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子的美篇——前往崆峒

叶子

<h3>崆峒山,位于甘肃省平凉市,自古就有“中华道教第一山”之美誉。传说,被尊为人文始祖的轩辕黄帝曾亲临崆峒山,向智者广成子请教治国之道和养生之术;秦皇、汉武亦慕名登临;司马迁、杜甫、白居易、林则徐、谭嗣同等文人墨客笔下多有赞誉。崆峒武术被誉为中国五大武术流派之一。这个周六,我们一行三人慕名前往。</h3> <h3>路上景色不错,天清气朗,蓝天白云,绿树青山。这照片是在行驶的车上隔着车窗拍的,可以想见当时景致是多么令人陶醉。</h3> <h3>当然还有更多这样的景象,从这些图片中也可以看出人们对植树造林的重视和改造荒山的决心。</h3> <h3>我们的第一站是会宁,会宁是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三方面军胜利会师的地方。1936年10月8日清晨,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于会宁城,标志着万里长征胜利结束,中国革命开始走向胜利。还有一个使它扬名的原因是会宁的教育,会宁县是一个国家级贫困县,但它却是中国的高考状元之乡,博士之乡。一个自然条件严苛到“不适合人类生存”的地方,却书写了中国教育的传奇。不知道这两者之间是不是有一种精神上的传承。<br></h3> <h3>刚到那里便巧遇某单位去接受红色教育的一班人马,他们在一位武警女战士的指挥下列队站在会师纪念塔前唱国际歌,敬献花篮,随后这位武警女战士担任他们的讲解,正好可以蹭着听听。于是,一路随他们走来。</h3> <h3>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会师纪念塔(简称会师塔)是会宁人民为了弘扬红军精神纪念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会师50周年于1986年修建,会师塔现已成为甘肃省会宁县地标性建筑。</h3><h3>会师塔高达28.78米。共11层的纪念塔,象征长征途中总共经历了11个月。塔的整体为三塔环抱,前九层分开,最后两层合在一起。象征着“九九归真,三军统一”。</h3> <h3>会师楼,原是会宁城的一个城门楼,原名西津门,始建于明代。1958年为纪念红军胜利会师而改名为“会师楼”。</h3> <h3>这是当年庆祝联欢的地方——文庙大成殿,始建于明代。</h3> <h3>红军长征胜利纪念馆,里面感觉很大,不仅有红军在各个历史时期的情况介绍,还陈列着许多红军长征时期的上千件文物,有破旧的军装、草鞋及日常生活用品,还有红军用过的各种枪支,还有一些珍贵的文件书籍……</h3> <h3>不得不再次给这位负责讲解的女战士点赞,她的讲解表述清晰准确,声情并茂,不时结合毛主席诗词和一些革命歌曲讲述当时的情景,让这些记忆中的诗词和歌曲一下子找到了根基,尤其是讲述爬雪山过草地时,很多人听着她动情的讲述,看着眼前这些红军战士穿过的草鞋,披过的破毛毡,泪流满面。</h3> <h3>看着这些数字,不知道你会想到什么——</h3> <h3>无意间,在这里接受了一次深刻的革命历史教育。站在会师楼上的红旗下,感受红军的精神。</h3> <h3>第二站是平凉市区的柳湖公园。柳湖公园已有900多年的历史。它以“柳中湖,湖中柳”闻名。据说门口匾额上的“柳湖”二字是当年陕甘总督左宗棠手书。</h3> <h3>看这湖光柳色,是不是名副其实?</h3> <h3>大家听说过左公柳吗?请看下面的介绍。</h3> <h3>左宗棠,是清代晚期著名的儒将,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据传,十九世纪下半叶他率领的湘兵来到西北大漠,深感气候干燥,寥无生气,而又水土不服,左公遂命令筑路军队,在大道沿途、宜林地带和近城道旁遍栽杨树、柳树和沙枣树,名曰道柳。据左公自己记载,光是从陕甘交界的长武县境起到甘肃会宁止,种活的树就达26.4万株。自古河西种树最为难事,可是在左公倡导督促下,泾州以西,竟然形成道柳连绵数千里绿如帷幄的塞外奇观。岁月无情,从1871年左宗棠下令植树到现在已一百四十多年,左公柳只剩下了147棵,作为那段岁月的见证。</h3><h3> 伟人就是伟人,他的眼光与远见是常人说不能及的。</h3> <h3>两株枝繁叶茂的左公柳,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h3> <h3>这是梁衡写的《平凉赋》。</h3> <h3>从柳湖公园出来,便乘车来到了崆峒古镇。说是古镇,却是一色的仿古建筑。规模不算小,当年的投入一定不少,四个城门都很气派,只可惜现在除了小吃一条街比较红火外,大多数店铺都已经关门停业,显出一派萧条。这应该是当初的那些投资者没有想到的吧?</h3> <h3>在这里我们三人花了20元尝了一套旗花面,味道还行。每人两碗,以汤为主,每个碗里只有不多的面。</h3> <h3>这两个字很多人都认识,但恐怕没几个人会写,看了这样的招牌,是不是很快记住了这两个字的写法?只可惜肚量有限,没能尝一尝它的味道。</h3> <h3>我们还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就是很多食物的名字都是以叠词形式出现的,感觉都是昵称,哈哈,在以豪放著称的大西北,这样的称呼是不是挺有意思?😄</h3> <h3>第二天,我们还勇敢地尝了油泼面,店名是驴蹄油泼面,其实跟驴蹄没有半毛钱的关系。</h3> <h3>第二天一大早,我们便坐上崆峒景区的巴士前往半山腰的中台。一路上,感觉比坐过山车还惊险刺激,几米便是一个弯,不仅弯度大,而且还非常陡,坐在车上的人惊呼声不断,好在司机驾轻就熟,速度一点儿也没受影响。这座山的海拔并不算高,还不及榆中的兴隆山。站在中台仰望,也是林木苍翠,隐约间能看到建筑物的一角飞檐。这座山之所以闻名,是因为它儒释道三教合一的文化,对这些我也不太懂,所以重点还是看它的景色。</h3> <h3>满山的植被都是在这样的山石缝隙间生长的,只是这一面太陡峭了,正好让我们看清它们的生长环境。</h3> <h3>先在朝天门下打个卡。</h3> <h3>黄帝问道处,还有秦皇汉武登临处,拍照的人多一些,想下来再拍,可惜下来坐车没有再经过此处。</h3> <h3>这就是所谓的“天梯”,据说有这样的石阶400多级。</h3> <h3>站在上面往下望,腿有点发抖。好在可能有充分的思想准备,登上去比想象的要容易一些。</h3> <h3>快到山顶的一处比较平缓之处,有点曲径通幽之感。</h3> <h3>登临山顶,一览众山小。</h3> <h3>山上正在搞建筑施工,车过不来,只能靠挑山工这样把砖块、碎石背过来。大多是四五十岁的中年人,还看到一个妇女和一个二十多岁的小伙子,不知道是怎样的困境让他们做出这样的选择。每次遇到挑山工,心里都莫名的难过,为他们生活的艰辛。</h3> <h3>绿树丛中一点红。应该是野蔷薇,在这大山深处,如此傲然地绽放。</h3> <h3>这是山顶的石刻——道源圣地。在这里买了下山的巴士票,这次的和来时的路线完全不一样,车子载着我们盘曲而下,感觉足有半个多小时才回到镇上。</h3><h3>后记:本来这次出游的主要目的是崆峒山,可惜我不懂其所蕴含的宗教文化,真的感觉有点对不起这座宗教名山。但会宁城和柳湖公园也让我长了不少见识,这也算是无心插柳吧!所以,生活就是这样,无所谓得与失,这也算是去了一趟道家圣地所悟出的一点道吧!(2019.6.2)</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