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br></h3><h3>浮光掠影美国行(中)</h3><h3> 重庆 唐龙</h3><h3><br></h3><h3>美国游有感(八)</h3><h3><br></h3><h3>一顿别开生面的晚攴</h3><h3>妹夫全家都在这里生了根。每周末总会有一次晚餐聚会,已成惯例,其乐也融融。</h3> <h3><br></h3><h3>今晚的聚会有点特别。</h3><h3>于他们而言,国内亲朋来,且奉上了一桌中餐美食,尽可大快朵颐。我炖了一大锅老四川牛肉汤(妄称哈),一大盘回锅肉,一大盘宫保鸡丁,两大盘四川凉面,三大盘钟水饺,此外各家都带来一两个菜。三代同堂,狼吞虎咽,一扫而光,有剩的,都分而打包带走。做厨的,能有这效果,是最大的快慰。是出于礼貌,还是真有那么可口,我不得而知,但看着他们的吃相,权且骄傲一番吧。</h3><h3><br></h3><h3></h3> <h3>于我们而言,这顿饭犹如一场“联合国”的盛宴。光看着他们享受美食,便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华人家庭中,有美国本土的美女准媳妇,来自瑞士的准女婿,德裔的洋女婿,还有漂亮的混血小孙女。来自五湖四海,集于同一屋檐下,正应了“天涯若比邻,四海皆兄弟”一语啊。</h3><h3>一个愉快的夜晚!</h3> <h3><br></h3><h3>美国游有感(九)</h3><h3><br></h3><h3>游轮,百慕大,这两个词一跃入眼帘,立即会有一种莫名的神秘感袭来,让人想起泰坦尼克号,让人想起百慕大三角区。呵呵!</h3><h3><br></h3> 恕笔者啰嗦,此次启自巴尔的摩,终至百慕大群岛的海上之旅,还得费一番口舌,绍介“海洋一一富丽”号游轮。<br>这艘由芬兰制造的海上巨无霸,全长917feet,高196feet,上下有13层,可载乘客2400人,员工多达798人。一组数据,让人膛目结舌。往返六天,需消费鸡蛋150000PcS,面粉10000lbs,牛肉30000lbS,牛奶6000gallonS。 <h3><br></h3><h3><br></h3> <h3><font color="#010101">为了让乘客在船上的几天生活不致枯燥单调,顶层设有游泳池,一排排躺椅可供日光浴。6、7层设有可容纳三百来人的富丽堂皇的电影院,激情四溅的音乐厅,黑人摇滚和拉美风情轮番表演。还设有画廊,拍卖厅,免税商店,影象室等等。令我印象颇深的,还有花里古稀的赌博厅,什么老虎机呀,二十一点呀全有。</font></h3> <h3>我曾在澳门最大的赌场玩过两把。说来不怕笑话,团里发给每人几十块港币,在赌场跑狗场还不夠塞牙缝的,不过也算见识过,在当时隠隐得意着呢。</h3><h3>除了微微的有一点抖动,偶而摇愰一下外,你会觉着自已置身于一座大厦之中。是宾馆?是家中?</h3> <h3>因为我已年过古稀,外出更喜观察老者,尤其是他们的情感表达。船上老者居多,与我们不同的是之间情感的表达很直白,很外露。劳碌几十年,终于放下一切,携手外出,享受生活。他们的幸福写在脸上,表露在肢体语言中,让外人看得见,摸得着。在游泳池里,攴厅里,牌桌前,舞蹈中,或是茶余饭后的闲聊,都能感受到他们间彼此的爱恋和关心。众多的老者聚集在船上,卿卿我我,彬彬有礼,彼此谦让,和谐共处,犹如一个大家庭般。我与我太太已过银婚之年,感情笃厚,不比这里的任何一对老者差。我们已习惯爱情升华为亲情的享受,虽没有他们那样的明显,我们的含蓄、内敛,也并不逊色半分。爱是无止境的,爱到永恒。。</h3> <h3>船上的“美国式正攴”,是我唯一不适应的。在国内,每到晚攴,尤其周末时,子女们忙完了一天或一周的工作,回到家中,在饭桌上,或大嘴享用,或窃窃私语,或畅谈交流,一顿饭成为一次难得的聚会。所谓的“食不语”,早已成为过去。这里的正攴,倒也有这种功能。但多数时间是在等待中,话多还好,少言寡语之人则会有些难受,因为菜分头菜、正菜和甜点三道,其间唯有等待了。一顿饭下来,费时两个小时,这大概亟需有绅士风度吧?同行者都笑我。我就一老土,我就一东方文化的守成者,咋的?哈哈!</h3> <h3><br></h3><h3>美国游有感(十)</h3><h3><br></h3><h3>游轮靠港,来到百慕大群岛。</h3><h3>环岛游是必须的。出租车载着我们,沿公路左行,岛上公路不宽但路况很好,沿海岸线前行,一路倒也绿色葱葱,房屋林林总总。应该是例行吧,出租车司机载着我们一路行来,参观了“奴隶小屋”,“英式灯塔”,还游览了当地繁华地段。值得一提的,倒有三点。</h3><h3><br></h3> <h3></h3><h3>一是岛上房屋的屋顶。无论是别墅还是棚屋,无论是富人还是穷人,岛上的屋顶全一色的一致,无一例外。原来为防台风,谨防屋顶为台风所掀,一律采用了当地的一种白色的似沙又似水泥的建筑材料,唯如此才能抵抗台风。有趣的是,房顶是齐刷刷一白色,墙壁的颜色却是五花八门,赤橙黄绿青蓝紫,看得眼花瞭乱,成为了海岛的最大特色。</h3> <h3>二是我们眼前这位出租车司机。</h3><h3>这是一位年过六旬的黑人老者,短衣短裤,配上长长的白袜,亮晃晃的黑皮鞋,深古铜色的皮肤在阳光上闪闪发光,的确是以前从未这么近距离观察过一位黑人同胞。他很健谈。他的祖先四百年前便来到这里,已历四代了。他生活得很好,很骄傲,有三套大房子(两套出租),儿女都有体面的工作,退休后买了一辆车跑跑出租(一年交一千美金,余则净赚了)。他做了几十年的救生员,救过许多人。更神奇的是他正在写一夲关于救生员的书,即将在美国出版。临别时,他送了一首诗给我们:“我是岩石和石灰石,我是珊瑚礁,我是百慕大的出租车司机”,神奇吧?</h3> <h3>三是曾经的军营一一如今的港口</h3><h3>百慕大群岛是英国的领地,1883年来此建了这么一个军营。城墙厚实,每一门洞都挖有护城池(中国古代城墙都有护城河的),高处有多座炮台,每一尊大炮都面向大海,让人感到十分地厚重。</h3><h3>当地人运用聪明和智慧,将昔日的阴森森的军营,建设成了一座绿草成荫(绿草成茵?)的港口,具有了多种功能。利用军营坚实的营垒,办起了博物馆,各色商店,海豚馆,酒吧等等。在这里,呆上一天都不会烦的。</h3><h3>黑人老者悄悄告诉我们,他知道百慕大三角区的神秘,他曾亲眼目睹他的几个朋友在那里被巨浪一下掀起,落下后则无声无息。神秘吗?还是无解。</h3> <h3>游轮平稳航行,大海驯服温顺。泰坦尼克号在哪里?亦无解。</h3> <h3><br></h3><h3>美国游有感(十一)<br><br>回到非信息时<br>明天早上就要回到巴尔的摩,不觉在海上竟飘了五天。回头一望,审视一下这几天的生活,原来最大的不同,是我们几乎又回到了非信息时代。当然这只是一种假象,只是我们的手机系统运转不灵而已。<br>试问,如果我们真的又回到非信息时代,会怎么样呢<br>中国有句老话,“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一旦回到从前,就连我这个老者也习惯不了了,甚至夸张地说,生活不下去。<br>现在的国内,出门一部手机,可以走遍全国。买机票火车票,用手机,住宾馆,下饭馆,用手机,逛超市,进商店,用手机,甚至上菜市场买小菜,早市吃早点,也用手机……只要在手机上绑定银行卡,退休金收入0k,消费支出0k,连我这个孙女眼中的“糟老头子”,也已好久没数过钞票了。<br>坐游轮竟然坐出了这样古怪的感慨,真没想到啊!<br></h3><h3><br></h3> <h3><br></h3><h3>美国游有感(十二)</h3><h3><br></h3><h3>今天是个难忘的日子,妹妹的儿子八年苦读,终于在美国著名的马里兰牙学院毕业了。我在来美前,绞尽脑子也想不出该带点什么小礼物。结果,一辈子不懂得“礼轻人意重”的我,唯有“犯一回酸”,敲破脑袋才硬凑了这么两句:</h3><h3><b><font color="#ed2308">“悬壶济世前行者举步唯艰,妙手回春后来人创新亦难”。</font></b></h3><h3>权且当作注注毕业的祝福,献丑了。</h3><h3><br></h3> <h3><br></h3><h3>前行者,有李老仝老,有妹妹妹夫等,他们一家来美后,艰苦奋斗,白手起家,终于换来了今天的成果。而成功的背后,是每日的忙碌,辛勤的汗水。后来人大女儿涓涓已参予诊所的管理工作,小儿子注注又顺利从牙学院毕业,而李欣扣仝仝的孩子也有志于牙医。后生可畏呀!</h3><h3><br></h3> <h3><br></h3><h3>中国有句老话,“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中国还有一句俗话,“长江后浪推前浪”。前辈们创业难,后辈们守成也难,创新也难。诚心祝福小侄子顺利毕业!诚心祝福亲们工作顺心,事业有成!</h3><h3>驱车近两小时去巴尔的摩参加注注的毕业典礼,愉快!</h3> <h3><br></h3><h3>美国游有感(十三)</h3><h3><br></h3><h3>又一个特别的标题一一不再陌生的聚会</h3><h3>承李仝二老盛情邀请,前晚赴他们家赴会。特别的意义在于,还特邀了何牧师前来。要知道牧师第二天还有一重要活动需准备,甚为感动。</h3><h3><br></h3><h3></h3> <h3>有了第一次布道会(准确地说,叫查经班)的接触,大家见面后,尤其亲切,耳边仿佛还回响着唱诗的音乐,还有何牧师那娓娓动听的,具有的一种我也形容不出来的魔力的说道。</h3><div><br></div><h3>我六十岁便从教师岗位上退了下来,教了三十五年的书,自认为还是很有社会地位的。但渐渐地,我感觉生活圈子越来越窄,接触的人越来越少,虽然每月退休金会一分不少地到卡上,老伴的公费医疗报销也会准时到账,虽然我们也享受到了国家改革的红利,年年涨工资,吃穿不愁,外出旅游也从来是自由行,不会局促于用度。但是,与社会渐行渐远,心里的一种莫名的孤独却油然而生,甚至有了一种被抛弃的感觉。荀子曰:“君子日三省乎己。”我也曾试问过自己,我的这种感觉是否过分?是否有点不识抬举?我只好把我退休后的又一个十年,奉献给了我可爱的外孙女。我感恩我的女儿女婿,让他们的女儿,陪伴在我和老伴身边,驱散了失落与孤独。但是,儿孙自有儿孙福。儿孙们总会有离我们而去的那一天。到时我们还"去”不了,又当如何?我真的很“贱"吗?</h3><h3><br></h3><h3></h3> <h3><br></h3><h3>不再扯闲篇,回到正题上。参加了两次这样的聚会(我把它叫做聚会),心里有一种暖暖的感受,一种舒心的感觉,没有任何勉强,虽还处于一种朦胧的状态,谈不上信什么不信什么,但感觉是一种被关怀,被关注。劝人向善,传递福音,有何不好?信不信由你,不带一丝勉强,有何不好?赶走失落,远离孤独,又有何不好?</h3><h3>权且一试,就当再多读一本书,充实自己。对自已总是有好处的。</h3><h3>感谢李仝二老!感谢何牧师</h3> <h3><br></h3><h3>美国游有感(十四)</h3><h3><br></h3><h3>到美国,不去纽约看看,不算到过美国。从马里兰驱车四个小时,堵在进入纽约市区的海底隧道一个多小时后,终于随车流缓缓进入市区,来到位于第五大道附近的宾馆。</h3><h3><br></h3> <h3>纽约,我们终于来啦!</h3> <h3>谈不上兴奋,更没有激动。那熟悉的车水马龙,那熟悉的人头攒动,那熟悉的积木似的摩天大楼,更有那灯红酒绿的各色广告,还是令人应接不暇,甚而眼花瞭乱。而这里显现的一切,在国内,尤其北上广已司空见惯,不足为奇了。当然,不得不承认的是,纽约群楼的规模之大,现代化的程度之高,繁花的景象之耀眼,那还是无法企及的,纽约能与伦敦、东京齐肩,的确不是徒有虚名的。</h3> <h3>我们漫步街头,驻足于时代广场,流览了华尔街伫立的那头大牛,仔细观赏了耸立在曼哈顿对面的自由女神像,最后来到九一一双塔的遗址旁。虽只是跑马观花,却也感受了一次强烈的视觉冲击,印象深刻。</h3> <h3>图为“纽约911世贸中心遗址”。</h3> <h3><br></h3><h3>纽约的发达先进,给了年轻人更多的机遇,那一间间写字楼里勤奋工作的人们,那行色匆匆,南来北往的人流,无不透露出这个美国第一大都市的生机与活力。</h3><h3>我也顿悟了。为什么会对乡间的林荫小道,绿树环绕的村居如此倾心?为什么会对大都市的繁荣如此冷静?因为我老了,落伍了,只想寻一块宁静之地独处。</h3><h3>我刚毕业的侄子即将来纽约一家医院实习。他说,他喜欢纽约。年轻真好,我想。</h3><div><br></div><h3><br></h3> <h3>请继续阅读本人拙作《浮光掠影美国行(下)》</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