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榆林,位于陕西省最北部,黄土高原和毛乌素沙地交界处,被称为“沙漠”城市,是陕、甘、宁、蒙、晋五省区交界地。这样的地理位置,注定着榆林不会平凡。秦统一六国后在全国分设三十六郡,榆林是其中之一,称“上郡”。明朝时,榆林是九边重镇“延绥镇“的驻地,金戈铁马,军旗满天。清朝时,这里是汉蒙易货的主要边贸城,货物充盈,熙攘繁荣。至今,榆林仍留存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址及遗迹,还有奇特的边塞风情。榆林如此奇特,在神州大地实属罕见,其因此亦成为了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尽管如此,</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榆林因地处偏僻、交通不便,近些年来少有外地游客光顾。5月18日,我们结束了靖边波浪谷游览后,顺道探访了榆林这位被“遗忘的贵族”。</span><br></h3> <h3>榆林古城</h3> <h3>古城文昌阁大牌楼</h3> <h3>古城老街</h3> <h3>榆林最著名的景点要数红石峡,此处也是著名导演王家卫电影《东邪西毒》的取景地。红石峡位于榆林市城北3公里处,有公交车直达。</h3> <h3>红石峡景区,红砂岩地貌,谷长约350米,东西两崖对峙,峭拔雄伟,中间一条清澈湍急的榆溪穿峡而过,溪畔还有洁白的沙滩,这里本来就是一处绝佳的塞外自然风景地。</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从宋代开始,红石峡开始大规模地开凿洞穴,建石窟寺庙和塑佛像神像,成为边关著名的福地洞天。</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历代驻守榆林的地方官员和武官将领都喜好到红石峡题刻,以抒发边塞豪情壮志,各地游历到来的一些官员和文人墨客也在红石峡留下大量题刻。久而久之,红石峡形成了壮观的摩崖石刻,享誉全国。所以,现在的红石峡被称作为是古代长城书法艺术的一大宝库。</span></h3> <h3>最早的摩崖石刻大多风化严重,字迹不清。</h3> <h3>明万历年间的题刻“龙盘虎踞”</h3> <h3>“大漠金汤”、“力挽狂澜”、“河山千古”等边关特色的题刻,反映出当时众志成城保国卫家的情怀和壮志。</h3> <h3>“威震九边”题刻</h3> <h3>清代“汉蒙一家”题刻</h3> <h3>“重新胜景”,为晚晴名将左宗棠的题刻,当时左宗棠已受命帅军赴新疆,临走前到红石峡一游写下此题刻,表明其收复新疆的决心。</h3> <h3>“还我河山”,为著名爱国将领马占山将军的题刻。当时他的右手再一次抗日战役中受伤,他用左手写了题词。</h3> <h3>东崖名人题刻密布,几乎到了举目可见,无处不在的地步。</h3> <h3>红石峡东崖保存有十多处明代庙宇,全为石窟结构 ,最外边建有木质重彩雕花翘檐门楼,有的门楼已无存只留下巨大的石框,还有一些精美的石雕图案,仍能反映出当年这些庙宇的不凡气派。</h3> <h3>第一次看到这样的龙凤呈祥图案。红石峡的石雕和塑像不太受规制和传统限制,民间、地方特色明显。</h3> <h3>红石峡庙宇群为民间筹资所建,不像内地的宗教名刹,分教论宗清楚,而是以佛教为主供奉诸神。</h3><h3>图为三教殿,明代,内供奉佛教创始人释迦摩尼、道教创始人老子、儒学创始人孔子,是三教归一,民族融合的体现。</h3> <h3>大雄殿</h3> <h3>圆觉寺</h3> <h3>圣母殿,内供奉云霄、碧霄、琼霄三圣母及其他诸神,为当地求婚姻、赐子嗣的宗教场所。</h3> <h3>睡佛殿</h3> <h3>位于东岸中段的翠然阁,地势高瞭望好,由一二层洞穴和第三层楼阁组成,同时也有上中下三个出口,很像一个军事堡垒,或秘密接头站。1926年4、5月间,中共陕北特委第二次扩大会议在这里召开,称为”红石峡会议“。会议肯定了刘志丹武装斗争的”三色革命“理论和做法,并确立刘志丹的领导地位。自此,刘志丹开创了陕北根据地,后来才有了红军长征的陕北会师,继而有了延安革命圣地,直至建立新中国。</h3> <h3>位于地门和天门间的洞穴,为具体的会议旧址。</h3> <h3>翠然阁通向峡谷内的上下两个出口</h3> <h3>翠然阁第三层出口,直接通向峡谷外的大道。</h3> <h3>红石峡东西两崖的山体中有明清时期修凿的水渠,名“广泽渠”。广泽渠巧用山泉水,穿过岩体、石壁和石窟,蜿蜒几十里,有效地解决当时驻军的人马饮水,还让周围万沙漠旱地变成为了水稻田。至今,广泽渠在当地还发挥着重要的水利作用。<span style="line-height: 1.8;">我曾参观过河南林县的“红旗渠”,想不到红石峡的“广泽渠” 才是我国“劈山引水”的工程祖宗。</span></h3> <h3>当年看管广泽渠的僧人卧室</h3> <h3>广泽渠在整个红石峡地区成为了一条重要的水系,渠水终年畅流不止。</h3> <h3>当年修广泽渠时,红石峡两岸遍植杨柳,现在郁郁葱葱,尤其是东崖古柳成行,成就了“塞外小江南”美景。</h3> <h3>广泽渠水流到镇上,园林工人从中取水用以浇灌树木花草。</h3> <h3>过了榆溪石桥就来到了红石峡的西崖。这个区域的摩崖石刻特点是题刻面积大,不少采用阳刻手法啊,风格浑厚而有气势。</h3> <h3>“神州天险”题刻</h3> <h3>“雄峙金城”题刻</h3> <h3>阳刻的大型题刻</h3> <h3>西崖的蒙文题刻,是整个红石峡摩崖石刻中的惟一,为清代榆林一位蒙古籍知县所题。</h3> <h3>西崖建有六角观光亭,驻足可眺望东崖的摩崖石刻和庙宇,近看可细品和欣赏西崖的大幅题刻。</h3> <h3>西崖的广泽渠</h3> <h3>西崖的一处石窟,里边的石雕图案精美异常,让游客过目难忘。</h3> <h3>走过新架的拉索榆溪桥,就返回到红石峡景区大门口。</h3> <h3>榆林边塞古迹还有红石峡附近的镇北台,两处景点可一并游览。</h3> <h3>位于红山顶的镇北台,建于明万历三十五年(公元1607年),四层正方梯型结构,内夯黄土外砌砖石,依山据险,居高临下,是延绥镇明长城要津,控南北咽喉。所以,也有明长城“第一台”之说。</h3> <h3>明代城墙遗址</h3> <h3>敌楼(台)</h3> <h3>空心敌台,是明代长城防御体系逐渐加强的重要标志。</h3> <h3>城墙外的世界,明朝时长城以北50里范围为禁留地,禁止汉蒙人民在此永久居留。</h3> <h3>款贡城,类似现在的海关,蒙古人要登记纳税后才能在榆林地区做买卖。</h3> <h3>明清时期的边贸场景</h3> <h3>抚柔门</h3> <h3>镇北台的古槐很有特色,颇像一位在叙述历史的时间老人。</h3> <h3>镇北台设有长城博物馆,主要介绍延绥镇(榆林镇)明长城的建设和管理等。</h3> <h3>延绥镇明长城,东起府谷县的清水营,西抵宁夏的花马池(定边),途径榆阳、横山、神木、靖边、吴起7县区,全场1170米。日常管理为:由巡抚总负责,路设兵备道,营堡设坐堡,墩军带家属在附近进行屯田。</h3> <h3>镇北台附近的“易马城”遗址,明清时期,蒙古商人用骏马在此与汉人交换日用品。</h3> <h3>现在,易马城内已建起砖瓦窑。</h3> <h3>靖边明长城</h3> <h3>兵营墩台遗址</h3> <h3>靖边明代兵营,现已被垦殖种了庄稼。</h3><h3>明长城,对现代人来说太过久远了。但是,从文化精神层面而言,它们是大中华的历史文化遗产之一,也是炎黄子孙坚韧不屈的国魂所在,应该被后人记住。</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