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2019年6月26日《秦皇岛日报》1版</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父亲三评甘薯</b></h1><p style="text-align: center;"><b>李永利</b></h3> <h3> 父亲真幸运,能与共和国同龄。作为一位和黄土地打了一辈子交道的“庄稼人”,他年年春种秋收,对各种常见农作物的习性、效益了如指掌,谈论起来常常如数家珍。</h3> <h3> 甘薯是卢龙县第一大主栽作物,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栽植历史。在我的印象中,父亲曾先后用三种观点评价过甘薯。<br></h3> <h3> 第一次评价甘薯是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我刚刚上小学的时候。父亲告诉我:“栽甘薯省工、省力,而且产量要比高粱、玉米等其他粮食高得多。甘薯可以直接蒸着吃,也能切片煎着吃,甘薯面还可以蒸馍、做汤……甘薯的吃法多着哩!我从小就是靠吃甘薯长大的!” </h3> <h3> 时序车轮总向前。十多年过去,农村早已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而且卢龙县以党员干部为主体的建设大军,凭着战天斗地的精神建成了“一渠百库”水利工程,这让农民栽水稻、种小麦成为现实,吃上大米、白面不再是梦想。</h3> <h3> 记得那时父亲乐呵呵地说:“吃了这么多年的甘薯,我早就吃够了。现在终于熬出来了,后半辈子不吃我都不想它。”但当时家里的承包地还是划出了一小块栽甘薯,主要是用来加工少量的淀粉和粉条,甘薯已彻底退出了餐桌上的主食地位。</h3> <h3> 跨入新世纪,卢龙县把甘薯作为农业第一大资源开发,大力实施“优种、名牌”工程,并推出“支部加协会、党员加项目”等力举,不断加快甘薯产业化建设步伐,使薯脯、薯香酥等甘薯制品畅销京、津、沪等地,还远销到日本、韩国和俄罗斯。目前,全县甘薯栽植面积稳定在15万亩左右,亩均产量达2000公斤,甘薯加工年实现产值一直在3亿元左右。</h3> <h3> “甘薯真是个宝,咱村一半以上的人均纯收入全靠了它!这才叫饭桌上蹦下了‘金娃娃’啊!”前两个月回老家,父亲喜滋滋地对我说。</h3> <h3> 父亲三评甘薯,折射出新中国建立以来,共产党人守初心、担使命,带领人民群众朝着幸福进发的闪光路径。对此,我感慨不已。</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 <b>(作者系《秦皇岛日报》执行副总编)</b></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