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题记:谨以此篇献给我曾经的和现在的同事们。</h3><h3> 亲爱的朋友们,当你坐上驶向CBD的早高峰地铁分享母校二中《我和我的祖国》快闪的时候,当你安安静静坐到办公桌前阅读《我和二中的故事》准备开启这一天工作的时候,当你忙完一天的工作和心爱的人一起吃着爆米花观影于谦《老师好》的时候,朋友,你思想感情的潮水是否在放纵奔流着,你是否想过再回一次母校,再回一次老师的课堂。</h3> <h3> 我再一次的回到了母校,回到了课堂,那是在一个多雨的金秋十月。时令已接近寒露,校门外的玉米丰收在望,田间的蟋蟀弹着欢快的琴,似乎是在庆祝祖国的54岁华诞和母校二中的69岁生日。我提着大学时的那只绿皮箱子,再一次站在了母校的校园里,时间让我从一个学生成为老师,也让我曾经的老师和同学换了身份成为我的同事。</h3> <h3> 请允许我从这一张张照片开始我们今天的故事。</h3><h3> 这位正在学校高教楼入住仪式上代表高级教师发言的精神矍铄、双鬓斑白的老师就是“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中小学德育课教师”、户县二中文综组教研组长胡景录老师。但凡文科生都知道,那个时候在户县高中政治学科有两位堪称泰山北斗的老师,一位是一中的邵步越老师,而另一位就是我们二中的胡景录老师。作家陈忠实笔下有位白鹿原上饱读诗书最具智慧的大儒朱先生,那我们平易近人受学生爱戴的胡老师不正是我们县北郿邬岭上的“朱先生”么?</h3> <h3> 先生留给我太多太多的记忆。总能想起先生穿着圆领汗衫黑棉布鞋双手背后在中心大道慢走的情景;总能想起先生课堂上妙语连珠、丝丝入扣让我们陶醉的情景;总能想起先生在庆七一时事报告会上抑扬顿挫抒发家国情怀的情景;总能想起先生在十二户昏黄的电灯下伏案撰写论文潜心教学的情景。总能想起先生听完我第一节照本宣科的地理课后语重心长的对我说,“庚强你记住,上好一节课抓住这六个字‘教什么’?‘怎么教’?教什么是教学内容,你一个大学生这方面没问题。怎么教是教学方法,你平时要多钻研,要多向你李老师请教”。</h3> <h3> 2008年七一前夕,先生作为我的入党介绍人见证了我在党旗下的庄严宣誓之后光荣退休移居苏州。</h3> <h3> 这是一张我拍摄于2005年元旦前夕的照片,照片中的主人公正是我的“青蓝工程”指导教师李铁社老师。看过电影《老师好》,大家都知道剧中的“苗宛秋”是一位厉害角色,名校毕业,对学生要求严格的有时不尽情意。我学生时代记忆中的“铁老师”完全停留在苗宛秋的形象上:陕西师范大学本科毕业,高中地理教学能手,我们路上见了要远远地绕着走,闲暇时也会哼着小曲擦拭他那辆红色的夏利小汽车。这样的记忆止步于2003年的秋天。</h3> <h3> 感谢青蓝工程,感谢教工餐厅,让我有机会问到了李老师在我学生时代所有想问而没有问的问题:为什么月球总是只有一面对着地球,在那里吴刚捧出桂花酒,寂寞嫦娥舒广袖;为什么现在处在干旱半干旱区的张掖却会分布有流水侵蚀形成的七彩丹霞地貌;为什么河南省境内的三门峡水库加剧了2003年渭河华县段的洪灾……这时,李老师总是不厌其烦地回答我的每一个问题,感谢李老师帮助我在专业课道路上的迅速成长。</h3> <h3> 这位总是身着83式武警制服的老师并不是学校警务室的警员,同学们亲切的叫他“胡校长” ,老师们亲切的叫他“胡司令(铃)”。你可曾记得手中的一张张油墨试卷,你可曾记得清晨校园广播里那一首首红色歌曲,你可曾记得拽你从热被窝里起床的那一声声呐喊 ,你可曾记得考场外为你提供优质服务的服务生领队。对,他就是我们可敬的胡克民老师。同事罗维敬告我,《故事三》里一定要有胡老师,因为他现在还活跃在二中学生宿舍的管理岗位上,是位可敬的二中老人。</h3> <h3> 请原谅我的拙笔难以描绘这一个个熟悉的面孔:没有流言蜚语的“小段誉”飞雨兄弟,有他就有欢笑的“老顽童”小冰哥哥,宅心仁厚慷慨大方的“小郭靖”王科长……</h3> <h3> 2019年注定是一个不平凡的一年。今年我们在迎来母校二中的85岁生日的同时也将迎来伟大祖国的70岁华诞。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忽然,我的脑海展现出这样一幅壮美的画面:立志重振二中辉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赵亚卫校长崔文辉书记正领着我们大家向前去!<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