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摄影:赵泽辉</h3><h3>文字:王成友.李冰.赵泽辉.王立娟.王立春</h3><h3>编辑:王立春</h3> <h1>当晨曦的第一缕阳光扑洒向大地的时候,故乡苏醒了,那在静谧的夜中温柔的睡着的小镇睁开了婴儿般纯净的眼睛,故乡,在我心底永远如婴儿般纯净,故乡的山,故乡的水,故乡的人,乡音,乡情……它指引着我们无论走多远,无论在哪里,也不要忘记这个小镇,家乡人的纯朴,善良是故乡给我最大的财富!</h1> <h1>你可否和我一样,还记得藏在田野间草丛里的那些时而悄然无声时而放声欢唱的小昆虫们?它们自由自在的挥洒着它们的时光,它们可记否那个可以静静的看着它们半天时间的小女孩?</h1><h3></h3> <h1>那田间的甲壳虫,那拿到手里臭臭的至今不知名的黄色的盖盖虫,那稻田里的蝌蚪,中学操场草丛上的蜻蜓,那电影院墙壁上的花大姐,那美丽的大马莲蝴蝶,你可否会觉得童年故乡的一幕幕场景在眼前播放?巷子间孩子们游戏的欢笑声,林间采山菜的人互相的呼唤声,半夜时分大道传来要装火车的召集声,每天中午“轰隆隆”的放炮声……这些是我们共同的独有的记忆!</h1><h3></h3> <h1>小的时候故乡就是我的全部世界,贮木场那高高的原木让我敬畏!每次经过都会想,它不会倒下来吧?粗大的木头在传送带上运输,被吊到高空传送,对我们这些林区听惯了木工号子的孩子来说是那么习以为常,那一辆辆运材车把从林区用马爬犁倒下来的木材送上火车,运往各地。</h1><h3></h3> <h1>在林业干了一辈子,很怀念过去的生活,贮木场那高高的木楞,运材车在道路上奔驰,冬天集材套户在大山里的吆喝声,油锯手那“顺山到了安全”喊声,还有装车工那木帮的号子声时常响彻耳畔。怀念过去的冬天,怀念过去采伐的日子,怀念即将逝去的木帮文化。</h1><h3></h3><h3> ___赵泽辉</h3><h1></h1><h3></h3><h3></h3> <h1>昨天的机器轰鸣,昨天的灯火通明,昨天的木材堆积如山,昨天的工人忙碌身影,这些都变成昨天。今天龙门吊依旧,今天架杆机矗立,今天门贴上了封条,今天场地变成了菜地,今天忙碌变成了寂静,堆积如山的木材不见了踪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改变了林业人的理念,采伐变成了管护,天蓝、草青、水绿我们的家乡会更加美丽。</h1><h3> __ 赵泽辉 </h3><h3></h3> <h1>那曾经喧嚣的如今安静的贮木场,可曾还记得那群每日骑着自行车从你身边经过的孩子们呢?晨起,暮归,那三五成群的孩子中就有我啊!记得有一回一边骑车一边和好友李冰唠嗑,前面的拖拉机忽然停住,然后我和拖拉机追尾了~~咣当~摔倒了……林业局中学放学路上,成群成片的孩子都骑着自行车,前面一人摔倒,后面全部追尾,哗啦啦倒了一片,那才真叫壮观,那静立的百年老树啊,这些你还记得吗?</h1><h3></h3> <h1>昔日的林业局电影院变成了休闲娱乐的广场,街里的电影院变成了商品住宅楼。我的家紧挨着街里电影院,坐在院子里听电影院和政府的广播声,刘海砍樵是经常播放的,现在我还能记得好多词儿。暮色降临,房门敞开,氤氲的雾气中是爸妈在厨房忙碌的身影,我站在院子里喂鸡,电影院的广播传来,此情此景犹记心间。<br>那时候别人送了家里一麻袋葵花籽,妈妈把它炒了,让我去电影院门口卖,一毛钱一小缸,因为我小,也就六七岁吧,大伙儿都来买我的瓜子儿,一旁也是卖瓜子儿的老婆婆们倒也不嫉妒我,都是等我收摊回家了她们才能开张。去市场帮妈妈卖鸡蛋,刚学会乘法,卖了鸡蛋算账时就拿个棍子在市场的泥地上写个大大的竖式,买鸡蛋的就在那等我忙活儿,估计她心里会乐我吧!这就是纯朴善良的故乡人。</h1><h3></h3> <h1>那条长长的铁路线,曾经带着我们的希冀,希望能够从这里走出去,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一条铁路线将故乡分为街里,采石场,林业局三个区域。一条铁路线也给故乡带来多少财富和希望!故乡物产丰富,木材和石材运往全国各地,根雕石雕是故乡的特色产业,当地农民也因此增加了收入。故乡,这个山清水秀的小镇,默默地哺育着它的孩子们。如今啊,那在外的孩子们想念您啊!那条长长的铁路线,那如黛的远山,那秋天的红叶,那清澈的细鳞河水都是他们魂牵梦绕的思念。</h1><h3></h3> <h1>还记得道德会的清泉吗?清清的泉水中会有透明的小虾,鞠一捧清泉,让清凉的泉水在指缝间流过,看活泼的小虾在掌心蹦跳,再轻轻巧巧地将它送回清泉中,静听潺潺的流水声,任轻风拂面,沐浴在柔柔的阳光下,看那漫山烂漫的花朵,此情此景犹如仙境~~来吧,故乡的儿女们,就让我们静静的窝在故乡的怀里,拂去满身的尘土,静静地,静静地享受这美好的春光。</h1><h3></h3> <h1>“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那是一份想念,“停船在借问,或恐是同乡”,那是一份亲近。当有一天我们走得很远,走得很久,会发现故乡就像是妈妈缀扣子的针线,穿透了我的心胸。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里,都会有一个或者若干个故乡,地域的故乡,安放我们的身体,精神的故乡,安放我们的灵魂。</h1><h3> 摘自《朗读者》</h3><h3></h3> <h1>如果想找一处能够安放心灵的地方,我想那只有故乡,那里的沟沟坎坎,那里的山山和水水,都留下我们童年欢快的脚步,不管20年还是30年都是弹指一挥间,蓦然回首,在故乡我们还能寻到童年的身影,寻到我们的记忆,让我们记得我们那曾经的赤子之心。</h1><h3></h3> <h1>炊烟袅袅升起,夕阳中欢呼雀跃的孩子们也如小鸟归巢一样奔回自己的家中,烧个土豆,在炉盖上烙个粉条儿,缓一盆冻梨,那是我们的零嘴儿。</h1><h1>东院儿的二娘日常最爱做的就是贴大饼子。将大铁锅烧热,抓起一块玉米面用两只手快速地团成椭圆形,然后稍稍用力摔到锅圏上,一个挨着一个,贴好后盖上锅盖烧火,待逸出淡淡的玉米面的香味儿时便停火,再焖上十分钟左右就可以吃了。当掀开锅盖,一股热浪夹看玉米面的香甜直冲屋顶,迅速弥漫整个房间,再看锅里是热气腾腾的菜汤,锅沿上是香喷喷、黄澄澄、亮油油的大饼子。</h1><h1>扒棵大葱,蘸点大酱,就着金黄起噶儿的大饼子,再滋溜一口酸菜汤,幸福就这样溢满全身。<br></h1><h1>还有一种用玉米做的食品叫饸饹条,小的时候我们都叫它碴条。<br>是把玉米碴子泡上好些天,再到磨坊去磨了,拿回家放到架子上控水,做的时候,妈妈在大锅里上水,指头上套一个金属的套子,然后用手上团水面子,用手一挤,一条金黄的饸饹条就跃入水中,妈妈的手快得很,一会儿功夫,锅里上下翻腾的都是金黄的饸饹条,煮熟捞出。用凉水拔过,浇上用酱缸黄瓜炒制的卤子,又一童年美味新鲜出炉<br>大煎饼是现在能经常吃到的唯一的童年记忆中的美味,但小时候的煎饼没有现在的软和,妈妈说那是以前舍不得放黄豆,所以吃煎饼的时候经常累得太阳穴疼,如今的煎饼都工厂化了,超市中推出的多是大米<br>面饼,小米面煎饼,而我更钟情的是玉米面煎饼,煎饼有把、两<span style="font-size: 17px;">耙之分,一种薄脆,吃的时候箪上水,更方便,另种要用锅腾一腾,软软的,卷上大葱,酸菜,土豆丝~</span>那味道~~庆幸的是,上营东大河沿儿有个嫂子每年还手工制作传统大煎饼,冬天的时候就可以大快朵颐了!</h1><h3></h3> <h1>上营镇政府没盖办公楼的时候,那片地有个大水泡子,每年都会有鸳鸯在那玩耍,鸳鸯是吉祥的鸟儿啊!水泡子里也会有鱼,在家旁边的小河沟里也会抓到巴掌大的鲫鱼🐠。夏日,最喜欢到细鳞河里翻喇蛄,翻开石头,也许石头背面就趴着一个大喇咕,挥舞着大螯,尾部一兜籽儿。回家扔到灶坑里烧得通红。味道记不得了,只是觉得夏日里不去河水扑腾几次不抓到几只喇蛄这个夏天就不圆满,就会没滋没味。燥热的响晴的午后蜻蜓会悄悄的休憩着,蹑手蹑脚的我们踮起脚尖,伸出大拇指和食指悄悄地一捏,就这样成为我的俘虏,高处的用布袋子做的“maling”套子,也逃不出我的法网~~那时候蜻蜓多,蝴蝶多,捉不完的。童年的红蜻蜓,你飞到哪里去了?</h1><h3></h3> <h1>每天沿着铁路线去上学,喜欢在铁轨上走,像走平衡木的体操运动员,一种叫莫斯噶的小火车会悄无声息的经过,每次都被我及时的发现,那时候是孩子太自由了,没人管,反倒知道怎样躲避危险。每天早上上学前就会发现作业没有做,然后就开始大哭,妈妈会说,赶快写。写是写不成了,因为连书都找不到了,然后妈妈就前后街的给我借书,竟然一句责备都没有,上中学骑着自行车,把书包放到后面,结果到了学校惊悚的发现书包不见了,然后又开始大哭,是运材车司机在路上捡到给我送到学校的,想想这个曾经把课本造得破头烂齿的小姑娘也长大了,还当了老师,是不是一件好玩的事儿?</h1><h1>早上九点下午三点小镇都会迎来那列绿皮火车,放学了,就会飞奔回家,扔下书包,再飞奔去火车站撵火车,二娘家的大黄狗会跟着我跑,我跑上火车还不忘回头踹上它一脚,哪能让狗上火车?小孩子坐火车不花钱,一站地几分钟,正阳站下车,再沿着铁路线走回家,乐此不疲。同行的还有两个小朋友,一个在通沟住,家里养了一大群狗,一个在谭家住,那时为了显示我们的友谊,会把姓名拆开组合写在水泥板上,体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感觉。</h1><h3><br></h3><h3><br></h3><h3></h3> <h1>冰凌花,顶着冰雪盛开的初春的花儿,学校后山中会寻到它的身影,老师经常会对我们说,去山上背题去吧,然后我们就堂而皇之的满山溜达,在林业局中学上学的时候男同学会抓来长虫玩耍,捏开蛇嘴,把蛇牙🐍用布衫儿一撸,就变成无牙蛇了,这也算是山里孩子特有的玩具吧?试问,现在谁家家长敢让孩子玩蛇?二十三中的同学会跑到上营西山捡回些明子,都是过日子的孩子啊!那时候学校管得松,学生也不会出什么事儿,林业局中学教学楼就挨着大山,二十三中操场边上就是稻田地,上课跑出去几个没人会管,自由着呢!请允许我悄悄的说一句,上营四所学校,两所小学,两所中学我都呆过,我也是个人生经历丰富的人儿(∩˃o˂∩)♡林业局小学的秋千架是我的最爱,每天临下课的那几分钟我都在脑子里计算着什么路线能够第一时间飞奔到秋千那里抢到一个秋千~每次我都能得逞。林小教学楼北侧那一趟平房就有我小学六年级学习的教室,最东面那间是老师家孩子的托儿所,下课就钻到那屋子里帮着晃悠车也是很好玩的事儿,足球场⚽️上一窝蜂的抢球,仗着个子小钻进人堆里踢一脚,也不管是哪个方向,踢上一脚就行,童年,就在这自由自在的日子中溜走了。</h1><h3></h3> <h1>初三回到二十三中上学时,班级很乱,上课听不清老师讲课,那时的我终于变成一个爱学习的学生了,上课时我会大喊,别吵吵了~~教室的窗户玻璃都被打烂,学校因为我们的不爱惜也不会管,下雨了我们就用纸壳和书包去堵,上课时会经常有学生跳了窗子就跑了,这种环境对我来说没觉得什么不对,反正跑出去的上山玩够了就都会跑回来,而且多年以后见到了大家日子过得也都不错😊那时的我开始学习,专心致志,所以现在想想学习绝对是自己的事儿,想学习的时候不在乎环境,怎样都能学好。学校门口还会有个淘气的孩子对着每个经过的人鞠躬,这是他独有的游戏。</h1><h3></h3> <h1>野芳发而幽香~林间各色的小花竞相开放,大自然是最厉害的艺术家,那么多鲜艳的色彩点缀着既不显突兀也不跳跃,还是那样静静的,柔柔的~</h1><h3></h3> <h1>家乡的石砬山<br>家乡共有两座石砬山。<br>山如其名。这两座东西遥遥相望的山上岩石居多,而且山顶都有巨石。淳朴的家乡人对这从未让外人称道的两座山以方言“砬”命名,称它们为“东石砬<br>子”和“西石砬子”。就像世代家乡人的生活一样,<br>名字虽然筒单却也充满意义。<br>小时候提起石砬山,家乡人大多念及西石砬子。那里虽离家较远,但山势不像东石砬子那样陡哨,同样是身处密林,一路上却会有许多大片草地供人驻足休憩,这也许就是那时的我们经常选择这里春游的原因吧。走累了,选一片草地几个人围成一圏,唱唱歌玩会小游戏,或者是急不可耐地轷带的食物一扫而光。当到达山脊时总觉得很轻松,似乎就在不经意间。<br>冰雪初融时是西石砬子最吸引人的季节。踏着残雪<br>迎着还未退却的寒风来到这里,为的是寻找春天的最早讯息。山页的岩缝里生长着酷似傲雪寒梅的冰凌花,有人说也就是朝鲜族人所称的金达莱,那黄黄的小花顶着风雪在岩缝里怒放,那么惹眼,不禁让人肃然起敬。这时候我们通常不舍地选含苞待放的折上两枝,小心地带回家插在盛满水的瓶子里,三两天过后,家里就满是春的生机。<br>东石砬子最近这些年才红火起来。这并不是它的过<br>错,只因它會吸引了太多的采石场的光顾,隆隆的开山采石的炮声让人望而却步。随着各个采石场的逐渐退出,这个离家最近的石砬山才开始有游玩的足迹<br>东石砬子山势陡峭,山脚下细鱗河水缦缓流过,半山腰有采石场留下的刀削斧砍般的半壁江山,山顶是足有一人高的几块巨石,要想轻松地登上顶峰可真不是件容易的事,往往要在半山的凉亭或林间小路上休息片刻才能继续前行。不过当站在山顶远跳,让家乡的美景尽收眼底时一切的劳累也就抛之脑后了。<br>端午节是东石砬子最热闹的一天。每到端午,家乡人都会赶集般聚到这里:年轻体壮的一定要登上顶峰,在巨石旁留下英雄的纪念;中年夫妻携子前来,一般登上半山腰的凉亭便不再前行,与孩子一起采采野花,嬉戏玩耍,最重要的是要采一把艾蒿回家时好挂在门楣;老年人则在山下观望,回味會经登山的乐趣。在万般不同中也有相同的,那就是每个人都会在山脚下的细鱗河边用清澈的河水洗一把脸,梳一下头。踩着岸边的石头,弯腰掬起一捧清凉的河水,给面频一个和大自然最亲近的机会。那一刻,觉得一切的烦恼,一切的不快都随着这一洗而无影无踪了。生意人也看准了商机,粽子、香包、烤串的叫卖声此起彼伏,使这平日里静寂的山林变得热闹非凡。<br>这就是家乡的石砬山,独具特色的石砬山。当走出家乡的大山四处环顾后,始终觉得最美最放不下的还是这树嶐名不见经传的石砬山。<br>转自王立娟QQ空间原创文章</h1><h3></h3><h3></h3><h3></h3><h3><br></h3> <h1>童年.故乡<br>河南.李冰<br>也许是我离开故乡的时间长,距离故乡远的缘故,我更怀念故乡和童年。<br>梦回故乡,通往学校的那条长长的路,路边绿油油的稻田,常年被风吹向一面倾斜的大树,路上三五成群欢笑的我们,树叶哗啦啦作响,路灯把我们的身影拉得斜长,有你,有我,有我们,真好!<br>学校新盖好的教学楼漂亮的矗立在那里,教学楼后面的小山就是我们的后花园,即使是下课那一小会儿也要去山上转转~看一眼刚发芽的小树,摘一朵藏在残雪中的冰凌花。<br>前阵子看到朋友发来的照片,看到曾经那么漂亮的校园荒废了,好难过!要是还有孩子们热热闹闹的在那里上学该多好?<br>小时候吃什么都好吃!春天里各种美味的野菜,夏日里自家菜园里的瓜果,秋天山里的各种坚果……<br>我们家没有地,可是姥爷闲不住,附近的山坡上开荒种些蔬菜,玉米。<br>妈妈怕姥爷累坏了,星期天带我们去帮他种。<br>我们这边种着,那边他又新开了地,让人哭笑不得。因为是山坡地,都是一点点用铁锹翻地,再整理成垄,种上各种蔬菜瓜果,山地本来就不肥沃,再有山上的小动物来破坏,其实收不了多少菜,但那味道却是好极了!<br>秋天玉米熟了,姥爷会给我烤好,剥下来装到衣兜里,上学的路上跟小伙伴一起分享,那是现在孩子不屑一顾而当时的我们最喜欢的美味。<br>姥爷年纪越来越大了,家人不再让他种了,爸爸买来树苗,全部种上树了,现在应该是一片郁郁葱葱的树林了吧!<br>同学张红艳家是老式民居,窗户是那种向外推开用木棍支起的,过年的时候贴上窗花格外漂亮,有一种独特的韵味。这种民居的格局是进门一间大厨房,两边是卧室,到春天天气暖和的时候房门大多数时间是敞开的。有一年有燕子在她们家厨房的房梁上做窝,我们六个玩得最好的小伙伴都跑去看。大人们说燕子来筑窝是福气,不许我们伤害它,还每天为燕子留着门。那燕子黑羽毛白肚皮,羽毛像在油里浸过一样发亮,漂亮得很!过了一阵子孵出了小燕子,我又多了一件有趣的事儿,每天都要过问一下小燕子的情况。<br>秋天燕子飞走了我还难过好久呢。<br>红艳的奶奶用那种长长的旱烟袋吸烟,她会盘腿坐在炕上装上一袋烟,一边吸一边笑眯眯的看着我们在屋里玩。<br>春天里的各色的小花,秋天飘落的黄的,红的树叶夹在书中自然风干就是一个漂亮的书签。自己用硬纸做的贺年卡,自制的笔筒上画上画或贴上明星照,用碎布缝制的沙包,大钱扎上公鸡羽毛扎成毽子,还有涂了红漆的嘎啦哈,男孩子做的弹弓,打火柴的铁丝枪🔫 ,用自行车🚲 气门芯做的水枪。<br>那时候老师和家长都不会像现在这样给自己压力也给孩子压力,大家都很轻松。<br>老师带我们春游,全班都骑着自行车🚲 去几十里外的新安水库因为路上有冰雪融化形成的坑下坡时就有同学刹不住车掉了进去,后面一连串的都撞上去。老师会在树林里草地上藏写有礼品的小纸条,我们去寻宝,找到了就会得到纸条上写的礼物。水库的水被风冲向岸边,一浪又一浪,耳边是同学吹奏的柳条哨子的乐曲,有一种海边的感觉。<br>冬天的每一场雪都是我们的节日,我们能把扫雪变成洋溢着欢笑的狂欢节,教室里砌一个简单的炉子,学校发煤块取暖,我们轮流升炉子,打完雪仗,堆完雪人,衣服都湿了,坐在炉边一烤,一会儿功夫就雾气腾腾,仙气环绕。<br>立春是我最要好的朋友,大大的眼睛,长长的睫毛,微卷曲的浓密的羊毛头发,洋娃娃一样。那时候光想捏她的小脸蛋。她画的卡通漫画人物最漂亮了!我们每天在一起上学,放学。星期天一起沿着长长的铁路一边走一边扔小石子,好像顺着铁路一直走就能走到我们向往的远方。<br>有一次我告诉她我姥爷养的猪把一只一个多月的小鸭子咬死吃了,她瞪大眼睛问我:那只鸭子是绿色的吗?她以为猪是把小鸭子当成绿色的草给吃了。<br>我曾在立春的一本日记本的扉页上看到一首小诗,是她姐姐写给她的,不知不觉就记了这么多年<br>问小妹<br>你年几何?<br>答十二<br>哦,真好!</h1><h3></h3> <h1>河边炊烟袅袅</h1><h1></h1><h3>吉林.王立娟</h3>入夏,路边烤攤开始多了起来。每每看到推前酣畅淋漓的吃客,我就会想起小时候在河边野炊的趣事儿。<br>小时候,大人们都很忙,根本无暇顾及我们这些小孩子。因此每天放学匆匆写完作业后就是变着法地玩,如果放假更甚。我有两个非常要好的伙伴一一立燕和清华,她俩比我大ー岁,却比我低一年级,这样年龄最小的我占据了师姐的优势,在玩上很有号召力大概是在四年级的时候,语文课上老师要求写一看图作文,一看书上的那幅插图,我马上被吸引住了一群孩子在老师的带领下野炊!平日里上过树、下过河,能玩的几乎都玩过了,唯独这野炊还连想都没想过。在调动了全身的想象细胞将这个小组活动写得如同亲历一般受到老师夸奖后,我这野炊的念头更强烈<br>和两个小伙伴一商议,我们马上分头行动。姑姑家仓房里有一个许久不用的“两耳”小锅,和现在的奶锅大小差不多。之所以选它,是因为这口锅小,藏在挖菜用的编织筐里正合适,不容易被大人发现。每人在各家的米袋里抓一把米凑在一起,再用瓶瓶罐罐装点调料,带上个把盘子碗,准备工作就算齐了。<br>像往常结伴去地里挖菜一样,我们三个挎着筺出发了,只是这次筐不再是空的。林场到处都是树,山上是严禁带火的,我们只能选择河边。沿着河走了好半天,好不容易才找到了一块理想的地方。这里是一片河水冲积的沙滩,很远处才有一些很矮的灌木丛,别看我们几个小,还是很注意安全的。把带来的东西放下,我就开始照着写作文的那幅图指挥:拾柴火去河里打水淘米、垒灶。可惜人太少,不够分组,只能是样样三个人一起来。柴火好弄,林场嘛,干枝子<br>到处都是。淘米在家里没干过,但都看过。这垒灶就困难了,图上是用砖,我们没法准备,只好另想办法。车到山前必有路,找两个树权,Y字形插在沙滩上,小锅的两个“耳朵”用木棍一串,搭在树权上,就成了一个吊灶。一切淮备就绪,我们开始点火焖饭。三个人围在小锅旁,看着红红的火苗舔着锅底锅里水咕噌咕噌地响,那感觉有趣极了,是看图作文怎么也想象不到的。最有趣的是一会儿功夫柴烧完了,兴冲冲打开锅一看,饭还没熟,只好再去拾柴。<br>等到二次点火时,锅都凉了。饭好容易捅咕熟了,这才想起还没有下饭的菜。带来的黄瓜、柿子用河水洗洗,放在盘子里用小刀切成块,撒上点调料,就权当是菜了。这边吃着,那边还想着这余火就这样熄了未免有些可惜,于是放下碗筷去不远处的地里掰两穗苞米、抠两个土豆埋火堆里,就餐完毕这就是饭后的水果<br>这样的野炊我们玩了好多次,毎次都是瞒着大人偷偷去的。可孩子们之间是瞒不住的,我们的野炊队伍后来又增加了两三个人,做的饭菜也越来越精,不过想想还是第一次最有趣。<br>难忘啊,河边那袅袅炊烟!<br><br><h3></h3><h3></h3><h3><br></h3> <h1>家乡的细鳞河</h1><h1><h3>吉林.王立娟</h3><h5></h5>我的家乡是一个依山傍水的小镇,一条宽阔清澈的大河从南向北缓缓流过,这就是让我魂牵梦绕的细鱗河。<br>听爸爸说,他们小时侯细鱗河里有很多细鱗鱼,这种鱼个头大,鳞片小,味道极其鲜美。我虽然没有见过细鳞鱼,但还是对细鱗河充满了喜爱。且不说一年四季细鱗河的美丽,单想起细鱗河给我带来的快乐就足以让我心情舒畅。<br>小时侯我们常常把罐头瓶里放上一点米饭和酱,用塑料袋把罐头瓶口蒙上,再扎一个小孔,这样放到河里,一会工夫,瓶里就会挤满贪吃的小鱼。这些小鱼通常很小,大人们是不放在眼里的,我们便把它们放了,然后再用同样的方法“请君如瓮”,就这样反反复复,乐此不疲。<br>长大后,成了家,本以为不会再像小时侯那样与细鱗河朝夕相伴,却没想到夫君是个打鱼迷。他置办了成套的渔具,一有空闲就会去打鱼。他通常使用的是挂子,要把它打开依水流顺放在河里,两端用石块压好,只要鱼儿经过,就会不经意间成为挂子上的俘虏。因为鱼都是在夜里走得欢,所以夫君总是在傍晚时分带着他心爱的挂子,去河边“狩猎”。我呢,有时也喜欢和他同去,一是做个伴,二是重温儿时的喜好。夫君在河里下挂子的时候,我就在岸边哼唱着歌欣赏如画的风景。等他从河里上来,我们就依在起品尝带来的晚餐,静静地期待挂子上挂满了小鱼。<br>晚上八九点钟,我们开始起挂子,然后带着胜利的果实打道回府。一到家,从袋子里拿出一个个湿淋淋的、挂满了小鱼的挂子,吊在竿上进行第二项工作:摘鱼。小鱼经过一路颠簸,还是活蹦乱跳,要将它完好无损地从挂子上摘下,还不损坏挂子,可是一个细致活呢!刚开始时我手笨眼拙,常常是鱼儿从挂子上下来已是身首异处了。渐渐地,也能熟练地将它摘下来了。<br>挂的鱼大多寸把长,花泥鰍、柳根儿什么都有。由于是天然的、无污染,味道自然要比水库里养的鲜多了。只不过,近几年打鱼的手段太多了,还有的采取斩尽杀绝的方式,结果这条给我带来无限快乐的细鱗河中的鱼儿已不是很多了,但愿它不会给后辈们带来像我没见过细鱗鱼的遗憾。五一长假要到了,我又将回到家乡,去看看住在家乡的父母,更为了去看看多少次在梦中出现的细鱗河。</h1><h3><br></h3> <h1>雪的随想</h1><h1></h1><h3>吉林.王立娟</h3>想想小时候,是从来没有因下雨、下雪停课的先例的。冬天上学,小路是绝对走不了的,至少也是没膝的雪,倒是很适合放学后去挖雪洞。走大路虽然远,倒也有远的乐趣。每个上学的孩子自然都会有件交通工具ー一冰鞋,应该是用一小段钢筋弯成的<br>吧,简单极了。蹬冰鞋的乐趣现在的孩子是绝对想不到的,就像林海雪原的杨子菜一样,有一种穿林海、跨雪原的豪迈,还没觉得怎么过瘾,就滑到家了。功夫深的,就是玉米叶子、小木棍踩在脚下也能充当冰鞋,速度依然不逖色。<br>现在这冰鞋估计90后是绝不会认得的,即便是有,到哪里去滑呢?大道上满是车,一辆接着一辆,自行车都被挤没了行驶的权利。况且一冬路面上能够有积雪的日子也都少见了,就像是火车,冰鞋没了雪,安了发动机也是寸步难行的<br>小时候是最喜欢冬天的。生活在林区,我像男孩子样会爬树,冬日里爬树自然有独特的乐趣。没有了叶子的阻挡,站在高高的枝权上,能望出去好远好远。<br>虽然满眼都是银白,却能感受到《沁园春.雪》的意境。还可以从高高的山上沿山路滑下来,在雪地上印自己的身影,最有趣的是在冰面的窟窿里伸进一枝满雪的树枝,再拿出来就是最绝妙的树挂了。那时的孩子,总是能自创很多种玩法,即便是冬日也是那般生动有趣。<br>如今,已是人到中年,一切都成了追忆。躲在近30度如夏日的室内,望着窗外纷纷扬扬的雪花,心里有说不出的感觉。雪,就这样纷纷扬扬地一直下着。<h3><br></h3><h3></h3><h3></h3><h3><br></h3> <h1>春雪归处是故乡<br>广东.王成友<br>飘起于西伯利亚的残风,不经意的侵入,纷乱了游子的归程?在绿树和雪花之间,在惆怅与欢喜之间。像久别的老友,给期盼以惊呼,给冷漠以温热。春天的版图上,故乡,春雪盈门。<br>老人、孩子和大地,都染上春雪的颜色。铺满山川之雪,召唤游子,速速归来!<br>你将轻盈美丽的体格装进厚实的棉絮,将世态炎凉的漂泊之心轻轻焐热。<br>念着雪,仿佛拥有了北方,拥有了慰贴的大地,仿佛看到了马铃铛、木爬犁、柴禾垛、玉米挂、雪白的森林、黑色的河流……<br>父老乡亲,将生命之絮轻捻,笑靥开在通红的脸上,溢过书信的叮嘱,溢过丰收的渴望,冬雪之花,开在生活的大事小情上,开在冬天的沃野之上。<br>脚踏故乡的雪地,仿佛已感受到土地温软湿润的热度。<br>熟悉的灰雀和白肚皮的獐子,静立的白桦林……一如少年模样的大公鸡,在雪地上画画的鸭群、鹅群、黄狗……一切生命都是欣欣向荣的模样。<br>穿大棉裤的叔伯,戴狗皮帽子的二舅,扎着围脖的二哥,揭帘而笑的三婶……<br>春风里,屠苏酒斟满,雪的浓度和酒的浓度斟满……欢声笑语斟满,瓜子、茶水斟满,所有的心情都已斟满……怡人的温度,把乡情焐热!<br>游子已归,另一些思念还奔跑在回家的路上。<br>雪花轻抚窗花,母亲的盈盈素手把期盼握紧。春雪哟,她凌乱的回响多像母亲慈祥的絮叨!</h1><h3></h3><h3></h3> <h1>童年的豆腐情结<br>王成友<br>我小时候,一直把豆腐当荤菜。那时候的大东北,黑土地上多的是大豆。冬天,外面下着冒烟大雪,躲在屋子里不能出去,就能听到远远的村路上传来高一声低一声的吆喝。<br>王府和的声音是:“豆佛,大豆佛!”山东巴垮的声音,极有磁性。他从铁东过来,推着自行车,货架上放着一个豆腐板子。<br>张传海的声音是:“豆——佛——”他的“豆”字很长,“佛”字拐个弯,好像被西北风突然噎住,猛一个急刹车。他从北边来,推着平推车,车上放着两个豆腐板子。<br>李玉刚的声音是“豆否,大豆否!”他的“腐”字是“否”,不是“佛”。<br>每当这时候,我爹就抄着手央求我娘:“买块豆腐吃吃!”他的“吃吃”本身就带着商量的口气,外加上央求的眼神。家里六口人,没有钱,捡豆腐要用黄豆换,我娘舍不得,那点黄豆是留着榨油的。可是禁不住我爹央求,也禁不住我们的眼巴眼望,我娘就让我爹拎上二斤黄豆,去换回六块豆腐。<br>白嫩的豆腐在盆子里晃,还冒着热气呢?我的口水就快流出来了。<br>不用什么特殊做法,就是切成块放到油锅里去煎,煎出金黄的硬嘎巴,一吃,酥中有嫩,能多吃好几个玉米饼子。穷日子里,这种情景特别少,我娘担心这样既浪费了黄豆,也浪费玉米,豆腐太下饭。而且,我爹还得捏着小酒杯,滋滋抿着嘴唇。他喝酒,吃菜就慢,我们四个孩子三下五除二,豆腐就吃完了,剩下就是欢快的笑声。<br>所以,从小,我就把豆腐当荤菜吃,好香。<br>有一年过年,我家没钱买肉,我娘用黄豆换了整整两板豆腐,切成一小块一小块的冻在外面,白里透黄,冻硬了,装了一大缸,整一个春节都在吃豆腐,那种滋味就可想而知了。不过冻豆腐炖白菜,加点海带或者粉条,真的是素菜中的美味。<br>后来,日子过好了, 我也长大了,知道了一些豆腐的新吃法了。酱焖豆腐、麻婆豆腐、浇汁豆腐、红烧豆腐……<br>有一次,城里的伯伯来我家,说是要吃“鸡刨豆腐”。要做这道菜的时候,我爹觑着眼睛问:“现在就把鸡抓来吗?”伯伯听了哈哈大笑。原来,“鸡刨豆腐”不是用鸡爪子刨的,而是把豆腐在锅里捣碎成丁丁糊糊的状,就像鸡刨的一样。<br>北方有种红烧豆腐,我觉得破费功夫。将豆腐切片,走油,炸成外焦里嫩的金黄色,再熘汁。汁是糖、醋和酱油以及调味料的混合,熘出的豆腐吃着滑嫩,是酸甜的味,女生都喜欢。<br>来到深圳以后,我仍然对豆腐情有独钟,比较常做的就是尖椒干豆腐。嫩绿的尖椒滚刀切成尖三角状,干豆腐切成菱形块,粉面子、五香粉、胡椒粉加水和酱油调成汁。先油煎干豆腐,捞出。再油煎辣椒至辣味飘散,再放回干豆腐,翻炒后浇汁,快速颠勺,至汁液混在豆腐上,出锅。这道菜是东北名菜。我的一个远亲的饭馆,就靠这道菜出名,每个顾客必点这道菜,所以他在当地号称“李三豆腐”。能把豆腐做出外号的,我还是第一次听说。<br>我最欣赏的还是我妈的手艺,她每年除夕夜,必做白菜片炒干豆腐,白菜的清鲜和豆腐的韧劲恰到好处地组合到一处,是那种淳朴的味道。<br>最美是童年的味道,它影响一个人一生的味蕾。<br>我一直爱吃豆腐,跟小时候吃豆腐有很大关系。可是近年来,由于尿酸高,我经常关节疼痛,医生告诫我不能吃含嘌呤高的食物,比如啤酒和海鲜。我想,也好,我吃豆腐总可以吧。医生又说:“豆制品也不行。”天哪,豆腐是素食呀,怎么不能吃呢?我觉得豆腐有点冤枉。可是医生的话还是要听的。<br>前年去台湾,在淡水老街溜哒,见到一家专门做素食的店,店名叫“素食阿给”。名字好有趣。进去看看吧!一进到光线昏暗的小屋里,就见一位老妇人,腰缠围裙,手持大勺站在灶间。四四方方一块豆腐,有点黑灰色,被丝线捆扎着,放在碗里,浇上汁就好了。好简单的做法,我们点了一份,坐下来吃。用筷子掐开豆腐,里面是粉丝馕的馅。豆腐有点渣渣的,粉丝是滑滑的,汤汁带着姜粉和台湾当地特殊香料的味。那一刻,豆腐这种地道的素食与老旧的街道、黯淡的灯光以及店内一张张淳朴的老人的脸契合得完美无缺,那时候,我忽然觉得,自己又回到了儿时的炕头。</h1><h3></h3> <h3>我的家乡</h3><h3>舒兰.王立春</h3><h3>我的家乡是个小山村,我爱这个地方,这是一片</h3><h3>神奇的土地,细鳞河在东山脚下缓缓流过,,我喜欢家乡这种恬淡的生活,喂喂鸡,给小兔子割点草,坐在院子里的大椅子上,柔柔的风,满树粉红的花,暖暖的太阳,感觉自己是最幸福的人。</h3><h3>冬末春初的时候我们一家三口来到间,孩子找到个长长的圆枣藤子,往大树上扔,想要爬到树上,看到他兴奋的努力的样子仿佛又看到了自己的童年。傍晚,沿着细鳞河岸散步,タ阳西下,遥望远方,家乡的美景争收眼底,心灵也得到了净化……</h3><h3>山上最多的树木是松树,不过有意思的是虽然我在林区长大,但我从没见过长着松树塔的松树,爱人说,它们都在大山里,我从没进过大山,顶多是捡蘑菇时和別人一起去一些我认为是山林的地方,即使是这,也决计不敢自己去的,因为我找不到回家的路,山里很静,如果你能够体验一次你就会明白什么是世外桃源,在山里行走,你会觉得自己真的变成了个村姑,所有的烦恼都会忘却。这绝不是走到某个旅游景点能够体会到的,因为人多了,乘剩的只是美景,而没了神韵。</h3><h3>爱人也喜欢上山,采磨菇,捡核桃都是他的强项,他最喜欢捡冻蘑,那的确是一种极好吃的蘑菇,吃起来有一种肉的口感,我是什么都喜欢的,不只</h3><h3>欢上山,采菇,捡核桃都是他的强项,他最喜欢冻,那的确是种极好吃的蘑菇,吃起来有一种肉的口感,我是什么都喜欢的,不只是为了吃,单是那形种收获的感觉就让人感觉很美好。</h3><h3>记得有次上山的时候领着家里的爱犬,结果狗被地上的土蜂了,爱人抱看狗回了家,一路上别人都很奇怪,是呀,现在想想都有意思,要是条哈巴狗也就算了,那么个笨狗,哪有抱在怀里的,哈哈!</h3><h3>最喜欢和家人在傍合兔子采食,拿着把蠊刀,一会就采满一大筐,兔子散放在园子里的,周国圈看铁丝网,地底下埋看一个坛子那是我们为兔子准备的洞,那里冬暖夏凉,是一个绝好的家。</h3><h3>还记得秋天捡粮的乐趣,秋收了,见到哪片地收割完毕,就急忙提着篮子到田里去,豆子,玉米,稻穗都是我们猎奇的好东西,这个活儿也是妈妈和儿子最喜欢干的,每每捡到穗落在地里的包米,儿子都会欢呼雀跃,虽然咱们没有地,但样能体会到收获的喜悦。再过几天你再到地里去,就会看见我没发现的稻穗只剩了売子,那是田鼠的杰作,听说田鼠的家里布置的井然有序,每种粮食都有自己的位置,绝不掺和,我也和儿子打算挖个老鼠洞看看,顺便截获点粮食喂兔子,但始终不知鼠洞藏在何方,地上的窟窿倒是不少,呵呵,白费力气</h3><h3>这个不大的小镇,这个并不富裕的小镇,这个生我养我的小镇,你让我比生魂牵梦绕!</h3> <h1>窗前挂着的红辣椒串,烀好的苞米,花墙上晒着的土豆片,豆角丝儿,路边驶过的农用车,拴在园子里的老牛,街角的爆米花是否会让你又想起我们的童年?</h1><h3></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