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5>本文所说的古瓷,即明代以前(含明代)的陶瓷器物。对故宫博物院现存陶瓷类文物进行初步统计,得悉这类清宫旧藏的古瓷数量约有一万余件。若加上原属清宫收藏、今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和南京博物院的瓷器,这一数目还会有所增加,然总数应在两万件之内。</h5>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北宋 定窑白釉孩儿枕</b></p><p><br></p><h5><br>这些古瓷珍品,在清代即已入藏宫廷内府,是清代皇家收藏的重要组成部分。统计这些瓷器的数量、品类,了解这些瓷器的来源和用途,可以窥见当时清宫藏瓷的概况,亦可由此分析其对于后世瓷器生产、收藏的价值和影响。</h5><br>清宫旧藏瓷器的来源<br><h5><br>通过对清代收藏瓷器进行统计,初步确定其来源有如下方式。</h5><p></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明 德化窑白釉达摩立像及款识</b></p><p><br></p><h5><br>明代旧藏 清代宫廷藏瓷,相当一部分来自明代宫廷的遗存。据明末成书的《宣德鼎彝谱》记载:「内库所藏柴、汝、官、哥、均、定各窑器皿,款式典雅者,写图进呈。」这说明在明代后期,已有大量古瓷入藏明代宫廷内府。</h5><p></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北宋 定窑白釉凸弦纹三足樽</b></p><p><br><br></p><h5>纳贡 官员进贡,在清代康熙时期即已形成制度。清代帝王每逢万寿、元旦、端午等佳节庆典,都会接受宗室、臣工的进贡,即所谓万寿贡、年贡、端午贡。除此之外,还有中秋贡、上元贡等等,不一而足。这些呈进的贡品之中,包含有大量历代古瓷。从现有资料来看,康熙五十二年,康熙六旬万寿盛典之时便有历代名窑八十八件作为贡品呈进,入藏宫廷。这是目前所知清帝收藏古瓷的最早记录。之后由于雍正、乾隆等帝王对于瓷器收藏的热衷和偏好,大量古代陶瓷珍品开始有意识、成规模地入藏清宫,极大丰富了宫廷陶瓷收藏。</h5><p></p><p><br></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宋 哥窑青釉双耳三足炉</b></h3><p><br></p><h5><br>采买 严格说来,采买也是另一种形式的纳贡。清代官员置办贡品的资金,一般由官员养廉银支付。但织造、盐官、关差等官员身负为内廷办贡之责,每年有专门银两负责办贡,乾隆皇帝曾有谕旨:「惟织造、关差、盐差等官进贡物件,向系动用公项制买,以备赏赐之用。」明确规定这些官员的办贡经费由皇帝出资。因此,这里特别将这部分人员进贡的形成称之为皇帝「采买」,以区别于一般朝臣的进贡。查阅各朝贡档,可以发现三织造、各处官差、盐差等人采买的贡品中,几乎每年都有古瓷珍品。</h5><p></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宋 哥窑米黄釉双耳鼎式三足炉</b></p><p><br><br></p><h5>抄没家产 由于收藏古瓷在清代已成风气,许多大臣、宗室亲王家中皆有古瓷珍品。这些贵胄臣僚因种种原因获罪之后,家产大都被抄没,这些历代古瓷在内的珍品,也就理所当然地充实了清代宫廷收藏。最著名者如乾隆时期的权臣和珅,在嘉庆四年被抄没家产时,即查抄其有「磁库两间」。</h5><p></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宋 钧窑天蓝釉海棠式花盆托</b></p><p><br><br></p><h5>就数量而论,清宫收藏的古瓷以接受宗室臣工的进献所得最多。仅以乾隆朝为例,据不完全统计,乾隆六十年间以进贡形式入藏内府的宋代官窑数量为三百余件;宋代定窑器在五百件以上;哥窑则达到千余件。这几类瓷器的数量,都远远高于今日故宫博物院所藏。</h5><p></p><p><br></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宋 龙泉窑青釉琮式瓶及局部</b></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