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四十三年过去,打开记忆,己记不清楚我是哪一年去到新疆尼勒克县,只记得离开的那年是1976年;翻出照片,己记不清楚当年军民小学班里大多同学的名字,只记得那张张年少稚气的面庞。2019年6月5日,我来到了新疆,来到了尼勒克县,来到了军民小学,来到了曾住过的营房,来到了军民小学尼勒克同学们的身边。那些记忆中的曾经,再次相见时同学们给我的热情、真情、亲情,欣喜若狂、热烈的拥抱,真的是“人生走出半生,归来仍是少年”,晃如穿越了岁月,又回到了少年欢乐的日子里。</p><p>无论我们经历过什么,又无论我们生活环境有多不同,这一刻我们只是同学。我们脸上溢着真诚的笑,我们说着少年时的趣事:“谁谁喊了谁的小名,惹来不高兴”,“谁谁拽了谁的头发,被告老师”,“谁谁跟谁讨要上海的口香糖”,“谁谁看着谁的口香糖,眼馋的不行”,“谁谁到军营里的谁家去吃饭,忘不了谁的父母对她的好”,“谁谁手里攥着剩一半的一毛钱,跟谁混电影院看电影,还不时害怕被发现”,“谁谁不好好学习,被老师叫去赶牛,结果牛赶走了,人也不见了”,“谁谁因为害怕,竟不敢说话”,“谁谁和谁曾同住在河坝下面,因为想念,做梦常常梦到,为此真的找到了谁”等等。最让我感动的是尼勒克同学们对部队子女的那种溢于言表的想念之情,他们中甚至有人想通过央视的《等着我》栏目去寻找的想法。而我呢,记忆却不清晰,只记得在班里没少打打闹闹,还曾经用石子打破了谁的头,忘不了的是照片上的每一张脸,记得谁爱脸红,谁爱笑,谁不爱说话,谁爱说话等。我们说着笑着,讲着无尽的话题,让我觉得我们好似从不曾走远。</p> <p>忘不了的军民小学,现在只有熟悉的“军民小学”四个字。</p> <p>大石下面的碑文写着军民小学的简介,始建于1965年,是为解决当年部队官兵的子女及周边农牧民适龄儿童入学而建立的学校。而如今学校里己没有了部队的子女。</p> <p>马成林同学的家宴,温暖如家。</p> <p>唐布拉百里画廊,一路笑语欢歌,风雨中相伴相随。</p> <p>行走于尼勒克的次生林湿地公园,那里原始的风貌给了我们意外的惊喜。</p> <p>我们的相逢缘于同学张水放和赵菊两口子,谢谢两位那样用心地找到了我们。</p> <p>乌鲁木齐等着相见的张水放、赵菊和班永霞,以及前来送行的部队子女们,又让我们彼此激动、兴奋,重温起那段美好的时光。</p> <p>感谢尼勒克的同学们一路热情周到的安排、陪伴(这也包括赵锦霞的同学夏玉荣,我们住在她妹妹的家里,尼勒克之行她也一路相伴),让我的新疆之行有了非凡的意义,又一次让我难忘。期盼再次相见是你们能走出新疆,也看看部队子女们现在生活的地方,当年住在军营里的同学们也想念你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