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访以色列 2019年5月以色列约旦游(三)

竹荪

<h3>5月30日,离开约旦王国再次进入以色列。中午在一个叫基布滋的机构食堂吃午餐。</h3> <h3>基布滋于1909年由犹太人在以色列根据马克思共产主义和犹太复国主义相结合的思想指导下建立的。基布滋的宗旨是各尽所能,各取所需,一切所得归公。与我国的人民公社类似。基布滋在以色列已存在延续了100多年。现在全国共有基布滋270多个。</h3> <h3>以色列国土三分之二是沙漠。基布滋是沙漠里的绿洲。看见美女身后树根旁边的小水管了吗?那就是用来滴灌浇树的。犹太人就是用滴灌技术在沙漠里种树,栽培农作物。把沙漠变成了绿洲。</h3><h3><br></h3> <h3>冒着烈日参观别是巴圣经考古遗址。这一处古城遗址,是以色列七大世界遗产遗址之一。2005年列入世界遗产目录。</h3> <h3>这是遗址最高点,登上此处可俯瞰遗址全貌。</h3> <h3>这处遗址可是有好几千年历史了。仔细看看,街道,住宅…很有规划哦。</h3> <h3>参观古城门口深达70米的古水井。</h3> <h3>下去时绕了好几圈才到,上来更不容易。</h3> <h3>别是巴又名贝尔谢巴,这里有一口重要的井,亚伯拉罕盟约井。这是以色列讲解员正在为我们讲解亚伯拉罕为逐水而居迁徙的路线,我们的领队小林帮她翻译。听完讲解后,我们观看了一部3D短片,根据讲解员的讲解和短片播放的内容,可以确定的是,圣经的人类祖先就是从亚伯拉罕开始的。亚伯拉罕是三大教,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的先知,也是希伯来人,阿拉伯人的祖先。也就是说,现在剑拔弩张,打的不可开交的的以色列犹太人和阿拉伯人原来是一家人。</h3> <h3>3D短片可以拍照片不可以录像。左二是亚伯拉罕,旁边的男孩是他的小儿子以撒。(当然是演员扮演的)。</h3> <h3>短片播完,屏幕卷起,我们看见了这口著名的井。在极度缺水的沙漠里,水井多么重要。这口井本来是亚伯拉罕家所掘,但后来有人来争抢。于是亚伯拉罕拿出七只母羊(这在当时应该是很大一笔财产了吧。)给对方,与对方订下盟约,确认井的主权,大家结束敌对状态,和睦相处。</h3> <h3>当晚住在贝尔谢巴。在酒店大堂见到这位美女。后来才知道那天晚上有人在酒店举行婚礼。参加婚礼的宾客很隆重地着黑色礼服。我们混进去看见所有来宾进去前都先到门口桌子上拿个白色的信封,在信封上写,(我们估计是写上名字)写完后往里塞钱。新娘新郎与他们的长辈们站在门口迎宾。来宾们把准备好的装着礼金的信封投入门口的一个箱子里,然后与新娘新郎拥抱,行贴面礼后进入婚礼场地。里面准备的是自助餐。这一幕与中国人的婚礼何其相似。出于礼貌我们没拍照。所以就没有图片可以展示。</h3> <h3>终于来到耶路撒冷,先参观以色列国家博物馆。这是博物馆大门。</h3> <h3>一进博物馆就可以看见一座巨大的制作精美逼真的公元70年前耶路撒冷老城的模型。中间的建筑是希律王建造的第二圣殿。这座圣殿最后只剩下一面西墙,残存的这面西墙就是后来著名的哭墙。</h3><h3>公元66年至135年,为反抗罗马统治者的暴政,犹太人起义反抗。耶路撒冷老城于公元70年被罗马统治者占领并毁坏,此后几十年间老城数次被罗马统治者破坏直至摧毁。也就是在那个时候,犹太人被罗马统治者赶出了自己的家园,在世界各地颠沛流离了一千多年。</h3> <h3>有着如白瓷瓶外观的《圣书之殿》馆。</h3> <h3>这个展馆里展出的是各个不同时期的圣经,其中最古老最著名的是写在羊皮卷上的《死海古卷》。</h3> <h3>时间限制,我们只参观了一小部分展馆。</h3> <h3>在橄榄山上看耶路撒冷老城全景。金色屋顶的金顶清真寺。清真寺里有一块大石头,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从那里登天见到真主安拉。</h3> <h3>以色列国会大厦。</h3> <h3>那天正好是伊斯兰教的安息日,据说有十万阿拉伯人要轮流到金顶清真寺做祷告。街边,路口徒然多了许多荷枪实弹的以色列军人与警察。军人中有不少女兵。</h3> <h3>我们来到位于巴勒斯坦管辖区伯利恒的圣诞大教堂。这个大教堂是后人在当年耶稣出生的马厩上盖的。入口只有1.2米高。</h3> <h3>这下面是基督出生后放入的马槽。信徒们排着长队等着瞻仰。据说要排好几个小时。</h3> <h3>这位是巴勒斯坦导游。以色列导游不可以在巴勒斯坦管辖区带团。当晚我们住在伯利恒,以色列导游也不可以留宿。虽然是这样,可我们看见的是,犹太人导游,给我们开大巴车的以色列籍阿拉伯司机,巴勒斯坦阿拉伯导游,相处时亲亲热热很融洽。</h3> <h3>中间是正在排队等候的人们。</h3> <h3>教堂内景</h3> <h3>伯利恒街景。</h3> <h3>当晚入住位于伯利恒的酒店。离圣诞大教堂不远。回国后才知道,登上这栋楼顶楼,可以看见伯利恒全景,晚上则可观全城夜景。遗憾当时错过了!</h3> <h3>第二组副组长,年届七旬的陈主任,三哥,一路上总是主动帮大家装卸行李。令人钦佩,感动。</h3> <h3>阿拉伯餐,是不是与以色列餐一样?</h3> <h3>与以色列导游帅哥一起,右一是伯利恒阿拉伯餐厅工作人员。</h3> <h3>这是1948年至2019年巴勒斯坦与以色列管辖区域变化图,绿色部分是巴勒斯坦管辖区域,白色部分是以色列管辖范围。</h3> <h3>耶路撒冷老城城门之一,墙上布满弹孔,那是在1967年的中东战争中留下的。老城里居住着几万人,既有犹太人也有阿拉伯人。不时有汽车从城门进出。</h3> <h3>进入耶路撒冷老城。</h3> <h3>虽然语言不通,却不影响与老城居民亲切交流。</h3> <h3>七枝烛台。犹太教的徽号。也是以色列国徽中心图案。</h3> <h3>参观2000年多年前耶稣与十二门徒享用最后晚餐的《最后的晚餐厅》。这是一座中古世纪风格有着漂亮穹顶的哥特式建筑。</h3> <h3>《最后的晚餐厅》的一面墙壁上是伊斯兰教用来指引方向的壁龛,据说清真寺里都有这样的壁龛。指引的方向是伊斯兰教的圣地—麦加。</h3> <h3>《最后的晚餐厅》地下室是大卫墓。时间关系,我们没下去。这是大卫墓外观。</h3> <h3>在导游的带领下走当年耶稣被罗马统治者审判后在罗马士兵押解下背着十字架所走过的街道,又称《苦路》。《苦路》共有十四站。</h3> <h3>《苦路》上熙熙攘攘,信徒们组团前来重走苦路,还有更虔诚的信徒扛上十字架。</h3> <h3>苦路两边开满了小店,各种商品琳琅满目。据说,以色列和约旦王国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日用品是中国生产的。</h3> <h3>《苦路》的终点是《圣墓教堂》。它是后人在耶稣蒙难,安葬及复活之地上建造的。</h3><h3><br></h3> <h3>图一右下方是耶稣下葬前装殓时躺过的石头。往里走就是耶稣墓和他复活的地方。图二是信徒们跪下抚摸石头。图三再现了当时的情景。</h3> <h3>累了,坐下歇歇。这一路参观的教堂都是人头攒动,大部分是信徒们前来参拜。</h3> <h3>哭墙,犹太人称其为西墙。因为那天是犹太人的安息日,有许多犹太人在做祷告。中间有栅栏将男女分开。遵导游帅哥的叮嘱,靠近时我们没有拍照。我们看到,祷告结束的信徒们出来时倒退着走,出了场地后再转过身。</h3><h3>哭墙上方是伊斯兰教的金顶清真寺。是伊斯兰教的圣地。</h3> <h3>哭墙边带着孩子们的犹太妇女。</h3> <h3>大卫城塔是耶路撒冷老城最高处。大约1548年左右土耳其人所建。本来安排晚上欣赏美轮美奂的大卫城塔灯光秀,可刚好那天是安息日,灯光秀不上班。遗憾错过精彩的以演绎以色列三千年历史而著名的大卫城塔灯光秀。</h3> <h3>在城塔上俯视耶路撒冷老城。</h3> <h3>《主哭耶京堂》,外观设计像眼泪,据说耶稣知道耶路撒冷将要遭受劫难,曾在此哭泣。透过窗户可以看见耶路撒冷老城。(右上角小图)</h3> <h3>《万国教堂》,1924年完工。从左到右,第二图中间围起来的那块石头是当年耶稣被罗马士兵逮捕的地方。第三图是万国教堂旁《喀西马尼园》里的千年油橄榄树。</h3> <h3>耶路撒冷老城的游览结束了。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犹太人,阿拉伯人,犬牙交错,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此次行程中处处可见,在耶路撒冷老城中更是表现的淋漓尽致,是真正的打断骨头连着筋。耶路撒冷希伯来语的意思是和平之城。但几千年来这个城市却被不同王国不同民族占领,巴比伦,波斯,罗马,埃及,奥斯曼…直至近代的中东战争,纷纷扰扰战事不断。愿亚伯拉罕的子孙后代们能传承老祖宗的智慧解决纷争,愿盘旋在耶路撒冷老城上的各路神明护佑这里的人们永享安宁。让这里成为真正的和平之城。</h3> <h3>来到此次旅程的最后一站,特拉维夫。居然有一种穿越的感觉。从古早穿越回现代社会的感觉。</h3> <h3>途经中国驻以色列大使馆,看到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全车的人都欢呼起来。</h3> <h3>雅法古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城市之一。雅法有人类活动的记载可追溯至公元前7500年。雅法古城建在地中海边的小山丘上,十二条小巷曲曲弯弯通往海边。小巷里的民居,小商店古香古色。很有特色。</h3> <h3>颇有特色的小商店</h3> <h3>远处是特拉维夫。</h3> <h3>晚上居住的酒店就在地中海边。</h3> <h3>清晨的海边一派祥和。有人晨练。</h3> <h3>在海边聊天。</h3> <h3>与冲浪归来的当地人合影。</h3> <h3>阿拉伯妇女们在海边嬉戏。</h3> <h3>钓鱼。</h3> <h3>收获颇丰。</h3><h3><br></h3> <p class="ql-block">上午就要离开特拉维夫结束本次行程了。这次旅行收获颇多,虽然只是蜻蜓点水,管中窥豹。但关于各个教派之间的纠葛,关于犹太人与阿拉伯人,关于耶路撒冷老城,甚至二十几年前还在中学教书时,为了教授有关圣诞节,耶稣诞生的课文,在备课时去查找了大量相关资料,还找隔壁信教的领居借了一本圣经来拜读,弄得自己一脑门子官司,还是没弄清的许多疑惑都得到解答。还有读小学时课本上读到的死海,向往了许久的佩特拉古城,给了我们极大惊喜的杰什拉古城,瓦迪拉姆沙漠……。</p><p class="ql-block">旅行,不只是看看风景拍拍照,更是行万里路读的万卷书。</p><p class="ql-block">(特别感谢团友们拍摄的精美照片分享。)</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