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拉热窝(中欧巴尔干之行第五站)---追寻瓦尔特足迹

高老庄

<h3><b>萨拉热窝</b>这个城市寄托着我们这代人青年时期的英雄情结,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一部南斯拉夫战争故事片“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风靡中国,剧中抵抗纳粹德国占领军的游击队领导人瓦尔特,其沉着高大冷峻的形象深深植入中国观众心中。三十多年以来,这座历史名城经历了国家解体、民族分裂和残酷的波黑战争,当年瓦尔特和民众拼死保护的萨拉热窝,现在安好吗?我们还能寻找到瓦尔特的足迹吗?带着这些愿望,我们离开杜布罗夫尼克,踏上寻访萨拉热窝之路。</h3><h3><br></h3> <h3><font color="#333333">出杜布罗夫尼克老城往东北行驶大约十公里就到了克罗地亚和波黑两国边境。波黑对中国护照免签,我们过边检站不用下车,就像过高速公路收费站,靠近窗口停车递上证件,待边检员查验完毕递回证件,一踩油门就可以进入波黑自由驰骋。</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杜布罗夫尼克到萨拉热窝路程约二百四十多公里,除了接近萨拉热窝的最后二三十公里有高速公路,其余基本都是这种双向单车道公路。大部分路段车辆稀少,驾乘倒也轻松。进入波黑后沿途山脉植被稀少,可能与石灰岩地质和地中海气候有关,行驶数十公里之后才渐渐进入绿色山区。</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赴萨拉热窝途中,有一处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b>莫尔斯塔古桥</b>,我们计划顺路游览一睹为快。</font></h3><h3><font color="#010101">在此,不得不提几句关于波黑的前世今生和其独特的宗教民族。波黑全称是“<b>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共和国</b>”,萨拉热窝是波黑的首都。历史上巴尔干地区住民以斯拉夫人为主,由于萨拉热窝地处巴尔干中心,是连接欧亚的巴尔干半岛重要战略枢纽,在罗马帝国和奥斯曼帝国以及奥匈帝国的征战和统治下,萨拉热窝也成了多种文化和宗教的交融点。波黑住民最终分化成信奉天主教的克罗地亚族和信奉东正教的塞尔维亚族以及信奉伊斯兰教的塞尔维亚族,一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南斯拉夫才把信奉伊斯兰教的塞族正式划分为穆族。这就是后来南斯拉夫联盟解体后波黑战争的各参与方,也是波黑境内有那么多清真寺和欧洲穆斯林的原因,同时也是萨拉热窝被称为欧洲耶路撒冷的由来。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南斯拉夫联盟解体,波黑三个民族之间的独立和反独立之争以及领土和资源之争演变成为欧洲二战以后最大规模并持续三年之久的残酷战争,甚至发生种族清洗。直至1995年在联合国斡旋和北约介入之后,波黑战争才得以结束。最终结果是波黑作为一个主权国家由穆克联邦和塞族共和国组成。</font></h3><h3><font color="#001000">进入波黑行驶约一百三十公里,南部重镇莫斯塔尔古城出现在眼前。这座十五世纪土耳其人建造的著名古城风光秀丽,内雷特瓦河穿城而过,两岸可见奥斯曼帝国时期的土耳其风格建筑。</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连接古桥的鹅卵石古街上游客摩肩接踵,街边布满了纪念品和冰激凌商店,还有不少风味餐馆。</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b>莫斯塔尔古桥</b>建于1566年,由奥斯曼帝国(今土耳其)的穆斯林设计师Mimar Hajruddin建造,桥长27.34米,宽4.55米,拱顶距河面20米,宛如彩虹飞跨内雷特瓦河上,连接两岸的克族和穆族居住区。桥两端各有一个石砌桥头堡。石桥的风貌与周围以古老石头为主体的建筑和鹅卵石铺砌的古街道相和谐、呼应,充分展现了16世纪波斯尼亚的古朴风情和艺术风格。该桥在波黑战争中被炸毁,战后重建时尽可能打捞使用了沉在河里的古桥石材。被指控炸毁古桥的克族指挥官在战犯法庭上慷慨陈词,服毒自尽。</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桥顶较高加之内雷特瓦河水温度较低,所以站在桥顶跳水一直是当地青年的勇敢象征。这个风俗保留至今,但已具有浓厚的商业味。跳水者站在高处甩胳膊弄腿每每做出将要下跳状,此时其同伙则穿梭于周边游客中索要小费,这个过程能持续半小时之多。当许多游客失去耐心准备离开时,此君才不慌不忙来一个竖冰棍式的跳水结束表演。</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从莫斯塔尔到萨拉热窝一路青山绿水,风光秀丽。</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最后二三十公里总算上了一程高速,很快已能看见萨拉热窝市区外围。</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为了在一天时间内尽可能多走多看萨拉热窝的历史名胜,我们选择住在老城的小酒店。从这张俯瞰<b>老城和中心区</b>的图片已经可以初步领略这座城市中各大宗教文化和建筑风格汇聚的奇特现象。</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老城区小街小巷多,导航不知何故也不太灵光,寻找预定的Lula酒店费了一番周折,最后几十米拐弯抹角的路线还多亏这位金发美女给指点迷津。</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小酒店前台和餐厅早餐都由一位服务员管理。这位穆斯林服务员明显比非穆斯林服务员沉默寡语,热情程度也不及其它服务员,工作倒还认真。</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驻地附近的<b>巴什察尔西亚广场</b>是个游客必到的打卡点,除了广场边沿许多餐馆小吃和冰激淋店,周边四通八达的街巷里工艺品商店、烤肉店、风味餐馆、咖啡馆和水烟馆鳞次栉比,有浓厚的伊斯兰风情。广场正中央矗立着著名的<b>瑟比例喷泉</b>,建于19世纪的这座喷泉据说是萨拉热窝的地标。</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广场南边的巴什察尔西亚清真寺</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穿过巴什察尔西亚广场,我们沿着萨拉齐街去探寻“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的场景和瓦尔特的足迹。一路走去,感觉“欧洲耶路撒冷”此名不虚。</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这不正是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中的铜器店街道吗?片中游击队员躲避德军追捕时被这家铜器店工人隐藏起来,而后老工匠们佯装干活用嘈杂的铜器敲打声干扰德军搜捕。</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电影图片</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步行数分钟就到了萨拉热窝最著名的奥斯曼地标性建筑---<b>格兹·胡色雷·贝格清真寺</b>(简称贝格清真寺)。这所清真寺建于16世纪,由著名的伊斯坦布尔苏莱曼尼耶清真寺设计者苏南设计。上世纪九十年代波黑战争中损毁严重,战后得以修复。其高大的宣示塔和大小六个穹顶在萨拉热窝老城区许多方向都能望见。</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从贝格清真寺院内能清楚的看到侧门外一路之隔的<b>钟塔</b>。</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影片中老钟表匠把冒充地下党与瓦尔特接头的敌人特务击毙在这里,然后坦然转身面向钟塔,迎着塔上埋伏德军的扫射,壮烈牺牲,为随后赶到的瓦尔特发出了警报。</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电影图片:老钟表匠击毙特务后,面对钟塔上的德军枪口,凛然赴死。</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电影图片:这一切被刚赶到清真寺院墙外的瓦尔特透过围墙的铁窗看到。</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电影图片:瓦尔特迅速击毙了钟塔下面的德军岗哨,登上塔顶消灭了德军机枪手,与钟塔下的游击队员配合扫射击毙埋伏在清真寺内的敌人。</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电影图片:瓦尔特从钟塔绳降迅速撤离</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重访瓦尔特和游击队员战斗地点</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老城的<b>圣心天主教堂</b>也是“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的重要场景,游击队员跟踪女叛徒以及德军活动都在这里出现。</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虽然我们所了解的瓦尔特只是故事片塑造的一个英雄形象,但在萨拉热窝确实还存在与瓦尔特有关的遗迹,比如瓦尔特街和瓦尔特纪念碑。也有传说瓦尔特原型其实是当时秘密抵抗组织的一位二十三岁年轻大学生,可惜的是后来这位年轻的领导人死于事故。这些情况说明瓦尔特已经是萨拉热窝民众的一种精神寄托,是他们心中的英雄象征!</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h3>萨拉热窝是个欧亚文化交汇的奇特城市,也由于其在巴尔干半岛欧亚通道的重要战略位置,成为历史上多次战争的引发地,堪称“巴尔干火药桶”。近代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导火索就在这里引燃。</h3><h3>萨拉热窝市区被一条东西横贯的<b>米里雅茨河</b>分为南北两块,河上有多处桥梁。下图为米里雅茨河上的<b>拉丁桥</b>,这座宽不过 五米,长不过三十多米的小桥,因1911年奥匈帝国的帝位继承者斐迪南大公夫妇乘车视察萨拉热窝在北面桥头被塞族民族主义青年普林西普持枪暗杀,诱发第一次世界大战而闻名。北面桥头临街红色楼房就是介绍这个暗杀历史事件的博物馆。</h3></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普林西普长时间被誉为南斯拉夫爱国主义者,这座桥也被命名为普林西普桥,在桥头还立有普林西普纪念牌。波黑独立后,据说美国国务卿来访时说普林西普是个恐怖分子,之后这座桥重新改回拉丁桥名。</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b>米里雅茨河</b>清澈的河水自东向西静静流淌,河上多座小桥连接着萨拉热窝南北城区。老城商业区和许多历史建筑都在河北面靠东的山峦延伸平坦地带。这是河边的老市政厅大楼。</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市政厅东面的牧羊人大桥</font></h3> <h3>除了拉丁桥上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在米里雅茨河边发生的现代波黑战争惨剧,更令人唏嘘和深思。</h3><h3><br></h3> <h3><font color="#010101">我们从牧羊人桥过河信步岸边观赏两岸风光,发现河边一个住宅墙体上布满弹痕,正想留影,窗内闪出一位男士摆手禁止我们拍照。得知我们来自中国,男士态度缓和了一些,向我们介绍了墙体弹痕来历。从交谈中得知这位男士是波斯尼亚人,也即穆族人。他亲历了波黑战争中的萨拉热窝被围困时期和穆族与塞族的相互残杀。在这堵墙前,他眼见七名塞族坏蛋被当场扫射枪决。我们听到此不禁毛骨悚然,战争带来的民族仇恨是持久的,这就是国家解体民族分裂的可怕后果。这位穆族老弟到现在还很仇视塞族人,认为塞族人要抢夺他们的家园。意外的是,我们提起前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盟领导人铁托元帅时,他却竖起大拇指称赞铁托,可见许多民众还是怀念当年国家统一没有内乱的和平生活。一番交流后,穆族老弟消除了敌意,摆出笑脸让我们拍照留念。</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在米里雅茨河下游有一座名为<b>Vrbanja</b>的小桥,因波黑战争萨拉热窝被围困时期发生一桩催人泪下的悲剧事件而引起众多旅者前往凭吊。三年半的围困战中,塞族和穆族在米里雅茨河两岸形成武装对峙。河北面城区内有一对25岁的异族恋人,塞族男青年Bosko和穆族女青年Admira没有因为他们的宗教信仰不同而相互离弃,艰难困苦忍饥挨饿反而让他们爱之愈深。最后他们决定在对峙双方约定的停火时段过桥走出包围圈,离开战火寻找新的生活。正当他俩跑过Vrbanja桥时,阻击手的枪声突然响了,男青年倒地而亡,女青年中枪后爬到爱人身边将其拥入怀中,双双气绝身亡。他们的遗体数日后才被收殓,战后被移入狮子公墓。事后对峙双方相互指责,至今也未弄清真像。美国记者Mark H. Milstein在事发点附近目睹到这对情侣倒下的一刻,他拍下照片,成为当时的国际要闻。战后美德加三国联合制作了纪录片“<b>萨拉热窝的罗密欧与朱丽叶</b>”,香港歌手郑秀文也出品了同名歌曲,这段凄美悲剧才广为人知。</font></h3><h3><font color="#010101">我们在拉丁桥附近向商贩打听Vrbanja桥,有人不知,也有人说比较远。由于时间所限,只好放弃这段寻找。下面两图为网络照片</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Bosko和Admira</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这对恋人相拥而亡</font></h3> <h3>有大量平民死于这场惨烈的波黑战争,其中就包括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和《桥》的导演哈·克尔瓦瓦茨。这位导演在南斯拉夫被称为"游击队电影"的代表人物,作为一个波黑的穆斯林,他不愿意离开自己的故乡萨拉热窝,最终在战火中因为食品极度短缺而饿死。战前五十余万人口的萨拉热窝,停战后只剩三十余万人口,大量居民背井离乡逃离战火,围城战期间一万余人遭到杀害,五万余人受伤。<br></h3><h3>如今,走出战争的萨拉热窝经过二十年的恢复,老城、中心城、新城和新萨拉热窝四个城区逐渐繁荣,但在老城沿河一些建筑上仍然可见许多弹痕,甚至在战火最激烈的新城还能看见被炮火摧毁楼宇的断壁残垣,这些标志时刻警示世人不要战争。</h3> <b>老城即景</b> <h3><font color="#010101">富有伊斯兰风情的小街里遍布的休闲咖啡馆和水烟馆</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罗马帝国时期的遗迹(远处可见贝格清真寺的宣示塔和清真寺附近的钟塔)</font></h3> <h3>星期日清晨,没有炮声和狙击手的冷枪,在山坡小街上能悠闲地喝杯咖啡看看晨曦,或者闲坐着遐思,哪怕是无惊无险的出门去溜达,也许就是战后许多萨拉热窝市民并不奢侈的愿望。</h3> <h3>街头一派祥和景象</h3> <h3><font color="#010101">在街上溜达,肚子饿了或者闻到风味餐馆的香味儿了,不妨品尝一下萨拉热窝的名点。evapi(切巴契契)是一种很具代表性的当地食物,用洋葱和羊肉、小牛肉馅制成3cm左右的肉丸子,炒制后夹在囊一样的面食中食用。</font></h3> <h3>无论在繁华大街还是小巷里,都能看到当地人抱着烟枪缓缓地吸食水烟,看来这也是许多青年人的时尚社交嗜好。</h3> <h3>噩梦之后,生活还要延续。在满是弹痕的街墙下,周日马拉松比赛象征着萨拉热窝人乐观和热爱生活的精神。</h3> <h3><font color="#010101">在马拉松路线上维持秩序的小志愿者</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还挺有权威的,大家都等他放行才敢穿越街道。</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看来另个小伙伴挺羡慕他,哨子吹得蹦儿响。</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老城东边山坡上有座名为黄堡的古代堡垒,登上黄堡观景台,美丽的萨拉热窝尽收眼底。城市在东南北三面群山怀抱之中,米里雅茨河蜿蜒贯穿整个城市。在周边的群山中有多处冬季运动场,1984年冬奥会在此举办。</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电影图片:德军消灭瓦尔特和抵抗组织的计划屡战屡败,到最后也不知瓦尔特是何许人也,萨拉热窝的德国秘密警察头目站在黄堡上望着萨拉热窝和米里雅茨河,感慨地说自己开始怀疑瓦尔特是不是真的存在。最终他才感悟到瓦尔特就是这座城市。</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米里雅茨河南面的城区,背后高山属于波黑的塞族共和国。</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老城东面山坡上墓碑林立,有多少是波黑战争中的无辜牺牲者,不得而知。</font></h3> <h3>郑秀文在“萨拉热窝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歌中唱道:</h3><h3>恋从无要分宗教</h3><h3>恋无民族争拗</h3><h3>常宁愿一生至死都与你相恋</h3><h3>沿途甜或酸,仍然相互依靠</h3><h3>。。。。。。</h3><h3><br></h3><h3>祝愿美丽的萨拉热窝不再有战乱,各民族和谐相处,共享和平!</h3>