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河南洛阳东部有个伊洛平原,南北两岸的伊河、洛河双双东流交汇,注入黄河,这里是中国最早的首都二里头所在地,公认的一处风水宝地,当地人俗称“夹河滩”。</h3> <h3> 王牌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出生在夹河滩一贫农家庭,父亲五十岁得子,他一出生已被捧为“掌上明珠”,给这个贫寒的家庭带来了希望。</h3><h3> 希望什么呢?祖上三代穷的没读过书,一个大院子里住了6户本家人,都没文化。这就希望本院能出一个大学生,摘掉家族三代文盲的帽子。</h3> <h3> 那个年代,农村没有幼儿园,孩子们全是在玩耍中逐渐成长,6岁前基本不拿课本的。最抢手的是《小兵张嘎》、《智取威虎山》、《南征北战》、《红色娘子军》、《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几本连环画小人书,当时全村估计也就那么几本在流传,搞的少皮掉页的。</h3> <h3> 到了报名上学的季节,未满7周岁是没有资格报名的。张校长还是比较开明,看了村里集体户口本,让大队广播室放高音喇叭,直接通知六岁半以上的孩子可以报名上学。为这一声吆喝,有人一直说张校长胆子太大,选举村里一把手时还从候选人中把张校长名字划掉了。这也不算啥污点,科班毕业的张校长5年后还是破格被提拔到了乡里任了文教组组长,后任过附近乡镇的一把手。<br> 当时6岁8个月的王牌就幸运地报名上学,入学后从一年级到五年级,次次语文、数学全是双百分,真是奇人,受老师们的喜欢,全村20多个生产队无人不晓,都夸这孩子有出息。</h3> <h3> 到了初中,那时的六年级就是现在的初一,初中和高中全部由两年制改为了三年制,课程陆续增加了英语、物理、化学、政治、生物、历史、地理、生理卫生等,王牌门门课考试成绩名列前茅。当年大胆尝试考试加分的英语老师,在有次期中考试试卷后加了一道5分加试题,王牌也做对了,首次取到唯一的105分英语成绩,在全校从一年级到八年级更出名了,被学校推举为学习标兵大力宣传和表扬,当年荣升为校少先队大队长。</h3> <h3> 这几年王牌动不动拿着奖状和奖品从邻居老马叔家门口过,老马心里一直不是滋味,他媳妇光生儿子,8年生了5个男孩子,大大小小都在读小学、初中,但学习成绩都不怎么样,老大常领着几个小弟去打架,老三在村里常干小偷小摸的事儿,逃课的逃课,留级的留级,拘留的拘留。这个老马叔的爷爷是清朝秀才,爹爹读过私塾,他自己也算读过5年小学,是村里有名的赌徒。</h3><h3> 老马叔打麻将输多赢少,常骂孩子们不争气,媳妇也跟着骂,日噘的孩子们个个皮皮沓沓。只要看到别人任何一方面比自家好,他心里也总是嘀嘀咕咕的。</h3> <h3> 王牌利用暑假,还偷偷地和小伙伴们一起学游泳,一年后,就可以横游近两百米寛的洛河。他在放学沿着河堤回家的路途中,多次发现有落水儿童,每次都勇敢下水施救,当然也少不了喝几口河水,但凭着一口气能潜水70秒的真功夫,曾先后救过5个5-7岁的小孩。这些典型事迹被班主任和校少先队辅导员知道后,整理材料逐级上报教育主管部门,后来被河南省教育厅和省团委联合表彰为“红花少年”。</h3> <h3> 三年初中匆匆过去了,王牌在当地中考时以本乡第一名考进河南省重点高中---偃师高中,乡广播站通讯员来王牌家采访他的母亲。“大娘,您真会培养孩子,怎么把孩子培养的这么优秀?” </h3><h3> 王牌的妈妈笑着说:“我是天天夸孩子,越夸他学的越扎实,老师也开始夸,学习成绩也越来越好!就这样一天天、一年年过去了。” </h3><h3> 通讯员追问:“您平时是咋夸孩子哩?” 大娘回答:“孩子,你很中!学习好,爹妈都高兴。只要好好学,你肯定能考上偃高!统中哩!将来能成大学生,那才真中!我们再苦再累也要供你上学!”</h3> <h3> 时隔三年,王牌收到了清华大学寄来的录取通知书,58岁的妈妈拥抱着儿子,俩人眼眶中绽放着喜悦的泪花,站在旁边的老父亲也更是高兴地咧着嘴笑了。<br></h3> <h3> 一周后,乡政府派人送来2000元作为助学奖金,村支部组织锣鼓队也跟随乡政府领导,向王牌中举表示祝贺。</h3> <h3> 邻居红眼病老马叔看到了这个场面,晚上回家吃饭时,突然发飙了,对着媳妇大骂:“你咋教育孩子的!天天把孩子日瓜(当地土话“训斥”的意思)的越来越傻瓜,看人家把孩子越夸越好!”越说越气,把手中端的洋瓷碗摔在地上。</h3><h3> 老马的媳妇大怒,立马端起铁锅甩出灶房,怒吼:“你有啥本事啊!神经病!你摔碗,我就摔锅!” </h3> <h3> 夫妻大吵大闹搞的邻居都来劝架,王牌的父亲第二天一早去村口合作社买了口新锅送往老马家。</h3><h3> 王牌父亲敲开老马家大门,不料这两口俩不在家。老马快80岁的老娘在院子里坐,哭丧着脸说:“那两口俩夜黑地又打又闹又乱噘,二半夜去寇圪垱缝针了!真熬煎人!” </h3><h3> 一个月后,王牌进入清华园,老马叔住进了白马寺精神病院。</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作者1986年夏天留影偃师洛河边</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