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青海游漫记(四)

江瑾

<b>&nbsp; &nbsp; &nbsp; &nbsp;第四站 畅游敦煌</b> <br>&nbsp; &nbsp; &nbsp; &nbsp;6月1日,早上8点,我们从嘉峪关出发,前往敦煌。从嘉峪关到敦煌大概380公里,沿途的景色大多是戈壁滩与绿洲交替出现,我们的感觉也在空旷、荒凉与碧绿、繁茂之间跳跃。<br>&nbsp; &nbsp; &nbsp; 下午近两点,我们到了敦煌,先到敦煌博物馆的两个影厅,观看有关莫高窟的两个影像短片,每个短片近20分钟,分别介绍莫高窟的历史以及莫高窟的文物、壁画等艺术。然后乘坐景区观光车,到离城13公里外的莫高窟参观游览。<br>&nbsp; &nbsp; &nbsp; &nbsp;晚上,我们团有部分团友去品尝烤全羊,有30人去敦煌大剧院,观看大型情景舞剧《丝路花雨》,票价298元。晚上入住敦煌恒宇大酒店。<br>&nbsp; &nbsp; &nbsp; 6月2日一早,7点半,我们就到敦煌鸣沙山和月牙泉尽情游玩,午饭后离开敦煌,前往翡翠湖景点。<br> &nbsp; &nbsp; &nbsp; 从嘉峪关到敦煌,沿途的戈壁滩上,看到很多风力发电机,一排排银白色的风力发电风车,在苍茫的戈壁滩上显得蔚为壮观。李导介绍说,甘肃河西走廊是我国风能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甘肃酒泉境内的瓜州被称为“世界风库”,玉门被称为“风口”,酒泉被称为“风电三峡”。在瓜州境内的一处停车场,我们还停车休息,这里有很多当地土特产,让我们领略了瓜州“中国锁阳之乡”的风采。 &nbsp; &nbsp; &nbsp; 公路旁竖立的广告牌,上面写着:石油摇篮,铁人故乡,玉门人民欢迎您。说明我们经过玉门市境内了,来到了铁人王进喜的故乡。 &nbsp; &nbsp; &nbsp; &nbsp;6月1日下午,我们到莫高窟参观。莫高窟俗称千佛洞,坐落在敦煌城外13公里鸣沙山东麓的崖壁上,它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的兴建,形成巨大的规模,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宝地。现存历代营建的洞窟共735个,分布于高15~30多米高的断崖上,上下分布1~4层不等。 &nbsp; &nbsp; &nbsp; 景区讲解员告诉我们,在前秦建元二年(366年),僧人乐尊路经此山,忽见金光闪耀,如现万佛,于是便在岩壁上开凿了第一个洞窟。此后法良禅师等又继续在此建洞修禅,称为“漠高窟”,意为“沙漠的高处”。后因“漠”与“莫”通用,便改称为“莫高窟”。另有一说则是,佛家有言,修建佛洞功德无量,莫者,不可能、没有也,莫高窟的意思,就是说没有比修建佛窟更高的修为了。 &nbsp; &nbsp; &nbsp; &nbsp;我们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参观了其中的8个洞窟,印象中我们参观的是25号、16与17号、96号、148号、249号、257号,还有两个洞窟没记住。<br>&nbsp; &nbsp; &nbsp; &nbsp;莫高窟735个洞窟中,洞窟最大者200多平方米,最小者不足1平方米。著名的藏经洞在17号。讲解员介绍,1900年,在莫高窟居住的道士王圆箓,为了将已被遗弃许久的部分洞窟改建为道观,对一些洞窟进行清扫。当他在为第16窟(现编号)清除淤沙时,偶然发现了北侧甬道壁上的一个小门,打开后,出现一个长宽各2.6米、高3米的方形窟室(现编号为第17窟),内有从4世纪到11世纪(即十六国到北宋)的历代文书和纸画、绢画、刺绣等文物5万多件,这就是著名的“藏经洞”。<br>&nbsp; &nbsp; &nbsp; &nbsp;自藏经洞被发现后,随即吸引来许多西方的考古学家和探险者,他们以极低廉的价格从王圆箓处获得了大量珍贵典籍和壁画,运出中国,严重破坏了莫高窟和敦煌艺术的完整性。其中,英国考古学家马尔克•奥莱尔•斯坦因带走24箱写本和5箱其他艺术品;法国考古学家伯希和在洞中拣选了21天,获取了1万多件堪称精华的敦煌文书,后来大都入藏法国国立图书馆。等清朝学部要求甘肃和敦煌地方政府清点藏经洞文献,并运送进京时,运送到京的文献文物从五万多件仅剩8000多件了。<br> &nbsp; &nbsp; &nbsp; &nbsp;这是第96号洞窟九层楼,是敦煌莫高窟的标志性建筑。第96号洞窟依山而建,里面供奉的是世界上最大的盘腿而坐的泥胎弥勒佛坐像,佛像高35.5米,是莫高窟第一大佛。 &nbsp; &nbsp; &nbsp; 莫高窟各窟均是洞窟建筑、彩塑、绘画三位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富丽多彩,雄伟瑰丽。里面有各种各样的佛经故事,山川景物,亭台楼阁等,还有建筑画、山水画、花卉图案、飞天佛像以及当时劳动人民进行生产的各种场面等,是十六国至清代1500多年的民俗风貌和历史变迁的艺术再现。因为进入洞窟参观后是禁止拍照的,所以尽管里面每个角度都是拍照的好角度,我严格遵守规定,没有拍一张照片。 &nbsp; &nbsp; &nbsp; &nbsp;6月1日晚8点半,我们来到敦煌大剧院,观看大型情景剧《丝路花雨》。 &nbsp; &nbsp; &nbsp;《丝路花雨》讲述的是古丝绸之路上,善良的中国父女为救助一外国商人,所发生的亲人悲欢离合友人生死相助、患难与共的感人故事。 &nbsp; &nbsp; &nbsp; 剧情以中国盛唐时期为背景,以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和敦煌壁画为素材,歌颂了老画工神笔张和歌伎英娘父女俩的光辉艺术劳动,描写了他们的悲欢离合,颂扬了中国和西域人民源远流长的友谊,再现了唐朝对外经济、文化交往频繁的盛况。 &nbsp; &nbsp; &nbsp; 6月2日早上,我们来到离城三公里的鸣沙山景区游玩。 &nbsp; &nbsp; &nbsp;大家纷纷在鸣沙山景区大门合影留念。 &nbsp; &nbsp; &nbsp; &nbsp;鸣沙山据说因沙动有声而得名,其山势沙垄相衔,峰如刀刃,甚为壮观。 &nbsp; &nbsp; &nbsp; &nbsp;我们团都选择骑骆驼上山,每人100元,五人为一组。在骑骆驼上山时,闲聊得知牵骆驼的师傅,大都是来自陕西宝鸡一带的人,来这里打工谋生。 &nbsp; &nbsp; &nbsp; &nbsp;驼队驼着游人向沙漠之中进发,驼铃在耳边响起,此情此景,让我不禁联想到古代繁忙的丝绸之路。 我们的团友骑骆驼的高兴劲。 登沙山,感受滑沙的滋味。 登沙山好玩,可不轻松哦。 &nbsp; &nbsp; &nbsp; &nbsp;这位大妈说,这里的沙子很细,她把沙子装了两瓶回去给孙子玩。 美丽的月牙泉景色。 &nbsp; &nbsp; &nbsp; &nbsp;月牙泉处于鸣沙山环抱之中,其形酷似一弯新月而得名。数千年来沙山环泉,泉映沙山,在沙山沙谷中,“风夹沙而飞响,泉映月而无尘”。 &nbsp; &nbsp; &nbsp;“一弯清泉,涟漪萦回,碧如翡翠。泉在流沙中,干旱不枯竭,风吹沙不落,蔚为奇观。”这是古人对月牙泉的诗意描述。 团友们在月牙泉景区合影留念。 &nbsp; &nbsp; &nbsp; 月牙泉边上古朴雅肃、错落有致的建筑群,这些亭台楼阁,宫厅柱廊,临水而设,别有一番韵味。 &nbsp; &nbsp; &nbsp; &nbsp;置放在月牙泉景区的“一带一路砚”。<br>&nbsp; &nbsp; &nbsp; &nbsp;该砚展出于2017年第二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后由“洮砚”传承人赵成德无偿捐献给鸣沙山月牙泉景区。“洮砚”为中国四大名砚之一,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产于甘肃省甘南州卓尼县洮砚乡。“一带一路砚”,长5.9米,宽3.5米,高1.5米,重达19吨。(说明资料摘自“一带一路砚”说明牌)<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