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翁丁,“中国最后的原始部落”。这不是我说的,是《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封的。他位于云南沧源市临沧勐角乡,是个佤族山寨。</h3> 经过十来年的开发,现已是成熟的景区,作为沧源县佤族文化旅游示范区向外推介。 佤族村民们对络绎不断的游客,已是见怪不怪了。 早晨,有二三十位佤族妇女,跳着舞蹈,唱着不知什么内容的民族山歌,欢迎游客。许是次数多了,跳舞唱歌有点应付公事似的,唯有这位姑娘击打的木鼓富有激情,咚咚咚地震响了山寨。 公事一毕,她们就坐在两边议论起家长里短,任由游客随意拍照。 佤族妇女,尤其是中老年妇女,其打扮自有特色。深蓝色的衣裳,红色的头巾,有的还配上黄色,胸口挂一个碗口大小的银饰,既鲜艳又和谐,显得很搭。 烟袋,是她们的标配,几乎是人手一支,除了干活,坐下就抽。别处是农村里老汉的专利,到这里成了老娘们的营生。 看不到一个男人叼着烟袋。 <h3> 寨子为竹丛和各色树木掩映着,</h3> <h3> 走入其中,可见石块铺就的山径,</h3> 佤人的干栏式茅草房, 鳞次栉比,杂七杂八,集中地聚在一起, 形成佤家的村落。 这个寨子,已有350多年的历史。 开放旅游以后,佤人逐渐搬出,住进政府提供的新居, 寨子里已无人居住, <h3> 干栏式的茅草屋,都是供旅游者观赏的。</h3> <h3> 出于防疫需要,空房都遍洒石灰。有的茅屋年久倾斜,就用粗竹竿撑着。这位老阿婆身后,可清楚地看到白石灰和斜撑的竹竿。</h3> 这几户也是,白石灰撒得到处都是。 全寨106户,几乎是家家如此。 这是一户典型的干栏式佤家住宅,平面呈长方形,屋顶是四面坡的歇山式,覆盖着茅草,上层用来住人, 下层存放杂物,或者圈养牲畜。 也有的存放拖拉机等农机具。 因地处南方温暖地带,从来不知寒冷的滋味,一层茅草加上薄薄的木板墙,就足以渡过冬夏春秋。 <h3> 有些房屋充做餐厅,但好像食客并不多,</h3> 不过收拾得倒挺整洁 。 <h3> 这个小店有几个顾客,我就买了点杂物。老板娘没事干,自娱自乐地跳起了舞,</h3> <h3> 将镜头对准她,她大大方方地照跳不误。</h3> 只有茶叶卖得好像还行。 这里是边境地区,离缅甸非常近,据说这位摆小摊的,就是从缅甸嫁过来的。 寨子里能看到不少佤民的传统习俗,这个是“寨桩”。 这个是女神图腾,那些有刻痕的木桩是佤族女神“梅以吉”的标志,她用刻木记事形式对佤族“司岗里”的创世史诗进行传释,阐述佤族关于人、上天、自然的关系。 牛头、木鼓, 在佤族的传说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h3> 佤人还表演了展现过去日常生活的歌舞,</h3> 舞姿十分夸张, 甚至是粗野的, 再现了佤人当年的生活场景。 但这是“表演”, <h3> 据说某电视台曾来过,他们的表演有否“加工”因素,不得而知。</h3> 现在佤族人的日子, 平静而安详, 幸福感满满的, <h3> 脸上的黑白油彩,只是为博游客一笑。</h3> 透过大榕树的缝隙,能看见远处政府提供的新居。 与茅草屋相比,真是无法同日而语。 村中的大榕树, <p> 见证了今昔变迁。</p><p> 祝愿佤族兄弟,生活的一天比一天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