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母亲75周岁了,认识她的人都说母亲不像70多岁的老人,不仅仅是外貌,更主要是精气神。</h3><h3><br></h3><h3> 母亲说过,她从小在家没吃过苦,所有的苦和累都是嫁给老任家才受的。想想也是,母亲念过九年书,在她那个年代,这应该是相当不容易的事了,因为母亲在姥姥家上有一个姐姐,下有两个弟弟,既不是老大,又不是老幺,而且还是女孩,姐弟几个却偏偏只有母亲文化水平最高,可见母亲当年在娘家多么受宠。</h3> <h3> 母亲19岁嫁给父亲,从此受宠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上没有婆婆相帮,下有和母亲同龄的小姑子、14岁的二小叔、还有3岁就没了娘的幼弟,逼得本身就是“家务小白”的母亲不得不变身为“全能主妇”。关键是父亲家里当时还穷,回忆起这段日子,母亲说的最多的就是:“当年生老三的时候,灯油不小心洒在了小米里,没舍得扔,整整吃了一个月掺了灯油的小米粥。”再有就是:“你小时候不省事,放下就哭,做饭也得背着你,大夏天的,前边烟熏着,后面你捂着,遭老罪了。”</h3><h3><br></h3><h3> 母亲很要强。小时候曾见过母亲一手往灶坑里添柴,一手捧着日语书“アイ ウ エ オ,啊 衣 乌 诶 哦”读个不停。成年后就这事问过母亲:“你一个家庭妇女,当初怎么想起学日语了呢?”母亲说是为了给几个孩子树个榜样,可惜,我们兄妹四个在这方面都没随母亲。母亲30多岁时,为当上生产队的会计,日里夜里练习打算盘,顶着别人的冷嘲热讽终于练得一手好算盘。40多岁时为工作方便又学会了骑自行车。</h3> <h3> 母亲很爱运动。50岁左右的时候开始学武术,最可乐的就是率领着孙子、孙女一起拜师学艺,和孙子、孙女师从同门。60岁左右的时候学会了打太极拳、打乒乓球。当然,最爱的还是中国的国粹“砌长城”。</h3><h3><br></h3><h3> 母亲很聪明。智能手机玩得很溜儿,打字、发语音、发红包,一学就会。母亲学什么都很专注,学打太极拳甚至比年轻人领悟得都快。打麻将头脑特别清醒,算起帐来一点都不糊涂,过年在一起玩时常笑话我这个“年轻人”连帐都算不明白,忒好骗。
</h3><h3> 母亲很爱父亲。听说小麦草对父亲的病有帮助,连着种了一年半,换土、换水、割草、绞汁,端到嘴边。父亲节俭,不舍得吃保健品,母亲买来营养餐,米饭煮好后,偷偷混在饭里盛给父亲吃。母亲爱运动,但父亲有病后来就离不开母亲了,母亲出去10分钟,父亲追母亲回家的电话就打个不停。母亲为了父亲放弃了打太极、放弃了打乒乓、甚至放弃了最爱的“砌长城”。<br></h3> <h3> 母亲很坚强。去年4月末,母亲查出了冠心病,半个月内下了四个心脏支架,因手术时间太过接近,术后恢复的不好,又患上了腿部深静脉血栓,医生说随时有血栓脱落造成肺栓塞的危险,建议继续做手术下滤网。母亲听我百度后说这种手术没有治疗作用,只有预防作用后坚决不同意再做手术,说听天由命吧。幸运的是,经过咨询沈阳医大二院的医生,吃了四个多月的特效药,母亲病情基本好转。不幸的是,去年12月末父亲意外摔倒昏迷不治病逝。</h3><h3> </h3><h3> 父亲的离世对母亲的打击是巨大的,用母亲的话说:“他是我的天,天塌了,以后我该怎么活啊”!父亲离开后,母亲心情灰暗了几个月后就逼着自己走了出来。虽然每天夜晚仍然忍不住翻出视频和父亲聊聊天,虽然每天做家务的时候仍然会想到:如果老头在,这时肯定会说你不累啊,歇会吧!虽然偶尔看着空荡荡的大房间仍然会叹气一声“唉”!但人总得往前走吧,对离去的人最好的纪念不就是好好活着吗?对儿女最大的帮助不就是不给儿女添麻烦吗?于是,母亲重新砌起了长城,甚至近几天又重新练起了太极拳。<br></h3> <h3> 这不,今天还给我发来一段小视频,确实是老当益壮,风采不减当年。<br></h3> <h3> 母亲很爱美。父亲这方面比较古板,活着的时候老是对母亲管头管脚,不让穿这个,不让穿那个。但我始终站在母亲这一队,因为爱美会打扮,代表一个女人对生活的态度。父亲不在了,母亲穿衣戴帽少了管制,现在很多人夸母亲年轻,夸母亲有活力,表扬声中母亲渐渐找回了欢乐和自信。</h3><h3> </h3><h3> </h3> <h3> 老妈,希望您笑口常开,永远健康,永远活力满满!</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