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德游记:大寒宫

谧雪情感文化

<h3>早就听说安阳县白壁镇有个凤凰山,凤凰山上有个大寒宫,一直不得闲,没去,昨天下午,我骑上电动车,直奔大寒宫而去。</h3> <h3>大寒宫史称凤凰山,它始建于隋朝年间,历经唐、宋、元、明、清等朝代。</h3><h3>相传在很早以前,有两只凤凰和九条龙来到这里,两只凤凰停留过的地方形成了凤凰双展翅的地形。</h3><h3>九条龙停留过的地方形成了九条沟,环绕着整个村庄,故有不经山沟进不了大寒村之说。</h3><h3>传说大寒村能出3石2斗芝麻数量的官员。</h3><h3>在元、明朝代就出过许天官、方教官、周、樊二驸马,吴、贾二都堂等高官。</h3><h3>大寒宫毁于上世纪的战争年代,重建于九十年代。有南宫、北宫之分。</h3><h3>南宫以东西为中轴线,转花楼在正中位置,前有皇姑楼、后有老母大殿、左有西天老母、包公祠等神位。</h3><h3>转花楼内供奉有万尊神像,故又称万神阁。上下三层、八脊八角、四门四窗、八柱高台基。</h3><h3>屋顶上方有五尺高的铜顶---夜明珠。夜明珠夜里能放光,光照10余里。</h3><h3><br></h3> <h3>北宫以望景楼为中柱线,前有武皇大殿、后有天宫奶奶大殿、左有三清殿及关公、阎王等神像。</h3><h3>右有土地、姜子牙、大圣等神位。门口有石猪、石羊、石人、石碑站立两旁。</h3><h3>望景楼为北宫的标志性建筑。登楼远望周围的河流、树木、庄稼、景物尽收眼底,<span style="line-height: 1.8;">我先来到了北宫。</span></h3> <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在北宫内山门的西侧, 有大量的古代碑刻和石羊、石马和石制翁仲等物件。</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在古代的陵墓前有许多石人石马,其中石人就叫翁仲。后人因其有神威之力,又用石雕成翁仲像,守护坟墓,所谓“稼间石人曰翁仲”。</span></h3><h3>翁仲为道教宫门外守护神,据《三教源流搜神大全》载:“魏明帝铸铜为二神人,号翁仲,置于司马门外。” 翁仲本是人名,姓阮,安南答。相传秦始皇时来到中国,始皇看他身材高大,武艺高强,派他守卫临洮,威震匈奴。翁仲死后,用铜铸了他的像,放在咸阳宫司马门外。</h3><h3><br></h3><h3>大寒村是个历史文化氛围十分浓厚的地方,村南有仰韶至商周时期文化遗址。明代,村里出了一名锦衣卫指挥,名为樊纲,后成驸马,人称樊驸马。北宫内现有“广德大长公主家孙樊纲元聘崔氏长女墓嘉靖拾叁年岁次甲午中秋望日夫锦衣指挥同知同第庠生崔汲立石”一块。广德长公主是明英宗第五女,下嫁驸马都尉樊纲。</h3><h3>北宫内另有“大明封授南城兵马指挥贾公墓志铭”及“大明副兵马指挥贾公暨配孺人陈氏合葬墓志铭”盖各一块。指的是大明副兵马指挥贾公,人称贾都堂。</h3><h3>北宫内的玉皇宫,殿内彩绘一新,红灯高悬,龙柱放彩。逢集过会,宫内游客络绎不绝,香烟袅绕。</h3><h3>北宫最高的建筑是灵隐阁,里面供奉着王母娘娘,是四方体全木结构,高大雄伟,飞檐挑角,雕梁画栋,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我们游览的时候正好在维修。</h3> <h3>传说韩阳公主为寄托思母之情,请来工匠修建高楼,以便在思念母亲之时登高远眺洛阳京城,既可寄托对母亲的思念,又可以欣赏远处的风景。只可惜已于2015年毁于火灾,现在已基本完工。</h3><h3><br></h3> <h3>十殿阎罗</h3> <h3>十殿阎罗”是中国古代特有的民间信仰。所谓“十殿阎罗”,就是说有十个掌管地狱的大王,分别居于地狱的十殿之上,因此称为“十殿阎罗”。这是十殿阎罗分别是:</h3><h3>■第一殿,秦广王蒋,二月初一日诞辰,专司人间夭寿生死,统管幽冥吉凶、善人寿终,接引超升;功过两半者,送交第十殿发放,仍投入世间,男转为女,女转为男。恶多善少者,押赴殿右高台,名 曰孽镜台,令之一望,照见在世之心好坏,随即批解第二殿,发狱受苦。</h3><h3>■第二殿,楚江王历,三月初一日诞辰,司掌活大地狱,又名剥衣亭寒冰地狱,另设十六小狱,凡在阳间伤人肢体、奸盗杀生者,推入此狱,另发入到十六小狱受苦,满期转解第三殿,加刑发狱。</h3><h3>■第三殿,宋帝王余,二月初八诞辰,司掌黑绳大地狱,另设十六小狱,凡阳世忤逆尊长,教唆兴讼者,推入此狱,受倒吊、挖眼、刮骨之刑,刑满转解第四殿。</h3><h3>■第四殿,杵官王吕,二月十八日诞辰,司掌合大地狱,又名剥剹血池地狱,另设十六小地狱,凡世人抗粮赖租,交易欺诈者,推入此狱,另再判以小狱受苦,满日送解第五殿察核。</h3><h3>阎罗王</h3><h3>■第五殿,阎罗王包,正月初八日诞辰,前本居第一殿,因怜屈死,屡放还阳伸雪,降调此殿。司掌叫唤大地狱,并十六诛心小狱。凡解到此殿者,押赴望乡台,令之闻见世上本家,因罪遭殃各事,随即推入此狱,细查曾犯何恶,再发入诛心十六小狱,钩出其心,掷与蛇食,铡其身首(包公即善于用铡刀),受苦满日,另发别殿。</h3><h3>■第六殿,卞城王毕,三月初八日诞辰,司掌大叫唤大地狱,及枉死城,另设十六小狱。忤逆不孝者,被两小鬼用锯分尸。凡世人怨天尤地,对北溺便涕泣者,发入此狱。查所犯事件,亦要受到铁锥打、火烧舌之刑罚。再发小狱受苦,满日转解第七殿,再查有无别恶。</h3><h3>■第七殿,泰山王董,三月二十七日诞辰,司掌热恼地狱,又名碓磨肉酱地狱,另设十六小狱。凡阳世取骸合药、离人至戚者,发入此狱。再发小狱。受苦满日,转解第八殿,收狱查治。又,凡盗窃、诬告、敲诈、谋财害命者,均将遭受下油锅之刑罚;</h3><h3>■第八殿,都市王黄,四月初一日诞辰,司掌大热大恼大地狱,又名恼闷锅地狱,另设十六小狱。凡在世不孝,使父母翁姑愁闷烦恼者,掷入此狱。再交各小狱加刑,受尽痛苦,解交第十殿,改头换面,永为畜类。</h3><h3>■第九殿,平等王陆,四月初八日诞辰,司掌丰都城铁网阿鼻地狱,另设十六小狱。凡阳世杀人放火、斩绞正法者,解到本殿,用空心铜桩,链其手足相抱,煽火焚烧,烫烬心肝,随发阿鼻地狱受刑。直到 被害者个个投生,方准提出,解交第十殿发生六道(天道、人道、地道、阿修罗道、地狱道、畜生道)。</h3><h3>■第十殿,转轮王薛,四月十七日诞辰,专司各殿解到鬼魂,分别善恶,核定等级,发四大部州投生。男女寿夭,富贵贫贱,逐名详细开载,每月汇知第一殿注册。凡有作孽极恶之鬼,着令更变卵胎湿化,朝生暮死,罪满之后,再复人生,投胎蛮夷之地。凡发往投生者,先令押交孟婆神,酴忘台下,灌饮迷汤,使忘前生之事。</h3><h3>一般认为,佛教于在西汉末年传入中国,并在南北朝时期获得了极大的发展。随着佛教传入中国,阎王的信仰也开始广为接受,并和中国民间原有的迷信和道教信仰互相影响。中国民间原本就有关于鬼神的观念,这在中国本土宗教道教信仰的“东岳大帝”身上得到体现。“东岳大帝”原本是民间崇拜的泰山神,泰山被认为是人死后灵魂通往冥界之地,而泰山神则是[冥王]。佛教传入中国后,佛教中的一些神被民间信仰加以改造后吸收和采纳;另一方面,佛教本身为了发展也主动本土化,以适应新的社会环境。于是在佛教中原本只有一位的阎王,逐渐演变成为“十殿阎罗”。“十殿阎罗”的信仰形成的具体时间没有确切的证据,根据人们估计约在宋朝时期。这时,阎王已经成为“十殿阎罗”里的第五殿阎罗,而且被认为是由北宋时的大臣包拯担任。</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 秦广王为第一殿殿主,叫王蒋;阎罗王为五殿殿主,是包拯。他们都是十殿阎罗之一。 十殿阎王依次是:秦广王、楚江王、宋帝王、五官王、阎罗王、卞城王、泰山王、都市王、平等王、转轮王。 阎罗王前本居第一殿,因怜屈死,屡放还阳伸雪,降调此殿。秦广王评判标准变了,十恶不赦重新投胎,心地善良,意外死亡留在身边。 阎罗王,简称阎王,又叫“阎摩罗王”、“阎魔王”等,汉译为“缚”、捆绑、捉拿有罪过之人。他能判决人和前之罪,加以赏罚。 秦广王,专司人间寿夭生死册籍,统管幽冥吉凶,鬼判殿居大海沃石外,正西黄泉黑路。凡善人寿终之日,及有接引往生,凡勾到 功过两平之男妇,送文第十殿发放,仍投人世,或男转为女,或女转为男,较量 富贵贫贱,以了冤缘相报。 扩展资料 中国民间传说中,包拯死后成为阎罗王,继续审理阴间的案件。有的则认为他“日断人间,夜判阴间”。 就是说白天在人间审案,晚上则成为阎罗王,在阴间断案。人死后,灵魂到阴间接受包拯的审判,如果确实是受人陷害,包拯会把他放回阳间活命;如果的确有罪,则被送入地狱受罚。 秦广王,十殿阎王指冥界主管地狱的十个阎王之首,为主管第一殿。秦广王蒋,二月初一诞辰,专司人间寿夭生死册籍,接引超生,幽冥吉凶。秦广王的鬼判殿居大海沃石外,正西黄泉黑路。 </span></h3><h3>十殿阎罗是中国道教所说的十个主管地狱的阎王的总称,这一说法始于唐末。分别是:秦广王、楚江王、宋帝王、五官王、阎罗王、卞城王、泰山王、都市王、平等王、转轮王。此十王分别居于地狱的十殿之上,因称此十殿阎王。 后来,十殿阎王的说法也被佛家引用。由于十殿中第一殿是秦广王,刚死的冤魂先在此报道分善恶。所以,西游记中被招魂使者招来的孙悟空,见到的就是一个阎王——秦广王。</h3><h3><br></h3><h3>十殿阎王中二殿楚江王历的前身是谁</h3><h3>二殿楚江王由于本身是在宋朝汉化色彩的才形成“十殿阎罗”的信仰,无从下结论。 楚江王掌管活大地狱,另设十六小地狱:一名黑云沙小地狱;二名粪尿泥小地狱;三名五叉小地狱;四名饥饿小地狱;五名焦渴小地狱;六名脓血小地狱;七名铜斧小地狱;八名多铜斧小地狱。 九名铁铠小地狱;十名幽量小地狱;十一名鸡小地狱;十二名灰河小地狱;十三名斫截小地狱;十四名剑叶小地狱;十五名狐狼小地狱;十六名寒冰小地狱。 扩展资料: 阎王是梵阎罗天子 ,或称阎罗大王。阎魔,即琰摩、琰摩罗。意译为"缚",缚有罪之人也。原来是古印度神话中管理阴间的天王,有兄妹双王之说,称兄治男魂,妹治女魂。以阎王作为阴间的主宰,掌管地狱轮回。 阎王在中国民间影响很大,传说他是阴间的国王,人死后都要到阴间去报道,接受阎王的审判,生前行善者,可升天堂,享富贵,生前作恶者,会受惩罚,下地狱。中国佛教中,又有十殿阎罗之说。 十殿阎罗是中国佛教所说的十个主管地狱的阎王的总称,这一说法始于唐末。分别是:秦广王、楚江王、宋帝王、仵官王、阎罗王、卞城王、泰山王、平等王、都市王、转轮王。此十王分别居于地狱的十殿之上,因称此十殿阎王。 </h3><h3>阎王是怎么来的</h3><h3>阎罗王,简称阎王,又叫“阎摩罗王”、“阎魔王”等,汉译为“缚”、捆绑、捉拿有罪过之人。他能判决人生前之罪,加以赏罚。阎罗王的职责是统领阴间的诸神,审判人生前的行为并给与相应的惩罚。在佛教中,阎王信仰有很多各自不同但互相联系的说法,如“平等王”、“双王”等等。 阎王在古代印度的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左右。当时,古代雅利安人的一支开始了在印度北部地区的统治,并在那里创造了吠陀文化的种姓制度,开创了印度历史上的吠陀时期。雅利安人使用比梵文更古老的语言写成吠陀经,其中最早的是《梨俱吠陀》。在《梨俱吠陀》中,耶摩(Yama)神居住在天界的乐土,人死后的灵魂都要到那里去见耶摩神。耶摩神有两个使者,它们是两条狗。这两个使者经常在人间界巡游,当用嗅觉发现有人快死的时候,就把他的灵魂引到天界。耶摩神就是阎王的最初来源。 雅利安人在印度发展出现代印度教的前身婆罗门教。吠陀经是婆罗门教的经 西藏阎王画像 典,因此耶摩神的信仰在婆罗门教中被继承了下来,并有所变化。婆罗门教相信轮回,认为耶摩神是传说中第一个死去的人。后来,耶摩神从天界转入地界,被认为是专门监督死者生前的行为,并给与赏罚的神祇;进而发展成为地狱中所有死神和死者的王,即地狱的主宰者,拥有众多的下属。随着进一步的演变,耶摩神最后成为专门使死者受苦,凌辱死者灵魂的神祇。 在中国民间的传说中,包拯成为公正的化身。有的认为他死后成为阎罗王,继续审理阴间的案件。有的则认为他“日断人间,夜判阴间”,就是说白天在人间审案,晚上则成为阎罗王,在阴间断案。人死后,灵魂到阴间接受包拯的审判,如果确实是受人陷害,包拯会把他放回阳间活命;如果的确有罪,则被送入地狱受罚。 民间传说中,“四大阎王”一说认为阎王有四位:除包拯外,还有韩擒虎、范仲淹和寇准。另一说则认为阎王有三位,分别是:包拯、范仲淹和寇准。 一是隋将韩擒虎,韩擒虎是隋初大将,据称他在13 岁时打过猛虎,所以取名叫擒虎.在隋王朝统一中国的灭南陈战争中,首先渡江进入建业 (南京),由此立下了大功.李世民 (唐太宗) 主持的《隋书》记述他病重临死前夕,"其邻母见擒 (擒虎,唐人讳虎字,故省略"虎"字) 门下仪卫甚盛,有同王者,母异而问之.其中人曰: “我来迎王”.忽然不见.又有人疾笃,忽惊走至擒家曰: “我欲谒王.”左右问曰: “何王也”?答曰: “阎罗王”,擒子弟欲挞之,擒止之曰: “生为上柱国,死做阎罗王,斯亦足矣.”因寝疾,数日竟卒."《二十四史》多讳鬼神,很少记有阴阳界故事,而韩擒虎死做阎罗王的传说,竟被记进本传,可见在初唐时,这条传说是颇见风行的.所以在晚唐敦煌变文《韩擒虎话本》,更是惟妙惟肖描述了韩擒虎在灭陈后,五道将军持天符请他出任阴司之主,韩应允,请假三天.隋文帝杨坚并举行了告别宴会.第三日,有一紫衣人、一绯衣人乘乌云前来迎接,自称"原是天曹地府,来取大王"上任.于是,他辞别朝廷君臣和家小,赴阴间当阎罗王去了.显然,仍是循《隋书》嬗变而来. 二是北宋名相寇准.寇准以秉直见闻于民间.唯刚正者,常能令人长相思,这大概是他得以从诸多文武大臣行列间选拔的一个原因.传说他的爱妾茜桃临死前说: "吾向不言,恐泄阴理; 今欲去,言亦无害.公当为世主者阎浮提王也" (《涌幢小品》) ."寇准卒,有王克勤者,见公于曹州境上,向从者,曰: “阎罗处政.”" (《翰苑名谈》) 可见他生前已知己要出任阎罗王,而死后果然当了阎罗王了的.大概在他生前已经流传此说,所以当时就有人在驿舍侧,挂起寇准图像,上面写有"今作阎罗王"字样 (《通俗编》) . 三是北宋名相范仲淹.范仲淹也以清廉、正直著名,生前就以官声好誉为民间称道,因而在他死后,就有传说他"在冥间""见司生杀之权","人死五七则见阎罗,岂非文正为此官耶". (《中吴纪闻》) 四是北宋龙图阁直学士包拯.包拯死后出任阎王,在当时就有传说."俗传包拯为阴司阎罗王,其说在宋时已盛,《宋史·包拯传》云: 童稚妇女,亦知其名,呼曰包侍制.京师为之语曰: 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 (范烟桥《茶烟歇》) .由此元明杂剧、平话多有包拯下阴司审案故事.石玉昆: 《三侠五义》还出现包拯扮阎罗审郭槐"狸猫换太子"情事.包拯的刚正直言、执法严峻,自然是人们理想意境的阎罗王最佳人选.东方传说文化是讲现世报的,阳世之冤,阴司必报,所以必须要有包拯做阎罗王,才能了结冤报也.</h3><h3><br></h3> <h3>在皇姑楼的二楼,供奉着玉皇大帝的九个女儿,因为她们心地善良,经常为下面百姓着想。七仙女厌倦了天上的仙女生活,向往着地上的男耕女织的田园生活,就私自嫁给了一贫如洗的穷书生董永,这惹怒的她的父亲玉皇大帝,才引出了一出可歌可泣的爱情故事——天仙配。</h3><h3><br></h3> <h3>在皇姑楼的一层,供奉的是九龙圣母和张四姐的塑像。</h3><h3>相传,九龙圣母未婚先孕(至于是谁的孩子,有待考证),她的父亲非要杀死她,在嫂嫂张四姐的帮助下先得以逃脱。后来生下九条小龙后便死了,九条小龙为葬母,在二月初二这天行云布雨,电闪雷鸣,飞沙走石,把母亲的尸体掩埋了,九条小龙为了纪念母亲,后来每年二月初二这天,他们都会添置新的土石,大施布雨,也许是他们的泪水吧。</h3> <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在大寒宫的诸多建筑中,南宫八卦转花楼最具有特色。</span><br></h3><h3>其一,其他楼阁一般为四角或六角,而八卦转花楼为八角。其二,除底座为石头外,上部三层全部为木材构建。依靠八根圆柱撑托,楼辟四门,楼内又有八柱支撑,形成楼中套楼的结构。楼中心建有阁,上下一体。其三,楼内设置上下楼梯,全都直立,倾斜角度极大,楼上的隔扇将内外隔开,分别为内走廊和外走廊。</h3><h3>八卦转花楼内走廊可以围观神像,外走廊可以环顾野景。其隔扇图案精巧别致,有菱形,有圆形,有富贵吉祥图案,显示了能工巧匠的别具匠心和高超技巧。楼顶有八角挑檐,铜葫芦宝顶。挑檐上悬挂铜铃,微风轻荡,清亮的铃声在空中久久回荡。</h3> <h3>在庄严肃穆的道教三清大殿中,通常供奉着神态端庄的三位尊神,这就是道教的最高神“三清”。三清即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 三清尊神的形象有一个历史过程。汉顺帝时(126—144年),张道陵鹤鸣山(今四川大邑县境内)创立无斗米道,尊“太上老君”为最高神。后来寇谦之改革天师道,亦以“太上老君”为最早最高尊神,但已经出现了“道德天尊”的名称,以今所见,“三清”的名称最早始见于南梁陶弘景所撰的《真灵位业图》。该书排列神仙序位,分为七个层次,每一层设一个中位。上第一中位,上合虚皇道君,应号元始天尊。第二中位,上清高圣太上玉晨元皇大道君(为万道之主)。第三中位,太极金阀帝君,姓李,(壬辰下教太平主)。第四中位,太清太上老君(为太清道主,下临万民)。上皇太上无上大道君。其中较为明显地提出了上清太清的名称,但“三清”之名位次序尚未确定,并且第三位为“金阀帝君”,太上老君却居于第四中位。以后“三清”神名逐渐流变发展,至唐代才成为定说。《道藏·太平部·三洞珠囊》卷七引《老君圣迹》云:“此即玉清境,元始天尊位,在三十五天之上也。此即上清境,太上大道君(灵宝天尊)位,在三十四天之上也。太清境太极目,即太上老君位,在三十三之上也。”于是“三清”遂成为道教的最高神。</h3> <h3>  跨越千年风雨,历史的墨迹洇染历代碑贴。锐利的刻痕与时间对峙,终将败下阵来,无力支撑起原有的骨气。</h3><h3>  碑身已倒下,碑文正一笔一划退还给岁月。然而,“流芳千古”的碑头及盘曲其上的龙纹仍精气神十足,卧在草丛中活着。</h3><h3>  石人,石马,石兽,目光已混浊,勉强支撑着当年的神武。不知它们是否还记得神器本应有的使命?现在只是躲在大寒宫的一隅,整日守着几块残碑和未成年的松柏。</h3><h3>  自从大寒宫诞生以来,始终飘渺着一缕香魂,从隋朝的韩阳公主而来。两只凤凰栖落成山,为公主打开了一道山门,而九条龙一直盘绕于山下候着。</h3><h3>  该归于传说的仍归于传说吧!谁也说不清九条龙究竟是隐身了,还是化作了沃野?但大寒宫一直以来都被老百姓拥戴着,常年有不断的香火。</h3><h3>  望景楼精巧玲珑,纯木质地,香艳超绝,正契合袅娜女性风格。当年的细阶碎步,莲花轻移,不知是膜拜王母娘娘的威仪,还是要收藏脱俗女人一生的心事?</h3><h3>  我想,南宫的转花楼也一定是女主人最喜爱的风格。既然荣华富贵如过眼烟云,那么,就让众神环绕,在宁静中获得心灵的轻盈与超脱。</h3><h3>  诸神在此。一心向佛。柔软的身心依偎着硬朗的骨骼。大寒宫虽规制不大,可在历代风雨中它不寒冷,也不摇曳。</h3><h3>  是盛世的大唐赐予它响亮的名号,历代王朝均添砖加瓦。现正值春风和煦之时,沉睡的大寒宫一定会在春燕的叫声中醒来,再现一世风华!</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