是有生存文化的区别的,这很客观。像农村与城市、宜昌与北京、教授与工人、行政与司机、大款与菜贩等等,差别很大。但这种差别是可以通过“择”而改变的,像孟母三迁。</h3><h3> 为了成为优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家都在择一一择层级一一择邻。</h3><h3> 曾经有一所办得很好的小学,被教育局命名为“进城务工子弟学校”,导致生源大幅下降,伤了元气。优质资源学校,长期生源暴满,一位难求。两校差距并不因为师资、质量,而是“学邻”。</h3><h3> 小孙女上幼儿园,初上“基建”,文化人之子女多,后因住址变化转到务工子女多的“六一”,其间差距及对成长影响之大,不经历简直无法想像。</h3><h3> 我是赞成“择”的。择区域、择种族(邻而非居,呵呵,居则自主)、择层级,有追求、有超越,重组文化基因,方能层级进阶而光宗耀祖(不拍)。</h3><h3> 鸿儒谈笑富陋室,白丁往来穷豪门。</h3><h3> 下里巴人哭春江,阳春白雪和素琴。</h3><h3> 你择了吗?</h3><h3> </h3><h3>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